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还在南坪搭乘客运车去东泉,第一次去东泉那是2016年,看到五布河里有一座平桥,河边有很多的商铺,以为这里就是东泉,索性就下车。游完平桥后走到上游的堤坝,想着原来东泉就是这么一点大的地方。询问人家才得知这里不是东泉,而且东泉管辖下的五布社区,也就是当地人说的五布场。

五布场就是原来的五布镇,清朝初期开设五布场,民国19年(1930)设五布乡,解放后设五布公社,1982年复五布乡,1993年升格为五布镇,隶属于姜家区。2001年撤乡并镇,五布镇同天赐镇、清和乡、芦沟乡、双胜乡同时并入东泉镇设东温泉镇。五布镇并入东温泉镇,也就意味着结束8年多的建镇史。

五布镇形成于清朝初期的五布场,因场镇靠近五布河边而得名,而关于五布这个名字,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时期,河边有张姓人家五个人曾出任布政司,这条河就叫五布河。另有一种说法是张姓人家的第五代孙出任布政司,所以这条河就叫五布河。五布河的由来不管其一其二,得名都皆因跟张姓人家有关,而且还是个当官的。

更有另一种说法是跟张姓人家当官没有关系,而是此河由五条溪流汇集而成,原先叫五溪河,因场镇上有纺织作坊,生产出来的布料享誉四方而取名五布河。五布河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它的前生今世都对五布河沿岸生活的百姓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五布河沿岸还滋生双薪、小观、白鹤塘、双胜、东泉、五布、木洞等多个场镇。五布河是巴南区境内最长的河流,说是巴南区的母亲河都不为过。

五布河名字的由来跟五布镇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五布镇有超过300年的建镇史,历史的悠久注定滋生五布镇固有的文化。城镇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场镇上所保留下来的老物件不多,但五布红柚绝对是当地一绝。五布红柚是清朝光绪26年(1900)由广西引入五布场,种植至今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五布红柚相对于其他品种要早熟,而且其肉质柔软,甜酸爽口很受百姓的欢迎。五布红柚对土质非常的挑剔,如果土壤不好就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五布红柚也只适合在五布场学校周边种植,要是将红柚到五布河对岸去种植,其吃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独特的口味加上挑剔的种植环境,使得五布红柚不仅是五布场的特产,更是巴南区的特产。

五布综合交易市场,说白了就是卖东西的,当天来到五布场天气不仅冷而且还下雨,以这样的天气五布场上的人不少才怪。五布镇尽管已经撤销,但五布场仍保留赶场习俗,五布场场镇非常的小,如果赶场天这里应该非常的热闹。来过东温泉、天赐、姜家的次数不少,路过五布场的也非常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碰到赶场,不知五布场的赶场时间是几号,如果大伙知道敬请告知,谢谢。

五布场跟原来的五布镇相比,除了职能部门搬走以外场镇的大部分功能还保留下来。不仅还保留有赶场天,还有很多商业机构还正常营业,好比如上图的谭二娃餐厅。来过五布场三次,不过没进去吃过饭,因为没能赶场,停留在五布场的时间不长,所以就不在五布场就餐。奇怪的是餐厅用姓氏来取名,二娃应该是谭家里的男丁老二开的餐馆,要是老三开的应该叫谭三娃餐厅。得亏是男丁开的餐厅,要是女娃排行老二的应该叫谭二姐餐厅了。

是不是很奇怪,作为巴南区的母亲河,巴南区的第一长河,冬季也有枯水期,而且还是枯水到几乎断流。五布河断流的原因是上游修水库,而且到枯水期的时候不开阀门放水,下游出现断流就很正常了。河水少也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在一些小坑洼里摸到鱼,尽管不是大鱼,但能摸到鱼也是一种乐趣。不过以五布场这么悠久的历史,再加上上游有很多地主老财,没准在裸露的河床能捡到宝贝也不一定,喜欢淘宝的朋友在五布河干枯的时候何不前来试一试。

就是这座平桥让我误以为这里就是东泉,不知道这座桥何时修建,步行过去的时候还真有几分复古感。得亏是在五布场,要是靠近城区的话,而且这座平桥在解放前修建,想必这座桥的桥头一定会有一块保护牌,而且最少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天在桥头没有看见保护牌,想来这座平桥的历史不太久远。平桥修建的历史不算久远,但有这座桥的存在,起码能证明五布场的历史悠久,至少也是五布场的一道风景线。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