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呈现的历史情境中,康熙皇帝曾率诸位皇子与皇孙举行围猎活动。彼时,年幼的弘历于君前应答得体,其言行展现出非凡素养,从而赢得了康熙帝的高度赞许。康熙帝遂将象征太子地位的如意赐予弘历。弘历此番出色表现,实得益于悉心教导他的邬先生。邬先生以其卓越学识与教导有方,助力弘历在关键场合脱颖而出,获得康熙帝青睐。
胤禛返回居所后,为表对邬先生的嘉奖,将蒙古王公所赠之礼,尽数赐予侍奉邬先生的年氏,此年氏乃年羹尧之妹。年氏深感意外与惶恐,谦称自己身为四爷门下包衣奴才,实不敢承受如此厚礼。胤禛遂郑重告知她,自此以后,年氏一族将脱离奴才身份,他决意给予年氏家族抬旗之殊荣。
在此,引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抬旗。抬旗,从专业角度而言,可细分为两类。其一,乃是将下五旗成员抬升至具有更高地位的上三旗;其二,是指将包衣佐领或管领下之人,擢升至下五旗之中。
抬旗,作为一种彰显殊勋的政治举措,意味着受旗者家族政治位阶的擢升以及人身隶属关系的变革。然而,此殊荣的授予有着严苛条件。以年氏为例,其仅因侍奉邬先生有所功绩,这一情形能否契合抬旗标准存疑。况且,当时胤禛尚为皇子身份,从封建政治权力架构而言,他是否具备为年氏实施抬旗的权限,亦值得深入探究。
【先来说抬旗的资格】
年氏一族源出纯粹汉族血统,明末之际,举族迁徙至辽东广宁卫。彼时明清战事频仍,在复杂的局势下,年氏家族于战乱中被清军裹胁,进而编入汉军镶白旗旗籍。至清初,尽管年氏家族尚未跻身异姓汉族贵族之列,但其家族地位亦在中等偏上水准。
年氏之父年遐龄,曾任湖北巡抚一职,官居二品。年氏家族的崛起,虽与年羹尧关联紧密,但关于年羹尧对家族兴衰的影响,此乃后续议题,在此暂不赘述。
就出身背景而言,年氏家族身为汉族中的精英阶层,地位颇高,隶属纯粹的旗人门第。虽在封建体制下,旗人亦有 “奴才” 之称谓,但与包衣群体相比,年氏家族所处阶层明显更为优越。
自胤禛获封郡王进而晋封亲王之后,其身份转变为下五旗之领主。恰在此时,年氏所在的汉军镶白旗佐领被划归至胤禛统辖范围。由此可见,在电视剧情节设定中,年氏自称乃四爷门下之奴仆,此表述与历史事实相符。
年氏彼时已具备旗籍身份,若欲行抬旗之举,则仅有两类途径可供抉择。其一,将其抬入汉军镶黄旗、正黄旗或正白旗;其二,径直抬入满洲下五旗。然据正史所载,在康熙时期,年氏家族之旗籍始终维持原状,一直隶属于汉军镶白旗,未曾发生变动。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若年氏家族欲行抬旗之举,仅以年氏侍奉邬先生这一微薄之功,实难企及抬旗所需资格。回溯顺治九年,朝廷曾明文颁示:“凡涉及抬旗事宜,需有军功等显著功绩,并奉有特旨,方可令其归入它旗。针对下五旗王公府属之包衣群体,亦唯有凭借军功劳绩,或获特旨恩准,或经王公奏请获允,方能使其各归本王公所属旗下佐领。”
从制度层面而言,仅获军功或对朝廷建有卓著功勋者,方具备抬旗资格。年氏家族,初始隶属镶白旗汉军,后跻身镶黄旗汉军之列。不过,其家族实现抬旗之际,彼时的历史情境已发生显著变迁。
雍正登基之后,对年羹尧委以重任。与此同时,年氏获封皇贵妃。依据清代的后宫制度,后妃母家享有抬旗的资格。然而,由于年氏仅为皇贵妃,尚未达到皇后之位,所以即便实施抬旗举措,其家族亦不会被抬入满洲上三旗。
【再来说胤禛有没有权力对属下佐领抬旗】
前文已涉及此议题,顺治九年的规制明文规定,王府辖下佐领包衣及旗人,若建有军功或立下重大功勋,王公可奏请为其抬旗。
依据既定规程,胤禛应向朝廷呈递书面奏报,此后,年氏家族是否具备抬旗资格,将由康熙裁决。此意味着,胤禛仅拥有奏请之权,而无最终定夺之权。然而,观诸众多抬旗实例,王公为其所属下人奏请抬旗,通常成功率颇高。
为何抬旗之举向来备受重视?此中缘由不难洞悉。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下五旗升入上三旗的旗人子弟而言,他们所能获得的特权,相较于先前,往往有显著提升。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架构中,上三旗因与皇帝关系极为亲厚,宛如近御之臣。于诸如除夕、元旦等传统佳节,以及国家举行重大庆典之时,凭借其特殊地位,上三旗成员往往能独享金银、物品等各类赏赐。
例如,在宫廷侍卫选拔过程中,上三旗旗人子弟被予以优先考量。由此可见,上三旗旗人拥有着极为显著的政治优势,相较于下五旗,他们在仕途发展方面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
需明确,就一般旗人而言,人身依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下五旗子弟皆被编入王公所属佐领,从隶属关系上看,其与王公近似主仆。王公常借年节、诞辰及婚丧等契机,公然向下五旗子弟进行财物勒索。
对于下五旗子弟而言,抬旗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意味着这些子弟从此摆脱了王公主子们的驱使,转而纳入皇帝直系统辖之下。皇帝贵为天下之主,坐拥四海,财力物力皆归其掌控。在这种情况下,上三旗子弟于皇帝眼中自是备受重视,皇帝非但不会对其加以刁难,反而会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为他们提供诸多便利与支持。由此可见,家族成员若能抬入上三旗,所获之利益与荣耀,实非金钱所能衡量。
对于出身包衣而后被抬入下五旗的子弟而言,尽管难以企及上三旗所享有的优厚待遇,然而这一身份转变亦存在可观收益。当他们凭借法定程序成为旗人后,即可顺理成章地获取相应的政治与经济权益。
在清代,旗人自出生便享有特殊待遇,国家以庞大的财政支出为后盾,对旗人子弟予以持续性供养。仅以每年固定发放的俸禄而言,便足以保障旗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不仅如此,在官员选拔任用体系中,相较于包衣与汉人,旗人拥有显著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