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印江县时发现有个谯家镇,谯家看起来就是姓氏取名的地方,心里想着谯家应该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对着谯家这两个字的好奇心就来走一趟。没到谯家之前有点可笑的是以为谯家镇是印江县的辖区,来到谯家镇后才知道这里是沿河县的,为自己的肤浅感到愧疚,更对贵州地理的无知感到悲哀,本文就来简单的叙写一下谯家镇。

来到谯家镇已经是傍晚的18.30分,夜幕降临的谯家镇掩饰不住它夜色所带有的柔和美,此时正是深秋,夜短昼长的季节让这个地处高山的小镇显得格外的舒适。当然以黔东北地区爽朗的天气让刚受到夏季洗礼的我来到这么温宜的地方感到全身舒服,这种舒服带伴有深秋初冬交换之际的绵绵细雨。尽管此时有点薇冷,但看到星星点点的柔光全身并没有感觉到冷意。

谯家镇位于沿河县的南部,距离县城40公里,东临印江县的沙子坡镇接壤,南与德江县的枫香溪镇毗邻,户籍人口近6万余人。谯家镇的地理位置相对较特殊,地处于沿河、印江、德江三县的结合部,用现在的话说是黄金地段,要是在古代就是一个三不管地带,要不然古代各土司之间怎么会为地盘而相互斗争。不用说古代,即便是近代都有贺老总率领的红三军在这一带活动,还有在长征村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谯家镇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谯家铺,崇祯年间已是明朝的没落期,农民起事不断,北方后金势力不断向关内渗透,朝廷已是摇摇欲坠。有远见的谯家先民为后路而远走他乡,来到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安家落业。这处地方非常的偏远又很隐蔽,又是前往印江和德江两县的必经之地,谯家先民看到人员来往众多就开设商铺,史称谯家铺,也就是现在的谯家铺村。

谯家铺的偏远和偏僻也仅限于古代落后的交通方式,近代由于发现附近有铅矿而开通公路,谯家铺也就不存在偏僻的说法。因为开采铅矿后来就有铅厂坝和铅厂乡,谯家铺也就成为一个地名。谯家铺变成村的原因是为更好的开发铅矿,民国时期设的谯家铺乡整体搬迁至上坝,上坝区则更名为谯家区,谯家铺则成为铅厂乡的一个行政村。

谯家铺在明清时期还因为过于富裕而遭到土匪的光顾,曾有被灭顶之灾的经历。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让朝廷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倾斜到两湖两广和天京一带,渝东南和黔东北地区则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亏空区。土匪也借着朝廷顾霞失彼之际而加大对民间百姓的争抢掠夺,谯家铺的挤时间商铺都被洗劫一空,还有大部分的先民被残杀,清朝同治年间则是成为谯家镇历史上的阵痛。

民国时期实行县管区,谯家铺则属上坝区,全国解放后上坝区为沿河县第四区,1956年则更名为谯家区。谯家铺向上坝迁移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对于发展的局限性,谯家铺的原址就是现在的谯家铺村,地处于半坡上,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当时谯家铺的地理位置已经不能满足它的发展需要而不得不向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迁徙。上坝最后更名为谯家场,可以看得出来谯家镇就是以谯姓人家生活聚集地。

集体经济时期谯家为公社,同时也是谯家区的区公所所在地,1992年实行县管乡镇,谯家区撤销,并以谯家、铅厂、白石、汪家四乡合并设谯家镇。铅厂、白石两乡都知道,汪家乡没听说过。从印江前往谯家镇的路上经过汪家寨,汪家寨附近是不是汪家乡的所在地,如果是的话想来自己也路过。有疑问的是汪家寨是否只是个地名,不知寨子还保留下来否,有机会去看一下汪家寨。

谯家镇尽管远离县城,但6万多的人口基数足以撑得起其应有的繁华。没有像城里一样的灯火辉煌,更没有像城里那样的华灯初上,但这里还是有夜生活的。或许没有热闹的不夜城,但这里的小吃绝对称得上极品。吃夜宵,来一碗芋头粉,两个卤鸡腿,吃到肚子暴涨。出游嘛,无非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过程,在渝黔湘一带游玩有小半个月,吃得最多的就是油粑粑和米豆腐还有各类粉面。

谯家镇有前往沿河、印江还有德江的客运车,公共交通比较方便,当然以谯家镇6万多的人口基数,想来出行的村民也不在少数。以前听说谯家镇周边有个民国时期修建的大墓,墓主曾是民国时期贵州省的财政厅厅长,可惜的是雨天没能去成,或许这就是谯家游最大的遗憾。不知大伙有没有听说这个大墓,知情者请告知,有时间去参观一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