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许世友3毛主席替父亲把“士友”改为“世友”

大肥肥文史说 2025-03-24 21:44:47

作者:许华山

在延安的岁月

父亲原名许仕友,父亲自己把“仕友”改为“士友”。后来,毛主席又替父亲把“士友”改为“世友”。而这一字之易,足见领袖境界,甚至决定了父亲与毛主席的终生关系。

毛主席为父亲改名

这件事发生在父亲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那天。

1935年8月,父亲时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那天,毛主席来到红四军军部。所谓军部,也就是长征途中的一块大草甸子。

毛主席和父亲亲切握手后,招呼父亲席地而坐,他俩就坐在草地上了。

毛主席笑道:许军长啊,我常听人提到你的大名,今天总算见到真人了。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父亲回答:言午“许”,士兵的“士”,朋友的“友”。

毛主席颇感兴趣:为什么叫士友呢?

父亲回答:老爹给我起的原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我发现那个“仕”是做官的意思,我觉得有问题啊,干革命光想着做官怎么行?所以,我就把“仕”改成了“士”。

毛主席十分高兴:改得好,改得好哇!共产党人干革命,的确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不过,士友同志,我跟你商量一下,咱们可否再改个字?

父亲连声说:主席改吧,改吧!

毛主席拾过一根柴棍在草地上画字:你看,把“士”字改成世界的“世”字好不好?这个“世”字有两个意思。

一个呀,我们红军干部,不仅做士兵的战友,还要做世界人民的朋友。

再一个,是一生一世的意思。做朋友嘛,就要做它个一生一世!毛主席越说越兴奋,说完爽朗地大笑起来。

父亲高兴地回答:太好了!从今天起,我就叫许世友。

也许那一刻,就决定了一位领袖和一个战将之间的终生关系。因为,在我入世益深、年岁渐长之后,很多友人私下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那么信任你爸?

他们久思不解的是,父亲并不是出自中央红军,而是出自红四方面军;“文革”当中,多少将军惨遭不测,而父亲“打而不倒”;父亲肝胆热血,性情爽直,与“四人帮”更是水火不容,屡次激烈抗争,但毛主席却始终信任甚至容忍父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坦率地说,友人们讲的是实情。至于原因,我也不解。天意自古高难问,毛主席的境界,不是我辈能够窥探得到的。我只能笑答:因为毛主席给我爸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啊!

毛主席第一次救父亲

父亲亲口跟我说过,毛主席两次救了他的命。

1937年3月,中央决定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受到牵连,他们被审查、被批判、被关押,甚至可能会被处决。

当时,个别人想借批判张国焘来全盘否定红四方面军的历史功绩。父亲正伤病缠身,卧床不起。他对此想不通,接受不了,苦闷至极。

窑洞外面,大大小小的斗争会一天比一天厉害,红四方面军各级干部压抑至极。他们一拨拨来到父亲住处,悲愤落泪,伤心欲绝,激动倾诉……当时父亲感受到的痛苦,远甚于身上的战伤!

有人看见红四方面军干部聚集到父亲身边了,便断定:许世友同情并包庇张国焘,暗中反对党中央,而且秘密组织反革命集团。

父亲立即被逮捕关押。一同被抓的另有不少红四方面军的军师级干部,他们都被关进一排牢洞里。

放风时间到了,这些百战余生的指挥员终于相聚了。他们彼此一望,伤心难抑,有人禁不住痛哭……

正在放风的父亲听到哭声,立刻朝哭者怒吼:哭什么?红四方面军没一个孬种!杀头就杀头,枪毙就枪毙,哭个屁,不准哭!

但是,父亲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在某些人眼里,更像是“死不认罪,抗拒中央”。

于是,守卫们先给父亲戴上一副手铐,但手铐根本拘不住他。守卫见父亲不但手劲儿大,腿脚更厉害,于是,又给他加了一套脚镣。在被关押的所有干部中,父亲唯一享受了“镣铐双全”的待遇。

戴着手铐脚镣的父亲还是不安分,他在牢洞每天唱几段京剧,《包公铡》啊,《小放牛》啊。看守见一个重犯竟然整天乐呵呵的,就很生气,骂他是个“托洛茨基分子”。

父亲跟那看守打趣:“什么?兔子吃鸡?没听说过嘛。我告诉你,兔子从来不吃鸡,狐狸才吃鸡,不信你问问中央!”

在那些日子里,父亲多次被拉到大会上批斗,而台下席地而坐的又都是他的老部下,是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士……父亲在这个时候往往格外愤怒,身上的手铐脚镣也被他挣得哗哗作响,几乎断裂掉。他破口大骂那些污辱他及其部队的人!

台下好多战士听了流泪,但不敢哭出声来。

在决定父亲命运的那次会议上,有人建议,许世友态度太恶劣,气焰太嚣张,应该立刻执行枪决,否则不能教育受欺骗、受蒙蔽的红四方面军部队……

当时多数人已经同意对许世友执行枪决了,但毛主席否决了这个建议,父亲侥幸活了下来。

令父亲更加诧异的是,牢洞里的他,竟然收到了毛主席托人送来的一条哈德门香烟。这烟在当时的延安非常稀少,而且还是毛主席所赠,这是何等珍贵!

其实,父亲的非常经历与肝胆血性,早就引起毛主席的关注。当时,红四方面军另一位领导人、父亲的老上级徐向前伯伯刚刚到达延安,毛主席立刻让他去“看看许世友,代表中央做些工作”。

隔日,毛主席亲自来到牢洞,跟父亲谈话。

这次谈话,毛主席和父亲都叼着主席送的哈德门香烟,你一支我一支,吸个不停。毛主席严肃地给父亲讲道理,反复说明张国焘的错误所在,而父亲一言不发,静静地听。他们面前飘着大团烟雾……

毛主席看一时难以说服许世友,就婉转地结束了这次谈话。

两天后,毛主席又来了。戴着镣铐的父亲被带到主席面前,主席静静地看了父亲一会儿,忽然摘下军帽,正声道:许世友同志,你们作战勇敢,牺牲很大,非常辛苦。我向你表示敬意!

毛主席竟然微微鞠了一躬。

父亲这刚强的汉子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接着说: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是党的好干部、红军的宝贝,绝不是他张国焘个人的。张国焘也是党中央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他的错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与你们这些同志没有关系。

毛主席唤来看守,接过钥匙,亲手为父亲打开了手铐、脚镣……

父亲被释放后,毛主席亲自安排他进入“抗大”学习,并给他设置一个职位:抗大校务部副部长,让父亲半工半读。当时抗大校务部的工作性质跟管理科差不多,于是,父亲就尽心尽力为抗大干部们服务。

后来几十年间,父亲视察部队时,只要来到后勤部门,就喜欢自豪地来一句:我在抗大当过管理科长哪!来来来,我给你们讲讲怎样保障战斗力。

父亲在抗大期间,多次聆听毛主席授课,讲军事,讲哲学,讲政治,讲形势……父亲深深震惊了:毛主席真了不起啊!从上古到当今,从天上到人间,从思想到打仗,样样都知道,样样看得这么深、讲得这么透!

从那时起,父亲铁了心跟随毛主席,而这一跟随,就如同他改的名字:一生一世!

后来几十年间,父亲常提起那段日子。

父亲说:毛主席啊,最知心!他太了解我们这些干部了,尤其我们心里的苦、心里的痛。他几句话一说,就好比醍醐灌顶,我们豁然开朗。

“文革”中,时有受冲击的军队领导干部来找父亲诉说心中苦闷,父亲告诉他们:坐坐牢也有好处,平时你太忙,没工夫想事。牢里安静,逼着你多动脑子。坐一年牢,顶三年大学。

在延安坐牢的日子里,父亲不但提高了思想境界,更饱尝了世态人生。

一件毛衣

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了,当时大家都非常开心。尤其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他们看见,中央红军中不光有他们早已闻名的党领袖,还有好几对革命夫妻呢!只见夫妻俩成双入对,同甘共苦,并肩作战……这对一直奉行“革命成功后再结婚”的红四方面军干部影响很大。干部们哄然了,对上头提意见:男人嘛,总得有个老婆嘛……

红四方面军总部终于取消了原先的禁令,改了规定:军以上干部允许结婚成家。身为军长的父亲,恰好是为数不多的、允许找老婆的干部。

经人介绍,父亲认识了年轻姑娘雷明珍。雷明珍是四川达县人,平时好学上进,工作上大胆泼辣。父亲和她见了几次面,双方互有好感。在战友的撮合下,两人很快举行了婚礼。

婚后,雷明珍对父亲非常体贴。当时,部队时常征收牛羊作为给养,地面上便经常散落些牛羊毛。细心的雷明珍将那些牛羊毛一撮撮、一根根收集起来,积少成多。她在无数夜晚,用双手把那些牛羊毛搓成毛线,最后,她竟然为父亲织出了一件由牛毛与羊毛混织的毛衣!

那是父亲平生第一次穿上毛衣啊,他非常开心!父亲得意洋洋地穿着它在干部会议上显摆,逢人便感叹:暖和哇!

顿时,陈再道、陈锡联等师长们大为眼馋,纷纷叫唤:和尚都能讨老婆,为什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能?

长征到达延安后,父亲进抗大学习,雷明珍被分配到延安县负责妇女工作。两人虽然分居两地,但经常书信往来,感情越发深厚了。

不久,父亲因“张国焘路线”被捕。这时候,雷鸣珍是他唯一的亲人了。

天气转冷的时候,父亲在狱中写了封信托人捎给雷明珍,大概意思是:想念她,盼望雷明珍来看望他时,把那件毛衣也带来……当时,父亲多么盼望得到一点儿温暖,盼望得到一份人间亲情啊!

父亲等啊等,雷明珍始终没露面。终于,她托人捎来一封信和一个包裹。在那封信里,雷明珍对父亲“背叛革命”非常气愤,表示坚决离婚,与父亲划清界限、一刀两断!父亲看完信,沉默许久,冷静得骇人。

继之,父亲慢慢打开那只包裹,惊呆了:雷鸣珍把她亲手织的那件毛衣全部剪成碎片,大的如掌,小的如火柴盒,而她曾经为这件毛衣耗费了多少心血啊。从那堆碎片中,可以体会到雷鸣珍剪它的时候心里多么恨父亲。她不但剪碎了两人的爱,剪碎了他们渴望中的家,而且,她一定要让父亲亲眼看见这些碎片。

父亲立刻向看守借来一支笔,在雷明珍信末写下:同意离婚。

随后,父亲擦着一根火柴,烧掉了那些毛衣碎片……

我不知道父亲面对小小火焰时心里想些什么,他只是在后来跟我表达过一个意思:并非只有敌人才能杀害我们。有时候,亲人打来的子弹,比敌人打来的更致命。

后来,毛主席亲自解救了父亲。雷明珍得知后,对自己的冲动和轻率后悔莫及。她多次找机会见父亲,流泪认错并希望复婚,但父亲坚决不同意。

进入全面抗战后,父亲率部跟随朱老总进入太行山,雷明珍也主动要求前去抗日前线,于是跟随部队一起进入太行山区。

一天,雷明珍向朱德总司令泣诉了自己的心情……

朱老总是何等厚道的长者啊!他立刻把父亲喊来,亲自做工作,热心撮合。朱老总希望父亲与雷明珍破镜重圆,成就一段革命佳话。当晚,他们把雷明珍安排住进一间瓦屋,之后,一位干部赶来通知父亲:朱老总召你开会哪。

那位干部笑眯眯地把父亲引入那间瓦屋。父亲刚迈进门槛,外面“咔嗒”一声就把屋门锁上了,门板上挂了好大一把铜锁!

父亲诧异了,一眼看见土炕上垂首坐着的雷明珍,面有羞愧,一副欲言又止之状……父亲立刻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当时,父亲沉默片刻,掉转身,抬起一脚踹向屋门。

门板破碎,那把大铜锁飞出去好远!父亲扬长离去。

从此之后,他与雷明珍再无来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