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重庆市巴南区小观镇游玩时发表过文稿,网友留言巴县小观镇,南川县大观镇,中观镇在哪里。回到家后电脑查询得知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有个中观镇,为此还专程来中观镇。大观镇、小观镇取名都是因为观音庙,大观就是大观音庙,小观就是小观音庙,中观镇取名是不是一座不大不小的观音庙,本文就来简单的书写中观镇。

中观镇位于正安县东南部,东与务川县接壤,距离县城53公里,户籍人口3.5万余人。中观镇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有一座观音庙从山上往下排分有上观音、中观音和下观音,场镇就在中观音,所以取名中观场。解放后实行县管区,所辖8个公社,分单干后恢复乡建制,中观区撤销设中观乡。1992年中观、宴溪、长岭、天楼、九曲5乡合并建中观镇。

有网友留言陈家祠堂是上观音,中观音就在小学一带,下观音则是中学一带,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说得过去。来到中观镇的时候感觉就是山谷里的一条街,商铺、民居都沿着山谷里的公路而建。来到场镇后才发现不是一条街的场镇,中观镇是一片平坝,面积不大,但在山地占绝大部分面积的中观镇来说就是一片平原。

毫不客气的说这片平原聚集着中观镇绝大部分的富豪,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集中生活在这里,说是符号生活区也不为过。来到中观镇一片冷清,或许这就是远离县城所带有的通病。公共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只有两趟客运车一天两返上下午对开于正安与宴溪之间。当然。以中观镇目前的村民出行量,这两趟客运车亦是绰绰有余。

中观镇作为正安县东南部最大的场镇,公共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远离城区没有什么诟病,也正是因为远离城区,让中观镇发展停滞不前。远离县城也有它的好处,起码不被县城割韭菜。就好比如中学和小学,要是靠近县城可能被教育资源比较优越的县城稀释得一干二净,有可能连中观镇上的大多数村民都往县城搬迁。

冷场天的中观镇确实冷清,假如有两对公牛死拼,在街上追赶可能都没有几个村民观看,更不用说被撞倒。中观镇的赶场天是农历258,当场天虽然不能跟人山人海的大地方比,但对于远离城区的乡镇来说绝对热闹。或许吧,中观镇也跟很多地方一样,大多数的人都外出,热闹的也只能在春节期间。

天下白茶看中国,中国白茶看正安,正安白茶看中观。这句广告语打得非常好,云贵川一带民间都有喝茶的传统,赶场的时候人们都散场了只有茶馆没有散足见当地人多么爱喝茶。正安白茶看中观,这也说明中观镇是白茶主产区,种植面积非常大。其实说到白茶也不仅只有中观种植,去过碧峰、小雅、庙堂和杨兴等地方,都看见有种植白茶的,中观镇最好可能是地质和气候的问题。

场镇上看到这座老桥,想来这座桥的历史非常的久远 ,要是县道还没有开通之前,前往宴溪都要经过这座桥。看到这座老桥,也足以证明中观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以前发表过正安县十几座老桥,小雅、庙塘、新洲、碧峰还有就是这座桥。当然正安县还有很多老桥,只是没有机会前去参观,有机会一定回去。

上观音的陈家祠堂,始建于咸丰5年(1855),建有正房、厢房、四角井、下殿、戏楼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建造人是陈泽燕,清朝嘉庆年间举人,在当地可谓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清代的举人是乡试头科,可任职县令等低级别官员,要是后台硬的话知县或者知府都有可能。不过没有查询到陈泽燕的任职资料,更没有赶考的任何信息。

陈泽燕死后葬在祠堂内,四合院中有墓葬,不要说在贵州,可能在全国也是罕见。陈泽燕将墓葬在院内,据说担心后人不争气,预防后人将这栋老宅售卖掉。陈泽燕这样做也不无道理,要是不葬在院内不要说后人售卖,可能在民国时期就会被充公。陈泽燕墓碑上的“一品”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是官阶一品的话不可能,举人不可能授封一品。或许是墓碑制作为一品,也可能是为留给后人炫耀。陈泽燕的父亲陈虞惠更牛,恩科进士只不过是替补进士,但足以吹牛一辈子,陈泽燕能够考上举人是借着陈虞惠的光了。陈虞惠就葬在屋后,有望柱,不过墓茔非常的烂,有机会可以前去看看。

有网友说来到中观镇不了解青龙白虎那就白来,确实不了解真的白跑中观镇。青龙白虎就是陈泽燕修建祠堂的时候依照地理先生的吩咐,在门前种植两排柏树一直延伸到山脚下。两百柏树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青龙,远处的山体则是白色的石灰岩,看起来就像是一头白虎,这就是所谓的青龙白虎。青龙白虎不仅有镇宅的作用,更有为陈家后世延长香火、丁财两旺的意思。

有人问务川和正安两地有十几座陈家古墓,务川只有两座,大部分都在正安县境内。其实陈家古墓在以前都是务川县境内,1956年之前上观音是属于务川县的,解放之前婺(wu)川县中朝乡跟正安县中观乡同在一条街上。1956年之后中朝乡划归正安县,中朝乡则撤销并入中观乡。中观镇的客运站现在都成摆设了,目前开通客运车的也只有正安至宴溪这趟车,客运车到中观镇都不在客运站停,可能就是远离县城的客运站最大的悲哀。中观镇,往后有时间来赶场,不知有什么特色美食,敬请大伙告知,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