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一万多生员参加乡试,最终能取多少举人?四个字:凤毛麟角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2-22 15:53:29

在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下,举人与进士之间的差距,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臆想的那般悬殊。不妨从乡试录取率这一视角,以御史所做的相关核算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举人所蕴含的实际价值,进而更为精准地认知二者差异。

【一是估算出清代有多少读书人能考中生员】

鉴于史料的局限性,御史未能获取直接的量化数据。然而,可从其他维度展开论证。在此过程中,生员的录取配额以及各县考棚号舍的数量,成为极为关键的参考依据。

在清代,各省因人口规模与文化教育发展程度的差异,致使各省士子数量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态势。以乾隆朝为例,彼时江苏省人口逾3200万,而贵州省人口仅567万。同时,两省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差距亦颇为悬殊。在此情形下,江苏省的读书人群体规模相较贵州省,或可达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之巨。

在清代,安徽于人口、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层面,均处于中上等省份之列。现以御史故里徽州府为典型案例,展开相关估算。

科举制度中的初始层级考试乃童试,此试细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徽州府以歙县为附郭,在太平天国战乱爆发前,歙县设有固定的考棚。

据毛晓阳先生《清代贡院史》所述,在乾隆时期,歙县考棚的内部布局呈现出特定形态。其中,东西两廊分别设有上下两座建筑,此即为号舍。这些号舍按照乡里的序列进行字号编定,整体规模总计能够容纳一千三百余人就坐。

各县考棚号舍之数量,通常依据历年来考生规模科学拟定,故而具备颇高的参考意义。据此推算,于乾隆年间,歙县参与县试的学子约达1300余人。

1300余名考生的规模,究竟应判定为多寡?此需参照歙县彼时的总人口数。据县志记载,道光年间,歙县人口达61万(彼时全国总人口为4亿),乾隆年间,虽未明确记载,然鉴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为3亿,歙县人口理应不少于50万。经大致测算,彼时每400人中便有一人以考生身份(此处仅指考生,非泛指读书人)参与科考。

在科举考试中,1300 余名考生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为生员?对此,历史有确切记载。康熙九年,相关制度正式确立,其中规定大州县录取生员的学额为 15 名,中州县为 12 名。歙县在当时属大县,其学额即为 15 人。经计算,秀才的录取比例为 1.1%,换言之,每 1000 名考生中仅有 11 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秀才。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4 年,安徽省歙县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达 2187 人,其中超二百人成功被 211 及 985 高校录取。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数据映射出,在科举时代,能够取得生员资格者,其学业水平大致相当于现今可考入清华、北大或华东五校等顶尖学府的水准。

毋庸置疑,徽州地区自古代起便是人文鼎盛之所,科举领域的竞争态势极为激烈。通常而言,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区域,生员的录取比例会有所提升,然而,即便如此,其录取难度亦大致等同于考入国内一流高校的水平。

【二是举人的录取比率】

相较于生员,举人的录取比例在计算方面更具明晰性。学者梁启超于科举难度研究中曾提出:于邑一级,通常汇聚千余乃至数百童生,从中选拔十数人成为生员;而在省一级,众多万余乃至数千生员中,仅择优擢拔百数十人成为举人。

自康熙年间江南分省后,安徽乡试的举办处境便颇为窘迫。彼时,作为安徽省城的安庆府,并未营建乡试贡院。于是,安徽省全域考生皆需赶赴江苏省城江宁,方能参与乡试。

就安徽省每科参与乡试的生员数量而言,可从江南贡院号舍数量展开推算。江南贡院作为清代规模最为宏大的贡院,其号舍共计26040间。基于此,大致可推断出江苏与安徽两省乡试考生总数约为该号舍数量。

在这场考试中,最终参与角逐的26000余名考生,究竟能有多少人得中举人?如同生员学额存在固定数额一般,乡试时各省亦设有明确的“中额”标准。需注意的是,在清朝前期的顺治、康熙时期,乡试中额曾历经数次调整。直至乾隆九年,此标准方才正式确立,形成定制并稳定下来。

以下呈现的是乾隆九年所颁布的各省乡试录取名额之具体数据:

顺天在相应统计时段内,数值为213;江南地区为114,其中江苏部分占69,安徽部分占45。浙江的相关数值达94,与之相同的还有江西,其数值亦为94。湖广地区为93,细分之下,湖北为48,湖南为45。福建的数值为85,广东为72。河南、山东分别为71与69。陕西、山西及四川均为60,云南为54,广西为45,贵州则为40。

从区域对比视角审视,江苏省在考生数量与录取人数方面,均多于安徽省。依据录取比率分析,安徽省约占40%,据此推算,安徽省考生数量大致为10000人。在明确考生数量与录取人数这两个关键要素后,举人录取比例随之可计,该比例为千分之四点五。换言之,每222名生员之中,仅有一人能够考取举人。

其他省份的相关数据亦可推算得出。以云南省为例,彼时云南贡院的号舍数量达4865间,而录取人数为54人,经计算,其录取率为1.1%。与之类似,广西地区的贡院号舍有5500余间,录取人数为45人,相应的录取率为千分之八。

在清代科举乡试中,云南与广西两省,已然成为录取率相对居前的地区。然而,就整体举人录取比例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大致维持在百分之一的严苛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冒籍现象颇为泛滥,其中不乏江浙地区考生参与其中。经考量,排除此类冒籍因素,云南、广西两省本地士子的举人录取比例,实则与内地省份相较,并无显著差异。

据非详尽统计数据所示,在清朝统治时期,进士人数约达2.7万,举人数量为15.7万。值得注意的是,到晚清阶段,全国范围内生员的规模已逾三百万之巨。

此外,从清代全国各省知县的出身背景统计数据来看,通过科甲途径(即进士与举人)入仕者,在知县群体中所占比例高达44.7%,其中举人出身者占比为2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举人在知县选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构成了知县选任的主要来源之一,并非如部分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在官场遭受普遍轻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