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区与四川武胜县交界处被撤销的乡镇,这里还保留赶场习俗

巧云聊旅游 2023-11-20 04:17:00

前段时间去码头赶场,可惜的是到码头的时候已经散场,有网友留言佛门赶场比码头热闹,为此又专程跑来佛门一趟。正如网友留言的那样,佛门赶场确实比码头热闹,场镇的规模也比码头大。内心很有疑问,这么大的场镇为何撤销,莫非有事强镇战略而牺牲小场镇来增强大镇,本文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撤销20多年的佛门乡。

佛门场,位于合川区,原佛门乡的场镇驻地,距离合川城区38公里,截止2001年撤销并入龙市镇,户籍人口为1.5万余人。佛门场西与武胜县的乐善、龙廷镇接壤,北与肖家镇毗邻,东与南面就是并入大地方的龙市镇。1.5万的人口基数在乡级单位中或许不算大,但合川区进入本世纪后基本上取消乡级单位,佛门乡被撤销也不算冤枉。

佛门乡是民国27年(1938)才从龙市镇析出设置的,对于建镇史来说非常的晚,但其建场史可追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光华寺。先民修建光华寺后前来拜佛的香客逐步增多,为此有人在香客前来光华寺途中开香烛纸钱等供奉品,后有人陆续开始餐馆、茶馆和客栈等商业机构而形成一个小场。进入小场都要经过一道小坎,人们亦称小场为佛门坎。

佛门坎自设场开始就因香客的光顾而异常的火爆,加上香烛纸钱这些低成本大暴利的生意让当地有权势的人妒忌,先民所开设的商铺都被权贵打压。可怜无权无势的先民又被打成贫苦百姓,权贵的打压亦成全了他的财富积累和行业垄断而成为大土豪。直到明朝末期张献忠带领的农民义军入川,这些权贵才被洗劫充公,但佛门坎也被毁于一旦。

清朝康熙帝实行“湖广填川”政策让一度消失的佛门坎再次迎来盛世,当然佛门坎破坏非常的严重,想要恢复原来的繁荣还得靠几代人。清朝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又让佛门坎再次遭到破坏,当年就有一支白莲教小队途径佛门前去攻打涞滩。要不是涞滩坚固的工事,想来涞滩就会被白莲教屠城,佛门坎作为涞滩的北大门,想来也不会太好受。

佛门坎每一次受到破坏都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过来,清朝光绪帝至民国年间尽管有匪乱和军阀混战,但此时的战乱明显要文明得多,没有出现大屠杀事件,所以佛门坎没有遭到大破坏而能够稳固发展。民国38年地方管理者出于势力分割和平衡的考虑,将依附于龙市镇的佛门坎析释出来设佛门乡。长期被龙市镇管辖的佛门坎终于迎来独立处事的机会,佛门坎的话事人能够跟龙市镇成为平级,走路轻飘飘的几乎能刮起两级台风。

佛门乡的乡长的位置还没坐稳,第二年又跟龙市镇合并组建佛龙镇,不知为何又过两年又恢复佛门乡建制。不可思议的是龙市镇是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析出设佛门乡后龙市镇降为乡,而且区公所还前置云门,云门亦有区公所从乡升格为镇。民国时期的乡与镇,区别在于县管区区公所在哪个乡,哪个乡就升格为镇。要是当年第三区的区公所设在佛门坎,想来佛门坎也会升格为佛门镇,不过直到佛门乡撤销都没有变成镇。

佛门坎的赶场天是258,来佛门坎赶场觉得非常的热闹,场镇不大但能看到人挤人的场面。有人说之所以人挤人就是赶场的场地太小,这么多人挤到这么小的空间岂能不热闹。但大伙别忘了佛门坎地处于合川与四川武胜县的交界处,往大的说是两个省级单位百姓之间的集市交流,佛门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边贸小集市,若当年的区公所在佛门坎,想来就没有后来龙市镇什么事了。即便是2001年佛门乡并入龙市镇,佛门坎的边贸小镇地位仍旧无法取代。

佛门坎是边贸小镇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不可回避的是这里也被龙市镇给割韭菜,以前有中学、小学,但佛门乡撤销后只剩下幼儿园了。职能机关搬迁至龙市镇后,这里就衍生新场村,有钱人都往龙市或者城区搬迁,年轻人更是为生存而大量外出,能够给佛门坎活跃气氛的也就是老年人。如今能够证明佛门乡存在的就是学校大门上“合川市佛门乡完全小校”这几个字样,未来还能否设置佛门乡,也只能等到下次的区域调整了。

佛门坎赶场,土鸡、土鸭大巴的有,但跨过温饱线的当今都不太在意,对当地现场制作的咸鸭蛋还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当时没有条件,要不然也给当地人腌制咸鸭蛋了,不过来到佛门坎也不是毫无收获,一份豆花饭外加一碗烧白介绍今天的佛门坎之旅。佛门坎,一个川渝交界的边贸小镇,远离城区,宁静中带有几分热闹,平凡中又带有几分充实,喜欢小场镇赶场习俗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来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