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国民党少将的女儿,中国第二位女副总理,晚年却带着遗憾离世

慧言说个史 2025-01-26 04:45:45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

“男同志能干,女同志也能干!为啥女同志就不能参加参谋训练队?”

年仅17岁的陈慕华,在战乱年代仍能说出这份慷慨之词,实在令人钦佩。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是国民党少将的女儿,这番话还是当着毛主席的面说的。

她的这份诉求不仅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甚至不久后还被批准前往延安抗大参谋训练队锻炼。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大会上讲话

有道是“巾帼不让须眉”,陈慕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从参谋训练队学成归来后,她不仅从一名普通的小战士,成长为八路军的第一位女参谋,并且在建国后还成为我国第二位女性副总理。

可遗憾总是贯穿人生始终,对于陈慕华而言,同样如此,甚至临终前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仍没有释怀。

1

开头我们也说到,陈慕华是国民党将领家庭出身,父亲是国民党少将参谋。

而叔叔——陈栖霞更是国民党知名高级军官。

当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他担任空中作战总指挥,建树颇丰。

虽然为国民党效力,可其内部的明争暗斗,早就让陈栖霞寒心不已。

共产党到底是好是坏,他心中早就有了定论,于是一直在暗中帮助地下党。

民国时期,国民党内部腐败和黑暗,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但陈家的这两位军官,作风十分正派,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陈慕华进入中学,抗战已经爆发,民族危机空前。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将枪口指向了同胞。

从那时起,陈慕华就认清了这一事实,尤其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更让她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我要抗日,我要加入共产党!”

陈慕华暗下决心,一年后她果断离开了国统区。

按道理来讲,家中有军官长辈,在国统区的陈慕华妥妥是个大小姐,衣食无忧,并且身边也少不了人伺候。

脱离了所谓的“舒适区”,才彻底让陈慕华认清了当下中国的现状。

虽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统一战线成立,可国民党内部仍旧心怀鬼胎,真正抗日的,是共产党。

十几岁的年纪,她何尝不想在学校好好读书,她何尝不想过着稳定的生活。

但日军的脚步越来越快,若是国都不在了,家又怎么能存在呢!

在叔叔陈栖霞的支持下,陈慕华找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一次偶然的交谈,她知道了延安的抗大正在组织参谋培训。

当初毛主席提出要把部队建设成比较正规的部队后,抗大就积极响应号召,准备培养优秀的参谋人员。

2

陈慕华悄悄地把这件事记在心中,但当提出申请后,却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考虑到很多因素,女学员一般都被安排在护理和后勤岗位,而参谋训练队的招收对象都是男同志。

虽然被“拒之门外”,但陈慕华却不打算放弃,而是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

可信寄出去许久,却一直没能等到回应,年轻人总归有些耐不住性子。

得知培训即将开始后,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找到毛主席当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丫头的一番话,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小女孩不仅有信心,意志还十分坚定,于是亲自做出了“革命工作不分男女”的指示。

这一指示使得陈慕华的申请得以通过,与此同时,另有10名女同志也进入了训练队。

延安的条件艰苦卓绝,然而,对陈慕华来说,在延安度过的那段时光却是毕生难忘的。

她不仅得到了飞速的进步,还结识了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钟毅。

二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最终在1940年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出任铁道部宣传组副组长,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身上那股干劲比起十几年前仍未曾褪色。

抗美援朝期间,她依然秉持“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去”的原则,积极参加工作,多次受到表彰。

战乱年代她穿梭在战场中从未恐惧,进入和平年代,她也从未停止过奋斗的步伐。

尤其是1978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她已经用尽所能,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七年后,她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挑战——担任人民银行行长。

对于这位女总理,银行行长一职听起来似乎信手拈来。

可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既要保持货币稳定,又要建立各种制度。

并且还得对各分支行实行垂直领导,本就繁重的工作,如今任务量更重了。

但她还是像年轻时候那样,只要对国家好,对老百姓好,自己就算拼尽全力,也得把工作做好。

她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中央的任命,并且在上任之初说道:

“金融工作责任很大,我得好好学习,努力履行国家托付的重任。”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走马上任后,她一刻都没停歇,深入了解了各个部门的状况,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原来人民银行属于财政部管辖,但实际上却一直在扮演着财政部的“出纳”。

如今咱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人民银行的性质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变。

她是位实干家,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来的“大锅饭”局面,改成了“分灶吃饭”,这是她走的第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人民币发行过多,也导致物价开始上涨。

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对于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她不敢再往下想,回笼货币事不宜迟。

第一步便是剔除掉1984年的虚假基数,让综合的数据更为客观。

除此之外,提高存款利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方面的的确确能让老百姓受惠,另一方面还能吸收存款。

任职期间,陈慕华一直都是人们眼中有魄力的行长。

别人不敢干的事,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好处,她就迎难而上。

别人不想干的事,只要能推动国家发展,她就会挺身而出。

3

但谁也想不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陈慕华,却对一个人感到愧疚。

即便到了晚年,她仍无法释怀,这个人便是她的二女儿——小苹。

小苹出生于1943年,可当时家庭却陷入最为艰难的时刻,摇摇欲坠。

叔叔是国民党将领,陈慕华屡次因为这一层身份,遭到逼问受到刁难。

被审查的日子使得陈慕华万分孤独,丈夫、大女儿与自己只有一河之隔,但好似相距十万八千里。

丈夫钟毅

二女儿在最不该来的时候降临人间,这可如何是好!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孩子又何尝能得到照顾,想让她健康成长,只有让她离开自己。

几个月的思想斗争,陈慕华日渐消瘦。

最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也为了女儿,她只能忍痛割爱,把孩子送到了纺织女工——王进家中。

二女儿的经历,始终是陈慕华过不去的一道坎,即便建国后她想尽办法寻找女儿,可就已经没有任何眉目。

直到1975年,当她无意间看到外贸部人员名单中,赫然写着“王进”二字。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找到了王进。

命运就是如此巧妙,这位退休的女员工,就是当年养育女儿长大的女工!

看着她们一家人其乐融融,陈慕华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是人民的好干部,但也是一位母亲,她哽咽地说道:

“三十多年来你们照顾小苹实在不容易,她永远是您的女儿!”

自己这么多年寻女未果的痛苦,只有她心里清楚,但二女儿小苹,却是王老太太如今唯一的依靠。

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陈慕华第一时间考虑到的,还是他人。

“至少知道小苹健康成长,她现在快乐的活着,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她宽慰自己,女儿虽然留在王老太太身边,但她还是尽己所能,去补偿女儿,去帮助王老太太的生活。

结语

可归根结底,没能陪伴女儿长大,始终无法让她释怀。

2011年5月12日,陈慕华赫然离世,她放心不下的是祖国和人民,还有对女儿的愧疚和遗憾。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陈慕华同志生平——《中国妇运》 2011年第9期25-29,共5页

2、陈慕华:与中共同龄的铿锵巾帼——《党史文苑》 2011年第11期18-22,共5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