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梦入神
五代武将“兜鍪积功,恃勋骄恣,酷刑暴敛,荼毒生民”。
五代时期对军士赏赐优厚,导致军士更加骄横。
后梁入后唐将领中,亦有专横跋扈者,对于朝廷政令置若罔闻。
入后唐将领毛璋自梁贞明二年投奔河东政权,屡有战功,后唐初年授沧州节度使,又曾与魏王李继岌参与伐蜀,平蜀有功。
在明宗嬗位之际,魏王李继岌在西川,部下多逃散,所得的蜀国财货多被毛璋掠夺。毛璋既已掠夺钱财,便“骄僭自大,动多不法,招致部下,缮理兵仗”。
天成元年,毛璋改任昭义节度使,更加狂妄,穿赭黄袍纵酒饮乐,还令乐工演奏蜀后主王衍曾观赏的戏曲。
毛璋种种僭越行为也为其后来被流放埋下了原因;房知温在后唐也非常骄横自负,当明宗派乌震代替房知温戍守魏博卢台军时,房知温心生不悦,待乌震到任时暗中派兵杀害乌震,魏博卢台军趁机发动军乱。
朝廷虽知变乱是因房知温而起,但只是姑息之,“释而不问”。
入后唐将领部分骄横自大外,还有部分亲自率兵叛乱对抗朝廷,其中引起较大动荡的就是康延孝和董璋的叛乱。
康延孝叛乱康延孝,塞北人,在后梁时屡立军功,渐升至部校。
后梁与晋军激烈对峙时,康延孝率部下百余人投奔晋王并告知梁军虚实。
庄宗灭梁之后,康延孝授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后充当进攻前蜀的先锋,最后举兵叛乱。
导致其叛乱的直接原因是庄宗伐蜀后,郭崇韬、朱友谦相继被害。
伐蜀大军由魏王李继岌担任统领,但实际指挥权实被郭崇韬掌控。
郭崇韬既掌握军中大权,将士大多听令、谄媚于郭崇韬,“而都统府惟大将晨谒外,牙门索然”。
此种行为引起魏王李继岌以及宦官李从袭的嫉妒与不满。灭蜀后,郭崇韬、郭廷诲父子得到了蜀地大部分财物,而魏王李继岌所得只有少数,心中愈发不平。
除此之外,庄宗对郭崇韬的不满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即位后皇帝对这位位高权重的开国大臣猜忌不断增加。
蜀平,郭崇韬以蜀地群盗未平逗留蜀地,庄宗派宦官向延嗣前往蜀地,一方面为犒劳平蜀大军,另一方面则是催促郭崇韬尽快班师回朝。
郭崇韬一向厌恶宦官,因此并未出郊迎候向延嗣,引得向延嗣大怒。于是向延嗣与李从袭合谋欲构陷郭崇韬。
向延嗣回朝后向庄宗奉上蜀地财物名簿,但记录在簿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庄宗问其原由,向延嗣言蜀地财物尽归于郭崇韬,并诬构郭崇韬有“异志”,因此庄宗“初闻崇韬欲留蜀,心已不平,又闻全有蜀之妓乐珍玩,怒见颜色”。
向延嗣一方面向庄宗构陷郭崇韬,一方面又向刘皇后上言郭崇韬有二心,魏王继岌性命将不保。
庄宗命新任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查探虚实,但孟知祥还未到成都时,李继岌在刘皇后的教唆下杀害了郭崇韬。
郭崇韬是后唐重臣。郭崇韬一死,后唐政权便面临着塌陷的危险。郭崇韬之死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朱友谦被杀、康延孝谋反。
朱友谦颇得庄宗赏识,伶人、宦官因贿赂不成而记恨朱友谦。伶人景进便向庄宗进谗言构陷郭崇韬与朱友谦有谋反之意。
又逢郭崇韬被杀,佂蜀大军中朱友谦之子朱令德也在其中,于是宦官和伶人诬蔑朱友谦与郭崇韬暗中勾结。
庄宗虽有怀疑,但是“群伶、宦官日夜以为言”。庄宗便生杀害朱友谦之意。于是,同光四年正月,庄宗下令蕃汉马步使朱守殷杀朱友谦及其家人。
郭崇韬、朱友谦的相继被害,令大将康延孝心不自安。
此时康延孝率军驻守在剑州,魏王继岌任命董璋诛杀在遂州的朱令德,康延孝对于李继岌任用董璋而非自己心存疑惧。
再加上董璋率军经过康延孝军驻地时,没有前去拜谒,更加担心朱、郭被害会牵连自己,便趁醉对自己的部将诉苦:“今郭公已死,我乞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康延孝对自身安危的担忧,同时表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更加激起部将的愤懑之情。
其时所率领部下多是河中兵,河中兵乃是朱友谦的部将,因此河中兵听闻朱友谦已死,更加躁动不安,哭诉于军门。康延孝成功的策动部下后便拒听朝廷命令,意欲谋反。
同光四年四月康延孝率军自剑州西还,自称西川节度使,并伪诏代替孟知祥入蜀,大肆招募蜀人,三天内竟获众五万人。
魏王急派任圜为招讨使,率领步军七千人围追康延孝。双方在汉州展开激烈的追逐,任圜得董璋、孟知祥的援助,康延孝却以任圜一介书生而轻视之。
汉州之战任圜大败康延孝,斩获康延孝军数千人,康延孝只得进入汉州闭城自保。
任圜利用汉州以树木为栅栏特点,纵火火烧汉州城,康延孝出城与之战于金雁桥,又遭受大败,在逃往绵州的路途中被擒获。
康延孝叛乱对后唐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动荡。
在郭、朱被诛后,后唐本就处于动荡不断的情形,各地叛乱相继发生,康延孝趁机叛乱加剧了后唐的内部的分裂。
康延孝叛乱失败后,曾是康延孝的部下的陕虢都指挥使汝阴李肇、河中都指挥使千乘侯弘实被孟知祥收入麾下,为孟知祥入蜀披荆斩棘,加速了孟知祥割据蜀地的时间。
(二)董璋之乱
董璋曾是李让家僮,李让被朱温收为养子以后,李让的家僮皆为后梁所用,其中就包括董璋。
董璋作战勇猛,以军功在后梁得任刺史。梁亡后,董璋继续在后唐为将。时郭崇韬为宰相,十分优待董璋。
伐蜀时,郭多次诏董璋商讨伐蜀事宜,此事也引起康延孝的不满。蜀平之后,董璋被授任东川节度使,由此董璋开始经略蜀地。
郭崇韬死后,安重诲当国时欲利用董璋来牵制孟知祥,对董璋更加优待。而董璋愈受恩宠,便愈加骄横恣意。
天成四年明宗将祀天,派客省使李仁矩诏谕两川贡奉五十万两以助祀天,而董璋却以地薄只贡奉十万。
枢密使安重诲担心两川“虑久而难制,潜欲图之”。便派遣自己的亲信镇守两川,又割东川阆、果二州独置保宁军,由李仁矩担任节度使;并派武虔裕担任绵州刺史、夏鲁奇治理遂州。
朝廷此举引得董璋大惧,反叛之心也愈坚定。董璋为谋反做的第一个准备便是争取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支持。
董璋与孟知祥分领两川,“兵车不闲,玉帛交驰。纵有是非,未至深信”。
双方虽有过节,但都有不臣之心。孟知祥在同光三年镇领西川时便有占据蜀地之心,明宗即位之初,“知祥乃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
安重诲节制西川更坚定了孟知祥不臣之心。因此,天成四年董璋遣使到西川与孟知祥结为姻亲时,孟知祥虽心有不愿,但最终同意。取得孟知祥的支持之后,董璋便开始准备,先是在剑门北增置永定军,又掠夺遂、阆州的镇戍兵为己所用。
汝见枢要为吾言:如朝廷更发一骑入斜谷,吾必反!与汝诀矣”。
恰逢朝廷又派荀咸乂率兵戍守阆州,董光业向朝廷停止发兵的建议未得到安重诲的采纳,因此董璋便率先举兵谋反。
同月,孟知祥也应和董璋在成都起兵,并派遣侯宏实、孟思恭协助董璋夺取阆州。董璋顺利占领阆州后欲乘胜北上利州未果便退守阆州。
此时孟知祥与董璋对作战策略发生分歧,孟知祥认为董璋应先取得剑门,而董璋却以“有备”拒绝了孟知祥的建议,这也为以后二人分裂埋下了隐患。
针对二人的叛乱活动,朝廷迅速任命石敬瑭为东川行营招讨使,并诛杀了董光业在内的董璋全族。
十一月,石敬瑭率领唐军进攻剑门,大败东川兵,董璋向孟知祥告急。东西两川本就有矛盾,孟知祥见剑门失守,愈加怨恨董璋,但还是派赵廷隐率兵与董璋合击剑门。
石敬瑭本就不欲西征,他率领的唐兵在争夺剑门时也未得利,安重诲不得已请命前往蜀地督战。但安重诲专权已久,待其一离开,便被一些大臣构陷,使得他未至蜀地便被诏归。
未几,安重诲便被唐廷以“有异志”的罪名杀害。
安重诲死后,唐廷改变征讨的策略,转而分化董、孟联盟。孟知祥与董璋起兵之初,明宗便改封孟知祥妻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更是释放西川屯守在夔州戍兵一千五百余人,而且孟知祥在朝廷为官的甥侄皆安好。
因此当朝廷诏谕安抚两川时,孟知祥便邀请董璋一起表谢称罪。但此时董璋全族已被朝廷诛杀,同时董璋也怀疑孟知祥已经与朝廷联合,因此拒绝了孟知祥的邀请。
西川见董璋违背誓言“训练兵师,完葺城垒,招我将建,挫我使臣”,也怀疑董璋有谋取西川之志。再加上僚佐李昊劝谏孟知祥与董璋决裂,与朝廷修好,董、孟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长兴三年四月,董璋袭兵西川广汉,欲进攻成都。孟知祥谋士赵季良上言:“璋素有威名,今举兵暴至,人心危惧。公当自出御之,以强众心”。
孟知祥亲自统领全军,在踪桥之野大败董璋。
在董璋败退梓州时,被前陵州刺史王晖杀害,两川为时两年的动乱的就此结束。董璋叛乱虽最后被平定,但却给了孟知祥割据两川的机会。
董璋被杀之后,孟知祥成功的占领了东川,两川尽在孟知祥的掌控之中,也坚定了孟知祥的王蜀之心。
赵季良率帅军府将吏等请知祥兼镇东川,许之。季良等又请称王,权行制书,赏赐功臣,不允。知祥自是遂并有两川。
同时对于蜀地人民来说刚经蜀国灭亡未久,财货皆被搜刮殆尽。生产恢复之时又历经两川战乱,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