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小岗村,谁会感到更骄傲,更受人民群众尊重

慧言说个史 2025-01-27 04:13:50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

“江南塞北,哪里最美,大寨的山呀大寨的水……”

昔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今天“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小岗村的传奇故事又进入了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是初期的大寨村,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小岗村,都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今天,公有制社会体制为代表的大寨村,私有制承包体制为代表的小岗村,其奋斗故事都为全国百姓津津乐道。

可话说回来,二者谁更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1

翻开历史的篇章,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在经历了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以及大旱之年,大寨村早就被摧残得千疮百孔。

老百姓盼望的好日子遥遥无期,甚至吃上一顿饱饭都成了奢望。

可谁又能想到,即便环境艰苦卓绝,但大寨村竟然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大灾之年亩产粮食达到了惊人的七百多斤,没有接受国家一分钱的救济。

不仅让老百姓填饱了肚子,反而向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缴纳了24万斤商品粮!

奇迹的诞生,是全村老百姓共同奋斗的结果,但同时也与一人有且密切的、关联——大寨村村支书陈永贵。

早在建国之初,陈永贵身上透露出的干劲就已为当地老百姓知晓。

在国家的号召下互助组成立,壮年农民组成的“好汉组”自然成为生产线上的中流砥柱。

可身为村支书的陈永贵,关乎老百姓生存发展的问题,他是第一责任人。

村子里面还有很多年纪较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他们如何为生产贡献力量?

当“好汉组”逐渐步入正轨后,陈永贵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老少组”身上。

老支书以身作则,天不亮就奔赴田间地头。

奇迹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老少组”第一年的粮食产量就超越了“好汉族”。

1963年,全国陷入大灾之年,而遭遇特大洪水的大寨村,几乎颗粒无收。

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就向大寨村伸出援助之手,提出救济方案。

可身为基层干部的陈永贵,又何尝不清楚国家的困难。

“咱们的日子过得难,国家的日子过得也不轻松,现在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在陈永贵的号召下,“三不要、三不少”原则横空出世。

大寨村并未接受政府部门的救济粮、救济款以及救济物资,反而坚持保证社员公粮供应以及收入,并且还打算向国家上交统购粮。

大寨村百姓拧成一股绳,在天灾面前他们并未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当大寨村的传奇故事传遍整个山西省后,陈永贵也凭借一马当先的态度,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同和认可。

“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 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

大寨村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而陈永贵也得到了上级干部的赏识,并且在1964年年底前往北京参加人大会议。

陈老支书不仅亲眼目睹了首都的风貌,并且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地把你请过来。”

听到周总理的一番话,陈永贵有些不知所措。

曾经他只在照片上、报纸上见到过毛主席,如今自己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内心难免紧张。

但真正见到主席,他悬在心中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

与其说是国家领导人会见基层干部,倒不如说是素未谋面的老友迎来第一次相逢。

主席紧紧握住陈永贵的手,激动地说道:

“永贵好啊!”

席间毛主席几乎没怎么动筷子,一直招呼着陈永贵等人。

他们不仅是国家在困难时期的模范代表,更为全国老百姓送去了希望。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寨村仍旧奔波在奋斗的道路上,积极利用“铁姑娘”的典故,打造出别具特色的窑洞。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大寨村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前来游玩的游客已经突破了五十万人,甚至很多农家乐民宿每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十几万块钱。

2

大寨村的辉煌故事,足足延续了十五年之久,“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当时的小岗村,也不过是安徽当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

看似不起眼的村子,究竟有什么特殊魅力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甚至在今天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收获全世界的目光?

故事还要从1978年说起。

一个普通的冬夜,小岗村中一间茅草房仍旧点着灯,十八户村民齐齐到场。

虽然面色凝重,但眼中却充满光亮,经过一番商讨,他们在这里签下了一张“生死契约”。

为何称其为“生死契约”,不得不提一嘴当时的背景。

由于人民公社的发展逐渐变味,不仅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亟待解决。

小岗村十几户“大胆”的村民,提出了分田到户的方案。

但这一提议与当时的政策相违背,一旦被发现,或许会面临严重危机。

于是在契约最后明确提出,如果此次分田到户的改革失败,干部们会挺身而出承担坐牢风险。

而参与的其他村民,则要代替几名干部将他们的孩子抚养长大。

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便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的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斤,老百姓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0元,相较于一年前足足翻了接近20倍!

他们这一划时代之举,让原本的“生死契约”得以升华,让全村人吃上了饱饭。

1978年的红手印,解决了小岗村村民的温饱问题。

但2015年的“红本本”,绝对让小岗村人正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安徽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试点省份之一,小岗村可谓首当其冲,成为农村改革的先锋兵。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小岗村风风火火地开展了土地流转行动。

仅仅两年有余,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率便已逾60%,小田并为大田,碎田化为整田,全面规模化已是近在咫尺。

2024年,小岗村成功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这一路走来,小岗村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难以想象,一个小小的村子,竟能在一年之内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地55万名游客,光是旅游产业创造的财富,就突破了1.5亿元。

小岗村走完了“大包干”的时代,但“大包干”的精神,仍旧延续在每个小岗村人心中,无非是换了一种方式。

在新一轮的发展浪潮面前,小岗村有超过一半人都吃上了“旅游饭”,甚至之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们,也会回到村子建设家乡。

结语

小岗村和大寨村,究竟哪一个更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实际上二者各有千秋。

大寨村代表的是“自力更生,埋头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令人震惊的适应能力。

而小岗村,则凭借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名扬天下。

时至今日,从原本带头冲锋的村子转变为一个农业、旅游业等百花齐放的新型农村典范。

两个村庄都以独具特色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都值得我们学习其展现出的宝贵精神。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安徽小岗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3-66,共4页

2、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年第8期5-9,共5页

3、农业学大寨与毛泽东的乡村理想——《沧桑》 2007年第4期155-156,共2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