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逝世,北京前副市长当众下跪,家属:大吃一惊

慧言说个史 2025-02-16 04:09:14

2015年7月,前国务院原副总理万里去世。

在他的追悼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跪在灵前,对着遗像连磕了三个响头。

而这个人的身份也不一般,他就是北京市前副市长张百发,一个当时已经81岁的老人。

万里的家人对张百发的行为大吃一惊,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而当张百发说出自己的理由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二人之间,还有着那么一段奇妙的缘分。

1916年出生在山东省东平县的万里,在自己的幼年时期,便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洗礼。

在抗战时期,他组织群众成立了“青年抗日挺进队”,经常就近袭击鬼子,给八路军运送物资。

由于贡献卓越,他在19岁时,便成为了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重装备和补给。

虽然他们顺利来到了指定位置,但是却因为敌人的封锁,陷入了断粮的绝境。

此时,万里突破常规,向附近的地主大户“开刀”,最终在夹墙中发现了大量粮食,创造了“大别山筹粮奇迹”。

在整个武装斗争时期,万里并没有太多冲锋陷阵的功劳,但是却能将支持工作做到极致。

由此可知,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协调能力。

所以在新中国的领导人眼中,万里绝对是很特别的一个。

新中国成立后,万里先是在工程部当副部长,后来又成为了北京市的副市长。

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主抓北京市的建设。

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因为万里上任伊始,周总理就给了他一个棘手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用于献礼的“十大建筑”。

北京城的十大建筑,包括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等等。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民大会堂。

1958年,新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正在慢慢变差,很多人对国家往后会如何发展没有信心。

而这十大建筑,就是要为全国人民树立信心的。

这也就要求,工程不仅要按时完成,还需要保质保量。

尤其是人民大会堂,更是十大建筑的核心,一定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所以即使是万里,在主持这些工程的建设时,也感到有些头痛。

但是,面对任务,万里从来都没有退缩的习惯,虽然完成十大建筑很困难,但是他仍要想办法完成。

当时,最简单的一项工作就是“大力出奇迹”,先将人员和资源集中起来再说。

毛泽东观看人民大会堂设计

于是,万里作出了规划,从全国调集了两万多名工匠,和三十万吨建筑材料。

他准备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将人民大会堂打造成一个建筑史上的经典。

而也就是在这期间,万里认识了张百发。

1935年生于河北香河的张百发,14岁辍学当学徒,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

他在1951年参加工作,在1954年开始崭露头角:

他在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工作期间,组成了全国的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并且亲任队长。

他这个19岁的“娃娃”,展现出了很多老师傅都不具备的管理、协调和执行能力。

1958年10月,人民大会堂的工程正式开工。

彼时刚刚23岁的张百发,也被选调到人民大会堂的工程现场,负责绑扎钢筋的工作。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张百发率领由200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以"三班倒、睡工地"的拼劲儿,玩儿命硬干。

当时,中国建造钢混建筑的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张百发的青年突击队,则是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边干边总结经验,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后来,他们的绑扎钢筋的速度,比平时快了足足三倍,甚至还创下单日绑扎25吨钢筋的纪录。

靠着这种速度,他们突破了人民大会堂工期瓶颈,创造了施工奇迹。

很快,张百发在工地上的优秀表现,就吸引了万里的注意。

他也经常来到工地上,观摩张百发是如何工作的。

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小伙子拥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就如当年的志愿军一样,不管任务如何艰巨,他总能完成。

所以,他开始越来越欣赏张百发。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张百发的一个缺点:文化程度低,经常写错别字。

这可不是小事,万一在工程交流中,因为错别字引发了误会,可能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一天,万里又来到工作视察,结果他发现,张百发竟然在工程报告中,把“混凝土”写成“混泥土”。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张百发这里可能要出大事。

万里立刻指着报告上的错别字,用有些严厉的口气叮嘱他:

“搞建设必须学好文化知识!”

当然,万里也很理解张百发,当时中国的工匠,普遍都存在着识字不多的缺点。

而且,工期太紧,他们也没办法学文化,于是,万里决定,亲自指导张百发等人的学习。

他让自己的秘书,把工程文件中的生僻字都挑出来,替换为同音字,尽量让工人们能够看懂。

同时,他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建筑学的教材,让专人负责给各级工程负责人上课。

而张百发也很争气,每天都会读书到深夜。

这种“白天扛钢筋,夜晚啃书本”的淬炼,让张百发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有了文化之后,张百发不仅干劲儿更足了,头脑也更加灵活了。

他领导团队,发明了“钢架穿越”工艺,将原本需要半月的工序压缩至三天。

而万里也对张百发越来越欣赏,破格提拔他为施工骨干。

从工程管理到文化学习,万里对张百发来说,都是老师一样的存在。

而他们师徒二人,也在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协作模式:

万里作为战略规划者推动制度创新,张百发则以超强执行力破解具体难题。

终于,在他们和其他工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民大会堂仅仅用时十个月就完工了。

而整个的“十大建筑”,总用时也没有超过400天!

这个速度,无疑是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后来,张百发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和万里有了更深的交集。

而万里对他,也仍然是时时耳提面命。

甚至有的时候,他还会批改张百发送来的笔记,甚至连标点错误都逐一纠正。

后来他听说,张百发由于工作原因,要经常出席各种活动,于是便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多读书少应酬”。

另外还有一次,万里听说张百发母亲病重,于是便特批了一些当时最紧缺的特效药,让老太太渡过了难关。

对于万里,张百发从来都是十分感激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万里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谁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张百发,敢于毫不掩饰地去探望。

在万里退休之后,他也会不时探望,但是频率并不高。

因为他的身上,也承担着巨大的市政建设压力。

从亚运会场馆到老百姓的保障性住房,他要忙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所以,虽然他想要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2015年,万里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81岁的张百发听说之后,立刻赶到了万里追悼会现场。

看着老师的遗像,张百发做出了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他跪了下去,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这个举动,把万里的家属都惊呆了。

但是张百发却表示,自己这是根据老年间的规矩,在行弟子之礼。

这对跨越半个世纪的"师徒",用最质朴的方式,为这段传奇的情谊画上了句点。

参考资料:

1、“人民生活就是最大的政治” 万里:中国改革的高级工程师——《国家人文历史》 2015年第15期116-121,共6页

2、张百发 平民市长——《中国工人》 2019年第9期15-15,共1页

3、环球网 《万里遗体22日火化 天安门等地将下半旗志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