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胜利镇游玩,然后走蓬溪县的群利镇,兜一圈来到合川区的二郎镇,当天感觉很爽,半天时间就走两县一区的三个乡镇。二郎镇,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本人住杨家坪,附近就有个二郎,还有璧山区有个并入三合镇的二郎乡。为何叫二郎,本人有着很深的疑惑,后查询资料才得知二郎镇名字的由来。

二郎镇位于合川区西北部,距离合川城区60公里,户籍人口2.6万余人。以二郎镇的镇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也就是一个中小型乡镇,但从地理位置上看二郎镇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二郎镇的特殊就是地处潼南区,四川省武胜县和蓬溪县的两区两县交界处,往大的说就是重庆市、遂宁市和广安市的三市交界处。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让人好奇更让人觉得这个地方有意思。

二郎镇地处两区两县的结合部,自古来往客商众多,又是合川前往潼南、蓬溪.必经之地。二郎镇毗邻合川区的燕窝、龙凤,潼南区的飞跃镇,四川省蓬溪县的群利镇和武胜县的胜利镇,固有“五马归槽”之说。二郎镇又是两区两县五镇的中心位置,商贸发达而有油盐场之说。古代商品主要以油盐为主,能称得上油盐场的地方不多,足见二郎镇在古代的商业地位何等的高。

二郎镇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得名二郎皆因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二公子灌口斩蛟。李冰不仅是秦国蜀郡太守,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师,都江堰就是李冰伟大的代表作。李冰的二公子俗称二郎,据民间传说李二郎在灌口斩杀恶蛟而称神,二就是传说中的二郎神。南溪河上游也有恶蛟出现,不仅捕食牲畜还残害百姓,为此二郎神便来南溪河将恶蛟斩杀,此地便叫二郎。

合川区的二郎镇就是以二郎神斩蛟而得名,九龙坡区的二郎街道和璧山区的二郎乡是不是也跟二郎神斩蛟有关不得而知。如果其他地方取名二郎也跟斩蛟有关,有机会写这些地方时都不知道怎么编故事了。二郎镇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二郎场,咸丰年间更名淳熙场,淳熙是宋朝皇帝的年号,清朝时期启用前朝皇帝年号做地名,在清朝时期绝对是忌讳。好在当时信息落后,要是像现在这样信息发达的话更名淳熙场的人掉脑袋算是轻的,诛九族都有可能。

淳熙场沿用至光绪32年(1906),可能是被慈禧太后发现而不得不复名二郎场。远离京城的偏偶之地都能让朝廷发现,地名还是汉人皇帝的年号,带有推翻大清复汉人江山的嫌疑,作为史上最强势的女皇权岂能不痛恨。淳熙场这个地名被朝廷熟知,据说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上报的,李莲英为什么知道淳熙场,因为李莲英身边有不少四川籍官员,得到这点消息也不奇怪,更何况是为了讨好主子的呢。

民国15年(1926)设二郎乡,民国政府可能设二郎乡有点过意不去,毕竟二郎场的体量这么大,又是当时合川、潼南、蓬溪、武胜四县结合部的商贸中心,繁荣程度不下于当时四个县的其中一个县城。鉴于二郎场当时的实际情况,民国30年将二郎升格为镇。乡和镇有什么区别,可能只有乡长和镇长才能体会得到。

全国解放后二郎又降为乡,集体经济时期设二郎公社,1968年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二郎公社更名为57公社。1972年紧张的文化氛围结束,57公社又复名二郎公社,1983年改为二郎乡,1993年二郎乡和半月乡合并设二郎镇。二郎镇尽管有着地理上的独特优势,未来发展无可限量,但未来那也只是未来,目前的流动人口非常大。流动人口大就意味着外出人口多,而且都是富有活力的青壮年。大量人口外流不难看出当地的经济状况不大好,要不然谁又愿意在外面飘。

二郎镇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远离城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原因是地处四县交界处。可能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镇上也有房企大力开发,就好比如上图的这栋高层建筑。不知道这栋高层建筑不知是安置房还是商品房,要是安置房的话二郎镇的居民有福气了,小镇上也能赶上大地方的居住环境。若是商品房那就不用说了,这几年的房企大部分都倒闭,不过以目前当地裤兜丰满的情况来看这栋楼应该不会出现空置。

知道二郎镇这个地方的事在陈家坪客运站,当时看到二郎以为是九龙坡的二郎街道,这么近的地方还需要客运车也太奢侈了。几年前在潼南客运站看到走二郎的客运车才知道合川这边也有二郎镇,不知怎么回事,二郎镇区潼南的客运车比区合川的客运车,难道二郎走潼南比走合川的近。来二郎镇游玩还算开心,唯一不足的就是遇到下雨,很多地方没能去成,以后有时间再来二郎镇游玩,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人的乡镇游记。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