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当时序进入秋天后,我们眼前的世界也仿佛变得清透盈润起来。
秋天让诗人们悲从中来,也让诗人们油然起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抒情是一种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描摹更是一种美。
喜欢秋天,当然也喜欢秋天的古诗词。
本期我们来分享清朝诗人汪琬的一首七言诗。
这首诗不但有着轻松洒脱的情感基调,而且它的景语描写还非常细腻生动,全篇句句美成了画卷,堪称“吟秋”之作中的佳篇。
初秋作
清·汪琬
裌衣初换扇初收,病体欣逢岁令秋。
山罩薄烟加窈窕,柳含轻露尚风流。
绕檐小燕将言别,抱叶残蝉似诉愁。
从此衰翁真快意,急呼艇子备行游。
汪琬,字苕文,号钝庵,又号钝翁、玉遮山樵,我国清代文学家、官员、诗人。
康熙九年(1670年),汪琬因病辞官归家,专心于著书攻诗。
根据内容来看,这首诗应该是汪琬退居故乡后所写。
身体欠安的作者在看到唯美的秋色后,心情大好且诗兴大发,随即收眼前所见于纸上。
首联从作者自身写起:裌衣初换扇初收,病体欣逢岁令秋;换上裌衣收起凉扇,在秋天这个清爽的季节,身体虽然抱病,但是心情却很愉悦。
对于格律诗写作而言,直接以景语开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但是除了景语以外,从人物角度去展开话题也堪称一种不错的方法。
此诗的首联就是从人物的角度切入而开篇,将时节“秋”点了出来。
裌衣,是古代的一种衣服,主要用来在春秋两个季节去穿。
从作者换“裌衣”到收凉“扇”的一系列举动上面,我们足以看出季节已经从夏日过渡到了秋天,而题目中的“秋”也相当于是于此处被含蓄地点了出来。
后面一句不但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身体状况,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诗的颔联是细腻的景色描写:山罩薄烟加窈窕,柳含轻露尚风流;薄薄的烟霭笼罩着远山,看上去很是幽深静谧,在露水的滋润下,杨柳的身姿显得尤其妩媚美好。
此诗的时间定格为“初秋”,所以作者笔下物象的生机还尚且饱满。
“窈窕”这里指幽深、悠远之貌。比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就有云:邈彼绝域,幽邃窈窕;再比如白居易《题西亭》中也有云:直廊抵曲房,窈窕深且虚。
前一句放大空间,借“窈窕”一词将山峦于烟霭中若隐若现的那种神秘又壮观的景象裁剪下来。
后一句则稍稍拉近距离,借“风流”一词把在露水滋润下的杨柳的婉约之貌临摹于纸上。
山中烟霭起伏,柳前露珠盈润,这便是初秋迷人的画卷之一。
后面颈联的描写更加细腻:绕檐小燕将言别,抱叶残蝉似诉愁;绕着屋檐飞翔的那些小燕子即将要离开这个地方,树叶上面的残蝉仿佛在诉说着心中淡淡的闲愁。
诗巷曾经多次强调过,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上的灵活安排。
以汪琬此诗为例。作者在颔联中从“大处”着笔,而在颈联中则将笔锋转向了“微处”,这样一来,中间两联之间就实现了错落感。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尽管“言别”“诉愁”这两个词看上去带有几分凄凉的情感色彩,但它们其实只是在表达一种普通的情愫,对诗中的主流情感并未造成影响,更不存在与主情感相悖的情况。
燕子低声呢喃,残蝉轻声吟唱,诗中的画面于此时又增添了颇多的动感,变得鲜活起来。
到了尾联处,作者再次以自身为重点,在呈现画面的同时,将诗的情感做以升华:从此衰翁真快意,急呼艇子备行游;“我”这位衰翁在此时此刻感到十分快乐,迫不及待地唤来艇子准备去游览风光。
从人物下笔开篇,再从人物落笔收篇,此诗的首尾联之间已形成呼应关系,让这首诗的布局尤其稳固和紧凑。
一般来讲,在尾联处抒发情感,更能起到感染读者、稳固结构的作用。
“衰翁真快意”再次呈了作者的洒脱形象,也再次表达了他愉悦的心境。
“急呼艇子备行游”一句更是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前一句中的“快意”,把诗中明快豁达的情感推向高潮。
随着作者“呼艇”“备行游”的举动,读者的视线也已跟随作者奔向远方,而读者的想象力更是在此时得以有力的激发,进而看到了许许多多诗中尚未呈现出来的秋日美景。
秋到人间山窈窕,小呼藜杖伴同游;读此一首,身心舒朗。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一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