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元年九月,草木摇落露为霜,汴京都城更凄凉。凄凉中,那个少时机智砸缸、中年作《资治通鉴》、暮年竭尽全力废除“熙宁新法”的司马光,终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风中猎猎作响数十年的高尚旗帜,就此悲哀落地,一去不还。
一
司马光,字君实,祖籍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出生于光州光山(河南信阳光山)。是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司马光年少时勤奋好学,聪明过人,“砸缸救友”震动京洛;二十岁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后改任苏州判官、江西丰城县代县令等;庆历六年,调任国家法院判官(大理评事)、朝廷大学讲师(国子直讲)等;
至和元年,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包拯等人,派驻山东郓州、山西并州任通判,负责全州官吏考察;嘉佑三年,迁京都行政、司法署高级秘书(开封府推官);嘉佑六年,掌记录皇帝言行(修起居注);
不久充皇帝所发命令记录人(起居舍人),同时知谏院(负责朝廷纪律监察工作)。任职五年期间,先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其中,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问题,直到赵曙(太宗赵光义的重孙、濮王赵允让之子)被立为皇太子。
嘉佑八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即位是为英宗。因仁宗盼亲子,其长期被冷落,加之曹太后垂帘听政等,致使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见状,连进《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及《两宫疏》等17封奏章,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苦苦相劝,终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治平二年,任政研室研究员(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但因谏官作用得不到较好发挥,而失望三状请辞。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为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他二条明确指示:接续《通志》往下编修;设立书局由其自择官属(后《资治通鉴》便在其主持下,在书局完成)。
治平四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副宰相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他“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其为朝廷顾问(翰林学士)。不久,又任最高检察院副院长(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神宗提拔他做枢密副使(副总参),他坚决推辞,并在该年年底,因反对变法无果,自请离京知永兴(陕西西安);熙宁四年四月,主张辖区免用新法无果,自请西京洛阳赋闲。于是,大儒、贤才司马光,在精壮之年“下野”洛阳十五年之久。于是,一部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就此永垂。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哲宗年幼,祖母高皇太后(英宗皇后)当政。已经六十七岁的司马光,被起用知山东陈州,不久授门下侍郎(副宰相)、尚书左仆射(首相)。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在竭尽全力反对、废除王安石推行新法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享年六十八岁,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