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狂欢撞上法律红线,谁该为“信任”买单?

2025年4月,一则来自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警示引发轩然大波:车企若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最高可面临2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并非一纸空文,而是无数血泪教训后的法律重拳。当“自动驾驶”从科幻走进现实,技术的光环下,暗藏的是人性与责任的博弈。
一、危险的“信任”:那些被技术幻觉吞噬的生命2025年3月29日,德上高速池祁段,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在驶出隧道时突然偏离方向,撞向中央隔离带后起火。事后调查显示,驾驶人因长途疲劳驾驶,过度依赖系统而未能及时接管车辆。类似的悲剧并非孤例:南京六合东收费站的安全岛撞击事件、武深高速的侧翻事故……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驾驶人对“自动驾驶”的盲目信任。
一位事故幸存者在采访中哽咽:“我以为车能‘自己开’,就低头刷了会儿手机。再抬头时,一切都来不及了。”这种“信任”背后,是车企营销话术的推波助澜。某车企曾以“准L3级”“无限接近自动驾驶”为卖点,却在事故后紧急改口称“仅为L2辅助驾驶”。当技术承诺与真实能力错位,生命的代价便成了最残酷的注脚。

公安部道研中心的警示,直指行业乱象的核心:误导性宣传正在制造致命的安全盲区。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当前量产车最高仅达L2级,仍需驾驶人全程监控。然而,部分车企通过“L2.999”“高阶智驾”等话术暗示自动驾驶能力,甚至将宣传视频中的测试场景剪辑为“完美路况”,刻意淡化系统局限性。
法律对此的回应堪称雷霆手段:
车企责任:若虚假宣传引发伤亡事故,可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追究责任人刑责,最高判2年徒刑;驾驶人义务:使用辅助驾驶时“脱手脱眼”将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面临罚款、扣分乃至交通肇事罪追责;黑灰产业链:生产销售用于欺骗车辆监测系统的“智驾神器”,最高可判死刑。法律的刚性,正在为技术的狂飙划定边界。正如工信部最新会议要求:“技术可以激进,但安全不容试错”。
三、人性之困:当便利成为“致命诱惑”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99元的“方向盘配重块”月销过万。买家评论中充斥着“解放双手神器”“高速睡觉必备”的狂欢。这种对技术的滥用,折射出更深层的人性困境:我们是否在用便利交换对生命的敬畏?
一位从业十年的交警坦言:“每起辅助驾驶事故中,几乎都能找到驾驶人刷视频、睡觉甚至喝酒的证据。”2023年湖北襄阳的判例中,醉驾者李某坚持“车能自己开”,最终因血液酒精含量超标3倍获刑5个月。法律的惩戒之外,更需反思的是:当技术承诺“减轻负担”,是否也悄然消解了责任感?
四、破局之路:技术、法律与教育的三重奏要打破“宣传泡沫—盲目信任—事故频发”的恶性循环,需多方协同:
车企的底线:禁用“自动驾驶”话术,强制标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警示语,并建立用户培训机制;法规的进化: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监管;公众的觉醒: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纳入驾考,通过事故模拟体验打破“技术万能”幻觉。值得期待的是,北京、武汉等地已通过地方立法试点L4级自动驾驶责任规则,深圳更建成首个城市级“车路云”监管平台5。这些探索,或许正是未来安全与创新平衡的样本。
五、方向盘的隐喻:技术终需回归对人性的守护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本应是让出行更安全。但当宣传的泡沫裹挟着资本狂热,我们不得不警醒:任何技术进步,若不能以生命为锚点,终将沦为危险的游戏。
2025年被称为“智驾元年”,而这一年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方向盘不仅是操控工具,更是责任的象征。无论AI如何进化,生命的重量永远无法交由算法承托。正如一位事故遇难者家属所言:“技术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我们既要拥抱创新的星辰大海,亦需紧握方向盘的现实温度。因为,真正的智慧驾驶,从不是让人类交出控制权,而是让技术成为守护生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