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官僚体系架构中,六部的设置颇具独特性。其内部不仅设有尚书、侍郎等堂官,而且在尚书这一职位之上,还额外设置了“管部大臣”。这一特殊的层级架构,引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六部的实际运作与管理中,究竟是“管部大臣”,抑或是尚书,能够真正掌控事务、行使当家作主之权?
对于“何者更具实权,是管部大臣吗”这一问题,多数读者可能不假思索地认定,答案显而易见,无疑是管部大臣握有实权。然而,此观点实则有失公允。在此,恳请诸位暂且搁置争议,耐心倾听御史观点,以明其理据是否充分。
【满汉双轨制下汉尚书难有作为】
清朝时期,京中各部院衙门均施行满汉并行的双轨体制,此制于历代封建王朝中独具一格。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崇满抑汉”观念的深刻影响。在清廷最高统治者的理念里,唯有满族执掌权力,方能确保清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自顺治时期始,便形成定制:于六部之中,堂官配置为满、汉尚书各设一人,满、汉左右侍郎亦各一人。在此体制下,权力格局呈现显著差异,满尚书执掌实际权力,并掌管部印,主导事务决策;相较之下,汉尚书在关键决策层面,近乎虚设,并无实质话语权,仅具形式意义。
依据《清稗类钞》记载,于清代官场体制之中,汉尚书在职责行使方面,处境颇为窘迫。即便面对刻不容缓的重大事务,汉尚书亦不敢擅自决断,而必须向满尚书请示。尽管从官阶品级来看,满、汉尚书处于同等地位,然而在实际行事过程中,汉尚书在满尚书面前,俨然呈现出一副卑躬屈膝、如属官般的姿态。
据官方记载,汉代尚书的核心职责为“主稿”,此职能类似于现代的办公室主任。“主稿”本是部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汉代尚书并无实际权力,每逢各司官员前来请稿,他们往往不敢仔细审阅,仅作形式上的过场处理。在清代官场,这一现象被称作“画黑稿” 。
事实上,就职权范畴而言,汉侍郎的权力逊于满郎中与员外郎。究其根源,在于六部之下各司皆专司特定领域之具体事务。例如,吏部文选司执掌官员选拔事宜,而户部各司则负责各省钱粮相关事务。
依既定规制,六部所属各司皆配备独立印信。于印信掌管方面,明确规定由满族郎中执掌印玺,汉族郎中则不具备印信掌管权限。
在封建统治架构中,为清晰彰显满汉差异以及尊卑秩序,于六部司职的官员,于日常履职之际,腰间皆会佩戴一款荷包,此荷包内收纳着印章。此举意在向社会各界昭告,他们在相应事务的管理层面,拥有着主导权与决策权,是实际意义上的掌权者。
【管部大臣未必就有实权】
自康熙时期起,鉴于六部之中吏、户、刑、兵四部所涉政务繁杂,皇帝时有委派大学士兼理此四部事务之举。
从官职品级层面来看,大学士品级高于尚书,且二者均为皇帝极度倚重的股肱之臣。在此基础上,当大学士获授“管部”这一衔职后,其职权范畴便超越尚书。
自雍正朝以降,大学士管部之制渐趋普遍推行。例如,张廷玉、蒋廷锡等朝廷重臣,以大学士身份兼理吏部、户部相关事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管理模式并非仅局限于大学士群体,偶有亲王亦会受命兼管部务,从而构建起更为多元的管理格局。
在清代官制体系中,存在一项未形诸文字的定制:若某一衙门由诸王负责管理,那么该王即成为此衙门的最高长官。这一规制,并非仅适用于六部,诸如宗人府、军机处、总理衙门等重要机构亦在其列。以恭亲王奕訢为例,堪称此情形之典型代表。自其进入军机处任职后,虽未正式获封首席军机大臣的名号,却实际上履行着首席军机大臣的职责。
自乾隆登基伊始,宗室诸王即被褫夺参政之权。由此,在咸丰朝之前,诸王执掌部务的情形实属罕见。
管部大臣所掌握实权与否,通常取决于满尚书的政治地位及其所兼之衔。熟悉清代历史的人士皆知,自雍正帝创设军机处后,内阁权力渐被虚化,军机处遂取代内阁,成为实质上的朝廷中枢机构。
此一转变致使大学士徒具虚名,其地位相较于无品无级的军机大臣,可谓相形见绌。需知,于清代,多数情形下,大学士亦会进入军机处当值。是以,唯有身兼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之职者,方能被视作“真宰相”。
在特定历史情境下,部分大学士,或鉴于年事已高,或基于受宠程度之故,未能获准入值军机处,然而却被委以管部之职责。与此同时,若满尚书并非大学士身份,却身为军机大臣,那么在此情形下,管部大臣便无权干涉部务事宜。
【满尚书受制于汉尚书的情况也是有的】
六部各司其职,分管各类具体行政事务,这就要求作为堂官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户部与刑部,钱粮、刑名等事务繁杂且专业性强,若堂官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实难在相关政务决策与处理中拥有有效话语权。
在清代,京城内各衙署均设有专门的“则例”。以刑部与户部为例,分别制定了“刑部则例”与“户部则例”。这些则例作为衙署日常行政运作的纲领性文件,内容繁杂,条目众多,常达数百条乃至数千条。因其涵盖范围广泛、细节繁复,若非对部内事务谙熟于心之人,实难全面掌握。
若于朝廷典章制度之精研程度上,汉尚书造诣颇深,而满尚书则全然蒙昧,在此情形下,满尚书往往被迫处于次要地位。晚清时期户部尚书一职,便存在此类显著例证,闫敬铭与翁同龢便是典型代表。
翁同龢所处情形别具一格。其得以凭借汉尚书之职执掌户部,一方面源于他对户部相关事务稔熟于心;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状元及帝师这双重身份赋予了他强大助力。
闫敬铭堪称典型的专业型人才。其早年便投身于钱粮事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于胡林翼麾下司职后勤管理,专注负责相关事务。
闫敬铭擢任户部尚书之际,凭借卓越的理财才能名震朝野。彼时,同为尚书之职的满族官员,对其理财能力极为钦佩,于闫敬铭面前,皆秉持敬重之态,绝无倨傲托大之举。
故而,若欲精准衡量尚书之权力与地位,绝不能仅依据其头衔进行简单判定,而务必将之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深入探究。就此观点,不知诸位对御史此论作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