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华山
在山东:成为传奇
到延安后不久,党中央开始施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光盯向山东。在毛主席眼里,山东是一把尖刀,直插侵华日军的腹部。
这时,毛主席点将了:许世友,去山东!
毛主席:“许大将军出山了!”
当时,延安高层领导对许世友重掌兵权并且独据一方,仍有不少担心甚至非议,久久讨论不决。但毛主席对父亲坚信不疑,他笑道:我看还是许和尚吧。给他一方天,让他开道场。
很快,中央军委任命父亲为胶东军区司令员,赋予他开辟并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一个大雪天,父亲策马奔向山东战场。

“我在山东十六年”(父亲手迹)
父亲爱读《水浒传》,爱山东,更喜爱山东籍战士。父亲常跟我讲,山东人性情豪爽,打仗勇敢。在山东的16年里,父亲与胶东子弟兵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结下了血肉般的情谊。
由于父亲在出身、性情、作战勇猛等方面的传奇性,在山东尤其在胶东一带,许世友的大名尽人皆知。关于父亲的传说实在太多了,有些甚至成为某种民间口头神话了。
人们有的说:许世友是罗汉转世,佛祖莲座上有108片金叶,佛祖摘下一片给了毛主席,那就是许世友!
有的说:许世友睡觉睁只眼闭只眼,上半夜睁左眼,下半夜睁右眼,各观半边天。
还有的说:许世友那只20响驳壳枪,一天到晚机头都张着。不管何人,进屋必须喊报告。
有天老婆进门忘了喊报告,刚迈进一只脚,枪就响了,子弹正中老婆脑门……
这些故事都太玄乎,很多朋友都问我真假,我告诉他们,父亲枪不离身是不假,但从来没有失手打死过自己人,更别提打死母亲了!
但是,我的解释根本不如民间传说有力,就像孤独的事实根本抵挡不了普遍的信仰,人们似乎更喜爱他们心目中的许世友。日久天长,我也不解释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父亲许世友早就不属于我们,他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可敬可爱的老百姓。
1941年3月15日,父亲在胶东首次公开登台“亮相”。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父亲别具一格的“就职演说”,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布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胶东投降派配合日本鬼子天天打我们。我们不打就没有出路,不打就不能抗战到底。我们要坚决打出去,打垮日本侵略者,打垮投降派,打出山东的新局面。”
短短一席话,讲出了7个“打”字,胶东干部和老百姓初逢乍见父亲,与其说他是一位“战将”,倒不如说更像一位“战神”。
父亲初到山东时,最突出的贡献并不在于歼灭了多少敌人、缴获了多少武器装备,而是他一到位就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胶东部队指战员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大大增强了战胜日军的勇气和信心。
正是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刚猛精神,使得父亲不仅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传奇,甚至在敌人那里也成了传奇人物。胶东日伪军画了幅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漫画,上面写了三个大字“许世友”,并且张贴得到处都是。在敌人眼里,许世友就是个潜行无迹、杀人如麻的恶煞凶魔。
关于这幅漫画,邓岳将军曾回忆道:“我现在一闭眼还能看见它。哈哈哈,其实敌人那幅漫画起了反作用,倒把他们自己吓破了胆,弄得他们草木皆兵。”
我听后心里感叹,这种漫画,我在“文革”时也常见啊!父亲与许多将帅的姓名,也时常被颠倒着写成血红大字,笔笔狰狞,如刀如刃。
从1941年春到1945年9月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4年里父亲带领胶东子弟兵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扭转了我军在胶东的被动局面,粉碎了日军多次拉网式扫荡,并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兵武装,游击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大显神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父亲转战山东长达16年,率领胶东子弟兵打了许多漂亮仗。
半个世纪后,当地老人还念叨:那年头哇,俺胶东先后出过24个司令,统统被一个共产党司令收拾掉了!
一位老将军,20世纪70年代末来家看望父亲。他说起当年的岁月,仍然感慨不已:“你爸这人啊,性情非常刚烈,记得牙山战斗前,他亲自动员,就几句话,句句像榔头,掉地上能砸个坑。
他说:‘动摇军心枪毙,消极避敌枪毙,临阵脱逃枪毙,见死不救枪毙!’
当时,我们从团长到战士,句句记得牢牢的。攻刁崖那会儿,上上下下声势浩大,司令员在后面盯着哪,只许进,不许退!三冲两冲我们就冲上去了!”
马石山十勇士
几十年来,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群体,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于马石山十勇士,人们却知之甚少。而在军中最先宣扬“十勇士”,是父亲下的命令。
1942年底,胶东八路军部队一个班10个战士,为救出在日军大扫荡中被包围的人民群众,全部壮烈牺牲!
多年来,马石山十勇士一直是所在部队传统教育的楷模,但外界知之甚少。直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即2005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军事博物馆举办《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英烈展》后,世人才广泛知道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
“马石山十勇士”与“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共同成为共产党抗日队伍中四大英雄群体,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中。
为了永远铭记抗日英雄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石山十勇士名列其中。
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受惨重损失,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尤其是面对八路军作战中,也接连受到沉重打击。为巩固日军在中国后方的侵略基地,山东日伪军调集2万余兵力,于11月对胶东地区进行冬季“拉网式大扫荡”。
父亲1940年9月出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在清河两岸战斗。1941年3月15日,父亲率清河独立团到达胶东,任反投降指挥部总指挥,与林浩政委共同指挥第五旅、五支队,打垮了山东境内十几个投降派的部队,而父亲所率军力则成倍增长,根据地大幅扩大,迅速改变了胶东的战争态势。
1942年10月,父亲出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刚刚上任就遇上日伪的冬季“拉网式大扫荡”。
这次“大扫荡”,日寇决心之大、计划之周密、手段之狠毒前所未有。
11月14日,华北驻屯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乘飞机到烟台布置计划,21日,日伪军8000余人分头出动,在海、空两军配合下,多路奔袭栖(霞)牟(平)海(阳)莱(阳)边区,一步一步向马石山地区压缩,妄图寻找并歼灭我胶东八路军主力。
父亲和林浩政委指挥第五旅和十六团、十七团及地方武装1.4万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1月上旬,在海阳县战场泊村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了“保存有生力量”,采取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分散坚持”的方针,粉碎敌人“大扫荡”。
23日,日寇在“拉网式大扫荡”中组织5000余人在胶东乳山马石山地区收网,牟平、海阳、栖霞等县6000余名抗日群众和一批共产党军政人员被拉入“网”内,处境十分危险。
21日晚,父亲和林浩政委率军区机关沿马石山西侧向南转移,在十七团一营和军区特务营护卫下,抵达海阳所镇,当敌人从三面合围马石山之际,连夜迎敌向水道转移突围,与日伪军擦肩而过。23日,进至棘子埠村,跳出了包围圈,保证了对全区部队反“扫荡”作战的不间断指挥。
在日寇包围马石山时,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10名同志,班长王殿元,战士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官子藩等赴东海军分区执行完任务返回途经此地,当得知有众多群众和地方干部被日寇包围在马石山、情况十分危急时,“十勇士”果断决定:“留下来,救群众!”他们决定潜入敌人包围圈,带领群众突围。
趁敌人包围圈尚未完全形成之际,“十勇士”借助混乱和植被的掩护沿着沟壑一步步接近马石山,在敌人疏于戒备的一个山坳处,悄悄潜入,寻找被包围的群众。在一个山坡上茂密的松林中,“十勇士”找到约200余名聚集在一起的群众。人群中有的看到八路军到来了,立刻兴奋起来,感到有了希望,一下子把10位战士围起来,用期待的目光争相介绍被敌人包围的情况。
王殿元告诉大家:“老乡们,别害怕!我们是十三团的,大家不要惊慌,现在敌人把山围得很紧,但咱们地熟、路熟,肯定能突围出去。等到天黑后,我们带大家一起突围,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恐慌的群众看到自己的队伍,也看到了生的希望,一个村干部说:“八路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这时,一位老大娘拉着两个孩子走到王殿元班长面前,急切地说:“同志,不行啊,鬼子把整个山都围住了,领着这么多人突围,会连累你们的,你们自己走吧。这两个孩子是烈士后代,爹妈都是打鬼子牺牲的,上级把他们寄养在俺家里,绝不能让他们落到鬼子手里,你们想办法把孩子带出去吧!”
听了奶奶的话,两个孩子哭了起来。扛机枪的高个子战士赵亭茂抢上前一步说:“班长,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吧,只要俺有一口气,豁上命也要把他们带出去!”
一名稚气未脱的小战士王文礼,攥着手里的枪来到王殿元身旁,说:“班长,开路的任务交给我,一定要把大家都带出去啊,我们是胶东的子弟兵,生死也要和乡亲们在一起!”
王文礼,此时刚刚19虚岁,却已当了4年八路军战士了。在他三岁时,亲娘被饿死,后来随爹讨饭度日艰难长大,日本鬼子侵入胶东后,父子俩一起参军,编到十三团七连,儿子在六班当战士,父亲在连里当司务长。由于王文礼打仗勇敢,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
班长王殿元看着几位战士,坚定地说:“今晚无论如何要带群众突围出去!”
为确保突围成功,“十勇士”和被围的当地群众研究突围路线,并请到一位熟悉这一带地形的牧羊老人当向导。动员群众突围时,王班长说:“不要害怕,要安静,听指挥。”
在确定突围方案后,王殿元亲自到鬼子封锁线探路,察看敌情,赵亭茂、王文礼等则分头把群众带到马石山西北面的山沟里,做突围前的准备。
子夜时分,鬼子封锁线的火堆还在燃烧,但枪声已沉寂下来。折腾了一天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突围的时机到了。
王殿元把全班战士召集在一起,说:“火堆旁的敌人不多了,有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岗哨,其余都回帐篷睡觉去了,咱们立即行动。”
战士们把乡亲分成两队,顺着三里长的山沟向选定突围的沟口移动。当接近沟口时,王殿元让赵亭茂照看好那两个孩子,他亲自带领李贵等三名战士分别登上沟口两侧的山脊,向不远处山包上的两个火堆迂回摸去。只见火堆旁几个黑影一闪,只几秒钟工夫,火堆旁的哨兵已被班长他们干掉,两堆火也随即被扑灭。这一切群众都看得真真切切,心中既紧张又兴奋。随着班长发出的信号,战士们带领群众奔向沟口,霎时间便消失在夜色中。
敌人一时没有发觉这个口子,第一批乡亲顺利地从这里突出了包围圈。然而,“十勇士”却在沟边止住了脚步,他们知道还有更多的乡亲被鬼子包围在马石山。
“大娘,大娘……”听到声音,大娘停住了脚步,
班长王殿元说:“大娘,现在你们安全了,我们还要返回马石山去救其他群众,这两个孩子还是由您照料吧。”他把两个孩子又交回给老大娘。
王殿元拉着孩子们的手,急促地说了句:“快跟奶奶走吧!”
便又迅速带领9名战士回头向马石山奔去。大娘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感谢的话,只能目送“十勇士”消失在夜色中。
途中,“十勇士”遇上海阳县八区的约100多名群众,带队的人姓赵,是农村抗日救国会会长。王殿元向赵会长详细询问了山上群众的分布情况,然后把9名战士分成了三个组,在约定了大致的会合时间、地点后,两个组继续收拢分散在各处的乡亲,组织他们尽快到“突破口”处突围,他自己则率领两名战士,引导海阳八区这批群众再找一条近路突围出去。
其他两个组分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了上百名群众。
黑暗中由于辨不清方向,王殿元带领群众顺着一条小山沟绕了很久,终于又来到一个沟口,这时已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前面不远处便是鬼子的封锁线。火堆越烧越小,夜深人静,正是敌人哨兵戒备最懈怠的时候。王殿元叫大家先等一会儿,他带着战士去探路。很快“路”打通了,群众像脱网的鱼儿悄悄游出沟底。至此,第二批200多名群众得救,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中。
王殿元和战友们又一次止住了脚步,他们心中想到的只是马石山还没有被救出的乡亲。
赵会长拉着王殿元的手,关切地说:“同志,你们也快走吧!天快亮了,要是鬼子发现就来不及了!”
王殿元回答:“被围在里面的人还有很多,不救出他们,我们的任务就不算完成。”说完,便带着战士们顺原路返回马石山。
东方刚刚发白,让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敌人的流动哨发现了第一个“突破口”处熄灭的篝火和被杀死的鬼子,立刻鸣枪示警,不一会儿,一伙日本兵吼叫着向这里扑过来。
这时,王殿元已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第三批数百名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听到鬼子的枪声和喊叫声,突围的群众乱了营,惊叫着、哭喊着往回涌。
王殿元和战士们告诉群众,往回跑只有死路一条,要勇敢地与战士们一起往外冲!
王殿元命令大老赵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李贵、王文礼等8名战士转身跑下小土埠,直冲着沟口的敌人扑过去。
由于“十勇士”如神兵天降,加之与鬼子距离过近且能见度很差,双方都没来得及射击就搅在了一起,霎时传来一阵阵厮杀声和兵器撞击的声音。小土埠上和沟里的乡亲们都惊呆了,一时竟忘了逃生。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就在小土埠下展开,敌人也顾不上封锁突破口了。
看到这情景,大老赵急了,大喊一声:“乡亲们,还不快跑!”于是,第三批惊慌的人群冲出了包围圈。
经过短兵相接,鬼子被杀退了,战士们也冲出了包围圈。
我方牺牲一名战士,王殿元、王文礼等人也受了伤。身边的乡亲们见状,撕下衣襟要给战士们包扎,王殿元说:“不能再耽误了,趁天没大亮,赶快走!”
这时,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从树林后面跑过来,哭着对赵亭茂说:“叔叔,俺爹俺娘还在西南面那条沟里面没出来,求你们救救他们吧!”
王殿元听小姑娘这么一说,不禁一愣,忙问:“沟里还有多少人?”
小姑娘说:“满满一沟。”王殿元问明情况,抬头看了看越来越亮的天空,指了指突围的人群对小女孩说:“不要哭,小妹妹,你先跟他们到安全的地方去,我们一定想办法把你爹娘救出来!”
王殿元和战士们谁也没有再说话,他们一溜小跑朝小女孩指的马石山西南面那条沟的方向奔去。
王殿元和8名战友找到马石山西南侧山沟里的那批老乡时,天已经大亮了,这是他们要救的第四批群众。此时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四处不时响起零星的枪炮声。
乡亲们看到眼前突然出现的八路军战士,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只听一个战士喊道:“乡亲们,不能在这里等死,快跟我们冲出去!”
从绝望中省悟过来的群众,此刻也都抱定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紧紧跟在战士们后面奔跑。
跑出山沟,绕过一个小山包,人群突然和10多名鬼子遭遇。王殿元大喊一声:“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8名战士举起亮闪闪的刺刀,像猛虎一样扑入敌群。敌人一时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当鬼子们手忙脚乱地对付这9个从天而降的八路军战士时,后面的一部分群众乘机冲了出去。
马石山周围的枪声越来越密集,几架日军飞机绕着马石山主峰低空盘旋。敌人开始倾巢出动,“收网”合围马石山了。
王殿元和战友们在最后一次掩护群众突围时,又有三人牺牲。
为了掩护没有突围出去的群众,把敌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剩下的6个人在王殿元的带领下且战且退,登上马石山主峰西麓峰顶。
24日整整一个上午,6名战士依托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顽强地坚守,与四面攻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多次进攻。子弹打光了,他们砸坏枪支,石块成了他们最后投向敌人的武器。
班长王殿元、机枪手赵亭茂及战士李贵在敌人冲上来的最后关头,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被围困的上千名群众得救了,而偶然路过这里的10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了马石山上。他们甚至没能给人们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在“大扫荡”后期,父亲陆续得知,在马石山地区有6000余名群众在部队拼死掩护下免遭敌人屠杀,他深感欣慰。但仍有503名群众惨遭杀害,十六团、十七团等单位为了掩护群众脱险共有4个连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加上另有几个排、班共计54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鲁农含泪拍下这悲壮一幕,父亲对敌人的残忍无比愤恨,对干部指挥失误非常生气,对战士壮烈牺牲十分痛心。
日伪军“大扫荡”结束后,父亲率军区机关返回海阳县战场泊村,当进入乳山、海阳县境时,沿途群众无比悲愤地控诉日伪杀害人民群众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无比激动地赞扬“十勇士”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到达战场泊村后,父亲又听了乡亲们含泪诉说被“十勇士”救出的惊心动魄的经历,立即指示机关向在烟青路以西的五旅通报了“十勇士”的英雄事迹,五旅马上派一个由参谋刘岩带领的小组,详细调查“十勇士”事迹,并妥善处理烈士遗体。
父亲立即召回疏散在外地的文工团,并亲自向编导佐萍交代任务:“宁可不睡觉,也要尽快把‘十勇士’事迹搬上舞台,以鼓舞士气、稳定人心。”
军区文工团经过连夜奋战,把《马石山上》话报剧搬上了舞台,连续向部队、医院和群众进行巡回演出30多场,群情激愤,效果极佳。为满足更多群众要求,有的农村剧团也上演了《马石山上》。
当时在海阳县从事文教工作、后为作家的峻青等十余人,是“十勇士”救出的幸存者,他紧跟在机枪射手身后,目睹了“十勇士”奋不顾身掩护群众脱险的感人情景。
脱险后,他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下,冒着纷纷大雪,于林寺山麓,含泪写下救命恩人的英勇事迹《马石山上》纪实文学,并于1943年1月发表在胶东《大众报》上。
他说:“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我永远不会忘记‘十勇士’甘愿用自己生命换取人民群众生命的崇高情怀和伟大的为民牺牲精神。”
在胶东军区反“扫荡”总结大会上,父亲听了各单位汇报后,严厉地批评了损失较大的两个团,表扬了十三团,专门介绍了“十勇士”事迹,并号召全区部队向他们学习。
他说:“十三团损失了一个班,救出了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值!要大力宣扬‘十勇士’,再给十三团补兵一千,其他单位不补。”
不补兵是气话,最后,对伤亡较大的连队也补齐了兵员。
1943年1月,当时在胶东军区五旅司令部任秘书长的作家、戏剧家马少波专门到马石山一带深入采访,写成了报告文学《十勇士》,刊登在胶东《大众报》上,后被延安《新华日报》和上海《七月》文学月刊转载。同月,胶东区行署在马石山上修建了“马石山殉难军民之墓”和“马石山殉难军民纪念碑”。
为了给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一个交代,1943年春节前的一天上午,父亲要对大家讲话,话很简练,却既是总结,是担当,又是承诺,是动员。讲话前,警卫员抬了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把菜刀和一只大公鸡,一只蓝花大碗倒满了酒,
父亲健步走到案桌前,大声说:“同志们,敌人拉网‘大扫荡’,我们吃了大亏,屠杀了我们500多名同胞,一是敌人凶残,二是我们工作没做好。”
说罢,父亲手起刀落,一刀剁掉鸡头,鸡血流到酒碗里。他一口喝下鸡血酒,接着说:“今后,如再出现类似惨案,杀我许世友的头。”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父亲的誓言在胶东军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了胶东军民对日伪斗争的动员令。
其实,多年来对“马石山十勇士”的宣传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在日寇“扫荡”中幸免于难的同志也拿起笔,撰文写诗,在报刊上发表纪念“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的文章。
1943年春夏之际,十三团专门开展了向“十勇士”学习活动,之后的1948年7月、1950年夏和1969年冬,三次开展向“十勇士”学习活动,学习“十勇士”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为民牺牲的精神。
被“十勇士”第二批救出的海阳县民兵辛殿良,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入伍到了十三团,任过七连连长,在战斗中先后16次立功,有“一英七模”之称,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他说:“没有‘十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的今天!”
除军史、战史外,还有肖华、欧文等诸多老领导在回忆录中都将“十勇士”事迹载入史册。时任胶东军区文工团长的虞棘、十三团三营教导员李伟等,都以诗词形式颂扬“十勇士”精神。
1959年,二十七军政治部干事慕彦夫到胶东各地进行采访,发现《1942年冬季反“扫荡”总结》等一批资料,详细介绍了十三团七连六班“马石山十勇士”情况,通过当事人了解到“十勇士”部分人员的名单。
为缅怀抗日烈士的丰功伟绩,1972年,乳山市政府在马石山上修建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2000年,乳山市政府又建立了“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纪念碑”。2014年,为丰富纪念馆陈设内容,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乳山市政府重建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有许多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为“马石山十勇士”这个英雄群体默默做着资料挖掘和研究工作。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马石山十勇士烈士陵园”入选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日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同时,“马石山十勇士”成为抗日战争中著名四大英雄群体之一。父亲如在天有知,不知要有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