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七年游牧岁月、三年北大光阴
用文字想念青春、以文学珍藏往事
★ 游牧的岁月,流转的春夏秋冬,年年随暖风而来,携雪花而至。它是那样地自然有序,老辈牧民对此心中有数,生产生活安排得妥当,日子过得安稳。他们对伴随自己度过童年、少年、青年,乃至壮年、老年的游牧岁月,有着代代述说、人人称道的深厚情意。
笔者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曾在北大中文系学习,就读于古典文献专业。那三年,那读书、听讲、实习、交流的寸寸光阴,犹如钻石般恒久生辉。那种种的美好,在岁月的流逝中,有的已然朦胧而难以追忆了。愿借若干片段,以作重温,以感师恩,以示后人。
《激活记忆》 潘 静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散文集《激活记忆》真实讲述了作者在草原生活七年的经历,再现了春夏秋冬牧场的生产生活细节;深情记录了在北大求学的三年时光,以老师的课堂讲课为主要内容,完整呈现了当时讲授的知识,读来仍有学习价值。
作品注重细节,用词规范,格式严谨,文字凝练,写人记事流畅自然,是资深编辑的用心用情之作,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认真负责精神。
作者真情回忆了当年的点滴故事,用文字想念青春,以文学珍藏往事,是一部充满感情、富有温度的散文集。
作家介绍
潘静,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二十五年,编辑、编选图书近一百部。多年来笔耕不辍,部分文章见诸报刊。
文章试读
引 言
游牧,是一种古老的生产劳动方式。它遵循着天时四季的气象,利用着地形、牧草、水源等资源,轮换使用草地牧场,放牧马牛羊群。游牧,顺应着水草取之有尽、用之有竭的特性,由牧民主动地给予水草恢复生态的时间。有了萋萋百草、清清水源,马牛羊便有了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牧民的衣食住行也就有了相应的保障。这当中蕴含着一种自然辩证的思维、同生共存的智慧。
在祖国乌珠穆沁草原东北部的一隅,生活着一些蒙古族牧民。他们说蒙古语,穿蒙古袍,住蒙古包,常食、喜食羊肉和奶制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依旧过着与游牧相依相靠的传统生活。在集体经济、按劳分配的体制下,一家一户放牧一群羊或一群牛。他们白天放牧,晚间下夜,同时兼顾相关的牧业劳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分粗细、轻重,全靠男女牧民勤劳而有握力的双手来完成。
寥廓苍天,茫茫草原,年年的游动放牧,严格考量着牧民应具备的选择草场、管理畜群的一整套的本领和功夫。常年的原野生活,时时考验着一家一户乃至独自一人,自力自给的一系列的能力与慧心。那时候,他们时常需要凭借一家一己的力量,来应对生产、生活上的诸多挑战,自有着难言的艰辛、默默的承担。然而,牧民一向乐观。他们不仅有与自然相适应、与游牧相协调的智慧,还有与马牛羊同地生活的感情、同场竞技的乐趣,更有赢得胜利后的无比自豪,彰显出天地自然间,草原牧民的本色、力量和非凡气概。
游牧时代的这片草原,牧民依照古法,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按季使用,有条不紊。时令到了,牧民一家老小带上居家什物、居所蒙古包,与大队一起迁徙到新一季的牧场,放牧的马牛羊随之“逐水草迁徙”。搬家使用的运输工具是一种木质或铁质的双轮车,用途分作毡篷车、什物车、衣箱车、水缸车、粪车,以及装载蒙古包木骨架和毛毡的车,它们皆由训练有素的犍牛驾辕。搬家的那一天,一牛驾一车,再将牛缰绳拴在前车尾部,六七辆车相连成串,一家一串,外来人称之为“草原小火车”。
出发之际,女主人手中紧紧地牵拉着首车——毡篷车的牛缰绳,如同攥着一家人的生活命脉。她负责驾车,老额吉带着孙儿女坐在篷车里,几双眼睛一同望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两三条家犬翘着尾巴,轻快地小跑着,追随在车轮左右。一路上,自家放牧的羊群一边吃草,一边缓缓地跟在车队的前后。男主人骑在马上,手握套杆,适时地前后探望,指引最佳的行走路线。这是一支在山峦草地颠簸缓行的牛车之旅,上面坐着晨曦启程的老人孩子。远远地望过去,总会令人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一声轻轻的叹息。即将到达时,女主人下车,牵拉着一串牛车,步履稳重地走向安家的营盘。
这是一片百草复苏、生长、成熟、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新草场,是蒙古包之间守望相助的和谐营地。在这里,有牧民熟知的山峦、湖泊、草木、河流,有自家往年驻过的营盘旧址。在这里,牧民可以和自己放牧的牛羊晨夕聚首,可以手端小瓷碗、盘腿安坐在包内喝茶说笑,可以耳闻羊儿的反刍、犬儿的哼哼而安然入睡。
游牧的岁月,流转的春夏秋冬,年年随暖风而来,携雪花而至。它是那样地自然有序,老辈牧民对此心中有数,生产生活安排得妥当,日子过得安稳。他们对伴随自己度过童年、少年、青年,乃至壮年、老年的游牧岁月,有着代代述说、人人称道的深厚情意。
那时候,笔者曾在这片游牧的草原插队七年。如今,愿将自己亲历亲见、认真体验的四季中必不可缺的基本劳动,以及点滴的游牧民的生活习俗,择其大概,略记一二,以存念想,以观往事,以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