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走老路去铜梁都经过西泉街,看到沿路都是一大片的闲置房,感觉好奇怪,明明是高层住宅楼,为何就闲置了,而且有的还自然损毁。为了了解西泉街为何变得这么冷清还专程走一趟,走一圈后得知西泉街原来是西泉镇的场镇驻地,当时还是铜梁区工业强镇,而且还是铜梁区经济第二大镇,为何近代就没落了,本文稿就肤浅的写一写撤销的西泉镇。

西泉街位于铜梁区东南部,云雾山脚下的一小镇,距离城区24公里,距离市中区60公里。西泉老地名汤峡,此地处于云雾山复地的一处裂谷,因为称之为峡,峡谷中有口泉常年不竭,流出来的皆为温水乃至滚烫,因而得名汤峡。汤峡内有温泉,温泉从山脚下冒出,又称为温泉山。

重庆有四大温泉,按地理所在位置称之为东、南、西、北四大温泉,东温泉和南温泉在巴南区,北温泉在北碚区,西温泉则在重庆主城西边的铜梁区,重庆四大温泉都已聚齐。不过有点疑问,东、南、北皆在重庆主城区,为何西温泉则在市辖区。西温泉并称为重庆四大名泉,这得从民国时期说起。

抗战初期南京沦陷,民国政府内迁至重庆,预防被日军战机轰炸将整个民国政府一锅端,民国政府将各个职能部门分散至各地。重庆毕竟是山城,分散、隐蔽的地方不在少数,西温泉山则是一处不易被日军战机轰炸的地方,抗战时期就有很多名流和要员来此地居住。就好比如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还有军事委员会侍从钱大均等。

为了能够跟重庆主城联系起来,民国政府便修建重庆至铜梁的公路,民国时期的铜梁县距离城区比较远,但有公路跟城区相连紧密,因此将西温泉并称为重庆四大名泉,更何况有白崇禧的入驻,西温泉当时简直就是重庆主城遗落在铜梁县的飞地。白崇禧毕竟是民国时期的国防部长,进驻西温泉山后就修建办公场所和公馆。

抗战时期的西温泉山不仅有国民政府的国防部临时代办,还修建有白公馆、林公馆、万籁亭等建筑,西温泉山亦在白崇禧入驻之时便设西温泉山镇,简写为西泉镇。西泉的镇级建制相对较早,比起周边的虎峰、大庙、石鱼,那时候它们还是个乡,总归来说西泉镇的起点相对较高。

抗战时期的西泉镇不仅有白公馆等名人的入驻而兴盛起来,更有民国政府兴办的造纸厂、纺织厂的实业,使得西泉镇一跃进入工业时代,当时的西泉镇不仅是铜梁县的重要工业乡镇,更是重庆市较早进入工业时代的乡镇之一。抗战胜利结束后白崇禧搬走,原本以为西泉镇会走向没落,没想到的是不仅保留下工业基础,还开采煤矿而稳住工业强镇的地位。

要说西泉镇走向顶峰的则是三线建设时期红宇机械厂的入驻,一下子涌进几千人,使得西泉镇的工业地位更加的稳固。红宇机械厂,表面上是个机械加工厂,实则是军工企业,保密度极高,不仅有独立信箱还有军工代号。以前写过很多废弃的三线厂,唯独缺少的就是红宇厂,往后有时间再专写一篇红宇厂的文稿。

红宇厂、造纸厂、红宇煤矿、红宇碗厂就足以支撑得起工业重镇的称号,更难得的是重庆主城至铜梁的公路必经之地,人流车流非常多,热闹层度不比铜梁城区差。铜梁县第二中学入驻西泉,使得西泉成为铜梁县第二强镇的地位不可动摇。第二中学设在西泉镇,想来当年的铜梁县对西泉是非常的重视,要不然不会把第二中学放在西泉镇。

辉煌注定是过去,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家工业体制改革,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很多国有企业都面临改革和整合。造纸厂、碗厂破产,红宇矿破产,红宇厂则迁至璧山,西泉以工业兴盛起来的大镇最后也因工业体制改革而走向没落。第二中学据说还有铜梁县唯一的室内游泳池,是县体校训练专用,当时何等的辉煌,终究还是因生源的流逝,第二中学停办。大量人口的外迁,使得工业支撑起来的西泉镇撤销并入虎峰镇降为西泉村,据说还要整合,西泉村有可能再次并入悦来村。
东、南、北都因温泉的原因而再次腾飞,唯独西泉没能以温泉为支撑点发展旅游业。西泉为何没能利用温泉发展旅游业,是因为工业时代过度利用以断流,现在的西泉也仅是地名,泉已经没有了。西泉未来何去何从,是不是利用闲置的职工生活区打造成工业博物馆?本文纯属瞎扯,就当没有水准的吹夸夸,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