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区与四川开江县交界有个小场,因文人多而取名文化镇

巧云聊旅游 2023-11-29 09:09:01

以前发表过一篇有意思的文稿,大垭口场一条街,一边是綦江区一边是江津区,有网友留言梁平区的文化镇也跟大垭口情况一样,为此专程前来文化镇游玩。没来文化镇之前对文化镇的了解非常的少,听到名字更觉得困惑。起名文化镇,文化到底为何而来,莫非这个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读书人而起名文化镇。

文化镇果然跟綦江区的大垭口场一样,不过不是一条街分为两个区县,而是隔着一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的新街乡。新街乡现在已经撤销并入任市镇,不知道为何新街乡现在更名为鼎新场,鼎新场很小,不知道还有没有赶场。这条河很小,枯水期都能趟着过河,不过以文化镇的财力来看,修建一座桥也不是很难,这座桥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和平桥,和平桥底下是明月河。

本文纠结的是文化镇名字的由来,在梁平游玩有个把礼拜的时间,这里乡镇的名字看起来都很有意思。前段时间发表过龙门镇的文稿,得名皆因朱允炆来到此地经过一道土门而起名龙门。除了龙门镇有历史文化气息,还有就是明达、礼让、仁贤、袁驿等乡镇,处处都能彰显出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智的结晶,而文化镇就直截了当,让过了文化的所有。

为何这么理直气壮的起名文化镇,文化又从何而来,莫非这里的人个个都是有文化的人而起名文化镇。想了解文化镇名字的由来,还得深挖文化镇的历史。文化镇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原名叫螺蛳店,螺蛳店得名于附近有个山包形状像螺蛳。螺蛳店当时就是一个方便路人来往的客栈,后因过往人员的增多逐步形成集市,清朝同治年间螺蛳店建场。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周边有一座坟,坟上经常布满螺蛳而起名螺蛳坟,清朝嘉庆年间有人在螺蛳坟附近开设客栈而起名螺蛳店。土包形状像螺蛳而得名还是螺蛳坟的存在而得名,但螺蛳店的得名都跟螺蛳有关,这符合我国地方起名的逻辑。很喜欢参观古墓,听说有螺蛳坟很感兴趣,只是有些无奈当天找不到螺蛳坟,或许就是此次游玩文化镇最大的遗憾。

清朝同治年间建螺蛳店场,足以说明文化镇在清朝中末期已经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集市,规模不大但也不亚于附近撤销后并入新盛镇的乐都场。清朝末期螺蛳店设立里级单位,里相当于现在的乡级单位。清朝光绪36年(1906),螺蛳店驻守把总唐子平在场口的武庙处理公务。唐子平只不过是个武官,为彰显其有文化,办公场所堆积大量的文书,大伙都觉得唐子平非常的有文化,武庙也被改成文庙。

唐子平文化程度不高,但言谈吐字温和优雅,写字笔迹清晰,处处都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都称其为文化人。唐子平深知自己的不足,但被人捧起却非常的开心,毕竟在当时读书认字的人不多,几年私塾外加蛮力混来的把总,在螺蛳店乃至梁平县都算是个文化人。场口的武庙也因唐子平而更名文庙,意思就是文化人办公的地方。

清朝垮台后里级单位都统一为乡,唐子平仍保留其把总的官职,只不过进入民国后把总则更名为团总,行使的职责不变。螺蛳店里则更名为螺蛳店乡,但螺蛳店乡听起来不仅绕耳,而且还带有浓重的土气息。唐子平认为螺蛳店乡名字太过于庸俗,就用自己的办公场所起名文庙乡。文庙乡摆脱了庸俗但又带入土气,唐子平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起地方名字岂能这么随便,就以个人崇拜的文化起名文化乡。

文化乡在民国时期属梁平县第一区,解放初期属城北区,集体经济时期属复盛区。不知文化这个名字太过俗套,还是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1958年成立的文化公社在1966年更名为赤卫公社,1984年复乡建制,起初还是用名赤卫乡。当地百姓认为赤卫这个名字在特殊年代很有意义,但此时已进入新时代,启用老地名才能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意义,同年将赤卫乡更名为文化乡,1992年升格为镇。

重庆最有文化的客运站或许就是这个车站,只不过客运站也就是个摆设,现在已经没有客运车在里面停了。梁平到文化镇有专线客运车,不过以目前不足2万的人口基数,想来外出的人不多,客运车经营得应该不怎么好,更何况现在私家车这么盛行。复盛镇游玩的时候看见有前去文化镇的客运车,不知这趟车是时间发车还是客满发车,不过以文化镇的地理位置,客运车绝对是村民出行的最佳交通工具。喜欢参观古墓,更喜欢爬山寨,文化镇附近有个重庆寨,不知如何,知情朋友请告知,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