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突然扣押中欧班列,导致大量中国商品被迫滞留俄罗斯,每个月光是需要缴纳的滞港费就高达上千万元,自红海危机爆发后,中欧班列便成为了亚欧贸易运输的关键通道,如今很可能因俄罗斯的查扣,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那么俄罗斯此举究竟有何目的?后续又将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据公开消息称,早在去年10月底,俄罗斯海关便开始大规模查扣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过境货物,下发指令是扣押所有机械和电子产品,尤其是军用设备等,一经查出,将全部没收,并且不会予以任何赔偿,然而,俄罗斯的管制检查却并没有那么严谨,涉及范围包括发动机、望远镜、测距仪,甚至很多服装、鞋类也被其没收,据多方估计,目前已经有超1000个集装箱滞留俄罗斯,这无疑将延误货期,导致原本借道俄罗斯的中欧班列也变得不那么安全。
中欧班列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开通的欧亚交通大动脉,主要包括西、中、东三条主要运行线路,其中西部通道从阿拉山口出境,中部通道从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则从满洲里出境。截至2024年11月15日,中欧班列已开行10万列,覆盖了包括德国、俄罗斯、波兰、西班牙、法国、匈牙利等欧亚大陆数十个国家,上百座城市。其中70%以上的班列都需要经过俄罗斯,俄罗斯也因此成为中欧班列最重要的转运和过境国,并从中获得巨大利润。尤其是胡塞武装封锁红海后,中欧班列的运输量也在呈指数上升,据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万列,同比增长10%,发送货物超207万标箱,增速9%。
然而如今俄罗斯却突然下达指令,“逼停”中欧班列,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导致货物出现延误,产生大量违约金,同时还将产生仓储、罚款等额外成本。据悉三一重工和TCL每个月光是港口滞留费就高达上千万,隆基绿能的光伏产品,因没有按时交付,赔付了380万美元的违约金,包括华为、大疆等超17亿美元的商品也因此被扣押,不只是货值损失,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相关供应链中断,中欧班列运输可靠性也将因此受挫,影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物流合作。
另外,铁路运输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导致我国在中欧班列沿线吸引外资和地区合作中面临一定风险。
而对于中俄来说,也将动摇双方在战略合作框架中的稳定性,这对目前的俄罗斯显然没有好处。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正需一个突破口与欧洲缓解关系,同时也需要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填补财政空缺。中欧班列无疑将在俄罗斯实现这两大目标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既然如此,俄罗斯为何还要刻意阻扰中欧班列呢?
首先,俄罗斯的猜忌心理由来已久,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包括如今的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从此次俄罗斯扣押中欧班列的理由便能看出,俄罗斯在与中国、包括欧洲的关系中,始终秉持着相互制衡的原则,所谓“互利共赢”自然也建立在这一状态之上,但这显然并不于益俄罗斯与周边地区的深度合作。
其次,在西方的大规模制裁下,俄罗斯经济收入来源越发有限,而前线的持续输出,导致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已经达到了上千亿美元,几乎是2021年战前的近3倍,在此背景下,俄罗斯需要更多渠道获得“收入”,比如严查中欧班列,所产生的巨额罚款。
再者,俄罗斯扣押中欧班列,也是对欧盟的一次战略威慑,在中欧班列西线南部通道的中吉乌铁路没有建成通车之前,中欧班列还是要依赖过境俄罗斯,这一点恰恰能够成为俄罗斯拿捏欧盟货物运输的关键筹码。
另外,俄罗斯此举也突出了中俄在地缘中的本质关系,高度的战略互信下,彰显的是一种“背靠背”式的战略协作,也就是说,这种信任需要更多利益作为支撑。俄罗斯似乎正在通过阻挠中欧班列的方式,提醒中国谁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合作伙伴。
然而,俄罗斯此举本质上却很有可能给中俄的未来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而我国也将寻找更多可替代方案,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