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思聪的名字和“29.9元牛排”绑定在一起时,互联网的舆论场炸开了锅。曾经的“国民老公”,开着豪车出入顶级派对、投资电竞战队、直播平台,如今却在望京写字楼里卖起了平价牛排套餐。网友调侃:“这跨度比万达广场的电梯还快!”

“牛校长”牛排店的开业现场,白领们排起长队,招牌上是王思聪吃牛排的漫画形象,套餐包含原切牛排、意面或米饭、蔬菜,价格直逼外卖。这与他过去“交朋友不在乎对方有没有钱”的豪横人设形成鲜明对比。有消费者感叹:“以前王校长吃的牛排论克卖,现在论份卖,还不到一杯奶茶钱。”
这种反差背后,是王思聪商业版图的悄然转型。他不再局限于电竞、娱乐等“玩票”领域,而是瞄准了更接地气的餐饮赛道。从现烤牛肉干到平价牛排,这位富二代的创业路径,似乎正在向“打工人经济”靠拢。

低价必然引发质疑:“合成肉?”“科技牛排?”面对争议,“牛校长”强调使用较薄的原切牛排,并划分西冷、眼肉等部位。消费者反馈两极分化:有人称赞“性价比高,适合午餐”,也有人吐槽“吃不出牛肉味”。
事实上,王思聪精准踩中了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既要精致,又得抠门”。29.9元买的不只是饱腹,更是一种“轻奢仪式感”。正如网友评论:“牛排曾是约会专属,如今成了打工人的工作餐,王校长让牛排像红烧肉一样接地气。”
这种“去神圣化”背后,是疫情后消费降级的趋势。电商平台原切牛排销量暴涨,居家烹饪风潮兴起,年轻人开始追求“平价精致”。王思聪的牛排套餐,正是这场饮食革命的缩影。

“牛校长”绝非小打小闹。背靠万达广场的黄金铺位和普思资本的资源,王思聪的餐饮布局堪称“天胡开局”。通州、合肥等地的加盟店均设在万达广场,租金更低、点位更优。一位招商人员透露:“品牌目标不是赚加盟费,而是快速扩张后上市,收割资本红利。”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
合规风险:首家店2024年12月开业,未满“两店一年”的加盟资质门槛,却已招募加盟商;下沉难题:一线城市20-30元算平价,但三线城市同类竞品人均不到20元,能否破局仍是未知数;外卖缺失:为保利润,北京直营店暂未开通外卖,可能错失线上流量。更值得玩味的是加盟模式。一线城市单店加盟费4.98万元,区域代理费高达26.8万元,比塔斯汀高20%。但招商人员直言:“加盟商赚的是开店规模,品牌赚的是上市后的资本溢价。”

王思聪的转型,让“富二代”标签再次成为焦点。有人质疑:“万达的矿挖完了?王校长都得来赚辛苦钱?”也有人认为,这是资本运作的新棋局——通过低价牛排绑定万达商业地产,形成生态闭环。
对比其他富二代,王思聪的选择显得“另类”。例如,扬州大学12名建筑系“富二代”曾南下广州工地打工,试图撕掉标签;而曹译文等博主则因炫富翻车,被批“睥睨打工人”。王思聪的“牛校长”,似乎试图在商业野心与社会形象间找到平衡:既利用“富二代”流量,又贴近大众消费。

瑞幸靠9.9元咖啡教育市场,但牛排的挑战更大:
低频消费:咖啡是高频需求,牛排则属低频;供应链成本高:牛肉价格波动大,自建供应链和海外直采虽能压价,但毛利率仅15%-20%,抗风险能力存疑;竞争激烈:塔斯汀等品牌人均不到20元,麻辣拌、小饭桌等赛道同样内卷。王思聪的杀手锏或许是资本运作。若能快速铺开百家门店并上市,这场游戏将不再是餐饮生意,而是一场资本赌局。但若品质失控或扩张遇阻,品牌口碑可能迅速崩塌。
一场关于消费、资本与身份的博弈王思聪卖牛排,表面是商业新闻,内里却是一场多重博弈:
消费趋势:年轻人既要性价比,又渴望仪式感;资本逻辑:快速扩张、上市套现 vs 实体经营的长期性;身份认同:富二代能否真正“下沉”,还是利用标签收割流量?当牛排从高端西餐变成打工人的日常选择,这场实验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平价精致”持续买单。而对于王思聪,这或许是他摆脱“万达太子”标签、打造“新商业帝国”的关键一役。
进入死亡生活倒计时
吃牛排很高档吗?
吃剩的吧[笑着哭]
王思聪的狗牛排都吃的比这牛排贵
人家随便一个手表也不见得你一辈子赚得了,瞎操心!
割韭菜,找大冤种!
30块钱谁去吃 是牛排吗[笑着哭]
觉得不错哦,设计的好漂亮,人家家的店面也可以利用起来
30块钱的牛排敢吃吗?是不是牛肉都不一定呢[抠鼻]
买!买了喂狗[抠鼻]
之前还嘲笑汪小菲没钱
猪排吧要不怎么吃不出牛排味[得瑟]
难球得吃,还不如搞碗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