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共隐秘战线上的杰出者,曾多年从事情报、保卫工作的李克农有着精彩纷呈的一生。
有一回,陈赓交给李克农一个任务,让他保护刘伯承,安全去往武汉,并再三交代李克农,必须完成任务。李克农信心满满接下这个任务。
经过7天的缜密准备,李克农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在街边耐心等来他的学生,时任某侦缉队队长的邢子春。
那个时候,李克农明面上的“身份”仍是徐恩增的下属,他一边自如地吸着烟,一边向邢子春透露,说是徐恩增告诉他,蒋介石要求把邢子春刚刚抓获的,前阵子曾对蒋介石行刺未果的胡疯子押送去南京,并故作神秘地和邢子春透露,那位胡疯子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与山西、东北等地都有联系,一个弄不好,可能会出大问题。
就在邢子春露出为难神色时,李克农笑了笑,善解人意又道:“如果老兄不怕我抢你功劳的话,倒是可以把犯人交给我,我正好要去南京,毕竟老兄头上有人压着,做得也不舒服,还不如来咱们这里干!当然,老兄倘若真的想把功劳让给某人,咱也是没有意见,大不了咱再去一趟,问某人要犯人。”
邢子春听出李克农话中深意,经一番权衡,到底答应了。
李克农的笑意又深了几分,他特意凑到邢子春的耳朵边,指着正坐在自己车里的人影,悄悄告诉邢子春,那人来历不得了,自己此行到南京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个人“引荐”给徐恩增。
邢子春信以为真,果然没再对车里的人多加打量,爽快请李克农和那位戴着墨镜,气质严肃的“大人物”上了自己的车,亲自送他们登上到武汉的列车,目送二人和胡疯子等人离开上海。
故事讲得这里,想必多数人已猜出来,李克农口中的“大人物”就是他要护送的任务对象刘伯承。他巧妙利用徐恩增等人,圆满完成此项任务。
又有一回,周总理要和一位外国朋友见面,为了避免遭到敌人的盯梢,特地将见面地点安排在郊外,并叫来李克农陪同。
赴约当天,二人乘坐一辆汽车,去往约定地点。车开了不一会儿,敏锐的李克农就发现他们的车后跟了尾巴,当机立断叫司机加快速度,甩开尾巴。
等到“尾巴”重新追赶上这辆车,车里的周总理早在李克农的协助下,飞快转移到外国友人的汽车中,那里只剩下李克农和司机站在原地。
见到特务们,李克农大大方方和他们打招呼,问他们是否会修车,自己的车坏了,正发愁呢!
特务们面面相觑,实在不晓得他们盯梢的对象是怎样不见的,只好悻悻离开。
还有一回,一个叫胡小为的女同志在去往延安途中,曾留宿翠明庄一段时间。她觉得,这里都是自己人,无需过于谨慎,便和谁都能亲切聊起来。
某天,翠明庄来了一个她从未见过的陌生人,那人非常奇怪,一见到她,便走到她面前,问她的名字、从哪里来、谁介绍她来的等等问题。
胡小为懵懵地如实回答,那人又问她:“你晓得我是谁吗?”
胡小为茫然摇头,那人露出一抹别有深意的笑意,轻声告诉胡小为:“我是蒋校长的人。”
胡小为瞬间瞪大双眼,但不等她说些什么,那人就离开了。
回到居所,胡小为越想越害怕,她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惶恐不安在屋子里走了半天,哭了出来。
她的邻居听到她的哭声,赶忙敲门询问发生了什么?胡小为老实地讲出自己的经历,女同志没有惊慌,镇定问胡小伟,刚刚见到的那个人长相怎样、是在哪里等等。
胡小为认真回忆了一下,和女同志说了。
女同志明显松了一口气,拍拍胡小为的肩膀,安慰她别着急,等她去找一个人来。
当女同志带着一个人来到胡小为的居所,胡小为又一次震惊了!跟在女同志身边的人,居然就是自己遇到的那个“敌人”!
对方看着胡小为的模样,摇摇头,对女同志解释:“我看她天真无邪,什么话都和别人讲,就吓吓她,让她长长记性,以后多点儿警惕心!”
经过女同志的介绍,胡小为才晓得,这位把她差点吓出毛病的人,就是李克农!
而李克农之所以能这样毫无后顾之忧为组织做事,也和一个女同志有关,此人便是他的夫人赵瑛。
李克农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思想开明,从小就有意培养李克农,使得李克农慢慢受到民资革命思想的熏陶,走上这条为国奉献的道路。
赵瑛则是一位照相馆老板的女儿,也是第一批考入师范学校的女学生,她既有文化素养,也性格温柔体贴,很得大家的喜欢。
在李克农18岁那年,赵瑛和李克农于双方父母安排下,走入婚姻殿堂。虽然他们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夫妻感情却相当深厚,相伴相守整整一辈子,是革命伉俪的典范。
婚后,李克农为实现理想,在外奋斗;赵瑛留守家中,为李克农生儿育女,料理家务,让李克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在外拼搏。
赵瑛从未和李克农说过半点儿不满或埋怨的话语,她默默承受一切,无声支持丈夫。她的奉献让李克农特别感动。
有时候,李克农会带同志来家中开会,赵瑛见状,并不追问他们的事情,只准备好茶水,一个人走到门外,帮他们放哨站岗。
革命形势不好时,赵瑛还会拿出嫁妆,贩卖换取金钱,贴补革命经费。
她很清楚,自己的丈夫正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她不惧怕其中潜在风险,她愿意无条件支持丈夫,成为丈夫身后最坚实的后盾!
李克农“潜伏”上海期间,考虑到孤身一人很容易遭到他人怀疑,于是给赵瑛写了一封信,请她来上海和自己团聚。
赵瑛知道,那时的上海危机四伏,一不小心便会丢掉性命。但哪怕如此,她还是义无反顾带着儿女去和丈夫团聚,只因她知道,自己能帮到丈夫,能为丈夫正在奋斗的革命事业付出一份力量。
她在李克农的刻意安排下,带着孩子住入徐恩增的外室楼上,替李克农争取到徐恩增的进一步信任。
1931年,中共上海组织遭遇巨大危机,身处旋涡中心的李克农根本顾不上赵瑛和孩子们,他只来得及给赵瑛送去一封信,让赵瑛快点儿带着孩子们到外面躲一躲。
赵瑛也意识到事情的不妙,二话不说,就拉着孩子去街上流浪,夜里睡在广场上。她一边担心丈夫的安危,一边不知该带着孩子们去何处。
这样的日子过了月余,还是没有等来丈夫消息的赵瑛决定到交通员那里碰碰运气,成功遇上宫乔岩,和丈夫重新联系上。
之后,赵瑛在李克农的安排下,带着孩子回到故土,和丈夫分别六年有余,才再次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仍旧忙于工作,赵瑛留守在家,依然是他最信赖的后盾。
1960年,长期劳作的李克农和赵瑛双双病倒。其中,赵瑛的病症相当严重,几乎很难治愈。她得知这件事后,私下找到医护人员,请他们别在自己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把那些药物给更需要的同志使用吧!
短短6个月后,这位善良的夫人怀着对丈夫及家人的不舍,永远闭上双眼。
赵瑛的离世对李克农的打击无比巨大,他交代儿女不要随意挪动夫人的遗物,就让它们全部放在原位,好似夫人仍活在世间一样。
每个晚上,睡觉前,李克农都会在赵瑛生前休息的床前默默坐一会儿,再深深鞠一躬,方去休息。
可不等李克农走出失去妻子的悲恸,又一噩耗传来,他的老战友陈赓也病故了!
李克农执意亲自送别陈赓,在陈赓墓前说了那句很有名的话:“陈赓走了,酒也没有味道了。”
1962年1月,抱病出席会议的李克农再也支撑不住,倒下了。同年2月,他被亲人紧急送去医院,仅仅2天后,即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李克农与夫人赵瑛的一世情缘》
《大智大勇李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