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盛古镇经增福前往大顺廊檐老街的路上,来到大顺镇的场镇驻地,本以为大顺镇的场镇驻地叫大顺场,没想到大顺镇驻地叫明家场,本以为在明家场可以参观廊檐老街,没想到到大顺场还得跑将近10公里路。为何大顺镇的场镇驻地叫明家场,为何场镇驻地在明家场而不是大顺场,本文就简单的书写一下留驻不留名的明家乡。

所谓的留驻不留名,指的是两乡合并后场镇驻地留在本地,但名字却不是原来的名字,而是被并入乡的名字替代,大顺镇就是留驻不留名的代表。大顺镇的场镇驻地在明家场,明家场在2008年前还是明家乡,而且是大顺乡并入明家乡后已经确定明家乡的场镇驻地在明家场,2008年之后的明家乡却更名为大顺乡,对于明家乡来说是不是感到很委屈?

明家场形成于明朝初期,据说有位明姓朝廷官员路过此地,感觉此地非常适合建场,毕竟是朝廷命官,谁都想巴结一下,设场的时候涪州太守和涪陵知县都明确要求起名为明家场。涪州太守和涪陵知县两大地方官员都重视明家场的建设,想来明姓官员身份不简单。查找明朝初期在重庆的明姓资料发现,明朝初期重庆是大夏国,大夏国皇帝明玉珍。

如果当年路过此地的明姓官员是跟明玉珍有关,想来明家场的人文故事更加的深厚。以前发表过很多关于明玉珍以及明玉珍后裔的文章,好比如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的明家山,东阳街道的明家沟,这两地都是大夏国第二位皇帝明升的后代。明升知道大夏国国运已尽,将后代疏散到重庆城周边隐姓埋名,主要是为了东山再起,没想到最后只能是自保,要是朱元璋追查到底,想来明姓人家在重庆早就被斩杀殆尽。

为何是明姓官员路过而不是明姓人家在此落业这也是个疑点,明姓官员路过时障眼法,以此躲避朱元璋的追杀。明玉珍病亡后明升很显然不能掌控大夏国,朱元璋也会选择攻打大夏国的时间,明升固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军事对峙不过两年就灭亡。明姓官员只是路过明家场,而不是明姓官员在此地落业,主要还是预防朱元璋的清算。不知目前明家场有没有明姓人家,或者明姓人家早已改其它姓氏不得而知,既然起名明家场或许是明姓人家给明家场留下一笔历史财富。

设明家场亦有它设场的资本,明家的陆路交通非常的发达,西可走增福入重庆巴县,北可走新庙、蔺市去州府,东可走双石青羊关走贵州,南可走龙潭、冷水关、南川至遵义府,四通发达的明家场不繁荣起来都难。明清时期的明家场亦成为涪州西南部陆路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百姓和官差让明家场成为涪州聚焦的集贸市场,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明家场是山区里的“小香港”都不为过。

明朝时期明家场属涪州蔺市里,清代属长滩里,民国时期涪州撤销设涪陵县,明家场则改为明家乡,属涪陵县第三区,区公所位于龙潭乡。民国20年(1931)明家乡改属涪陵县第二区,区公所住马武乡,解放后明家乡改属第六区,区公所置于龙潭镇。1951年涪陵县规划的县管区设第十区,区公所驻地大顺乡,明家乡则属第十区,1953年第十区更名为大顺区。

集体经济时期明家乡改为明家公社,分单干后改为乡,1992年撤区建镇和撤销并镇期间大顺乡并入明家乡,明家乡的乡公所驻地在明家场。按两乡合并起名应该两乡各取一个字来命名,如果明家乡和大顺乡合并新起名字的话,新设的乡应该起名大明乡或者顺家乡,也可以起名明大乡或者家顺乡,亦可以起名明大乡或者家顺乡。新设的明家乡为何没有大顺乡的影子,皆因是大顺乡是并入明家乡,明家乡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明显要比大顺乡大得多,并入明家乡没有留下大顺乡的痕迹那可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008年来了个大反转,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唯一的解释就是旅游开发。大顺乡是川东仅存的“三大廊檐老街”之一,其它两大廊檐老街是大足区的铁山老街和永川区的板桥老街。要说大顺单单是廊檐老街就把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也站不住脚,更有李蔚如故里和烈士陵园,还有大顺场旁边的天宝寨景区,加上集体经济时期第十区区公所所在地,历史名气上远高于明家乡,再加上大旅游开发,更名为大顺乡是必然的结果。

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场镇驻地仍旧设在明家场,对明家场来说有点憋屈,而起名大顺乡场镇驻地不在大顺场,对于大顺场来说更加的憋屈,假如大顺乡的场镇驻地在大顺场,大顺乡的发展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大顺乡设在明家场也不弱,2021年还升格为镇,如果大顺乡常准驻地在大顺场没准现在仍旧是大顺乡,只不过留驻不留名的明家乡有非常好的经济底子而不留明家乡名字感到可惜。本文纯属茶后文,就当摆龙门阵吹夸夸,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