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三国演义·罗贯中)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在中华大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主要讲述蜀相诸葛亮单人弹琴吓退魏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那空城计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空城计由来
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荧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冲以为 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蜀记)
“
空城计”最早见于西晋官员郭冲的《条亮五事》,源于郭冲与晋朝扶风王司马骏(司马懿之子)及其幕僚的一次谈话。当时司马骏奉侄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命镇守关中,安抚当地羌胡部族。一天,司马骏突然想起了诸葛亮北伐曹魏之事,便召来司马刘宝、长史桓隰(xi)等人商讨诸葛亮北伐得失。
刘宝
、桓隰等人回答说:“诸葛亮投靠刘备无疑是明珠暗投,治理蜀地又过于严苛,势力弱小却屡次北伐,无疑是自不量力。”郭冲素来敬仰诸葛亮,认为他的才能远胜管仲和晏婴,只是因为没有完成北伐大业,这才为众人轻视。然后郭冲就列举了诸葛亮被淹没而不为世人所知的五件事情,这才让刘宝他们哑口无言,还获得司马骏称赞。而“空城计”就是郭冲所列举的五事之一。
二,空城计内容
《
条亮五事》中的“空城计”没有说明此事的具体发生时间,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将其附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而《三国演义》为了让故事好看及更加合理,便将“空城计”安排在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后。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宣帝后知,深以为恨。(条亮五事)
根据《
条亮五事》记载,当时诸葛亮屯兵阳平,让大将魏延等人率兵东下,自己只留万人守城。而魏将司马懿则带领二十万大军抵御蜀军,途中与魏延错开,直接就到了阳平城外六十里处。随后司马懿为了探明阳平的情况,就派细作前去侦查蜀军。很快细作便把打探来的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消息告知,司马懿于是立即带兵进攻阳平。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突然前来,吓得大吃一惊,想要召魏延回师救援,发现已来不及。同时阳平城内守军得知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到来,也是吓得害怕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
司马懿到了阳平城外,遥望城内之人镇定自若,认为诸葛亮为人处事稳重,现在却故意示弱,一定是有埋伏,于是急忙带大军北撤。
第二天,诸葛亮见司马懿走远,于是拍掌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胆怯,会有强大的伏兵,这才急忙逃走。”
然后司马懿得知事情真相,对此十分后悔,哀叹自己错过了擒获诸葛亮的好机会。
三,空城计真假
首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第一次北伐时没有任何交手记录,而两人只在第四次与第五次北伐时两次交手。况且司马懿在两次对抗诸葛亮时都是落于下风,所以一直坚守不战,怎么会主动出击。
其次司马懿手握二十万大军,已经探明阳平城内情况,即使怀疑有埋伏,也该派人查明情况,倚仗重兵布防,怎么会被吓得立即逃跑。因此空城计所言完全不符合历史上司马懿老谋深算,奸诈狡猾的形象。
最后《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都不答应魏延带领一万精兵走别道进军的请求,怎么会突然允许魏延带领大军东下,自己只留一万人守城。由此可见空城计是假的,在历史上不存在。
空城计是虚构的,但是和这个类似的战例是有的,而且也是出现在蜀国:1、张飞在当阳长坂坡跑马造尘的单骑退敌2、赵云在汉水的偃旗息鼓大开寨门拒敌。我没事闲聊几句哈,假如空城计是真实的能不能吓退司马懿。我觉得是有可能成功的:司马懿在诸葛亮一伐时政治地位并不稳固,养寇自重破敌而不灭敌对他继续掌兵是有利的,所以他不会搞死诸葛亮,看到空城跑路找个台阶让诸葛亮下是有可能的,要是突入城中抓住诸葛亮搞不好和之前赵云那样遇伏射个一头包还让诸葛亮跑了不合算[呲牙笑]
子午道离长安确实有点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