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沿河县的沙子场,原本以为沙子场是沙子镇的场镇驻地,没想到是沙子街道。行走在沙子场的街道上感觉就是个乡镇的建制,为何就升格为街道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原来的沙子镇为何能够升格为街道,3.5万的户籍人口升格为街道的依据又是什么,本文就来写一写沿河县与重庆市酉阳县交界新成立的沙子街道。

沙子街道,原沙子镇的场镇驻地,距离县城10公里,东部和北部与重庆市酉阳县的李溪镇交界,截止2024年户籍人口为3.5万余人。3.5万余人也仅是户籍人口,以沙子街道当前的社会资源和就业率来看,流动人口可能会减少小半。社会资源缺乏,没有工商业支撑,新升格的沙子街道未来何去何从真有点搞不懂。

或许是杞人忧天,沙子镇能够升格为街道一定有它的道理,主要原因是距离县城近,也就是10公里的路程,公交车可直达。沙子镇升格为街道,想来应该是以县城经济的影响力还覆盖沙子街道,正所谓绑大腿好发展,更何况沙子街道的有个3A南庄风景区,看来沙子街道未来主打的是旅游产业了。

沙子街道元、明、清时期属沿河祐溪长官司,沿河是地名,祐溪则是司署所在地,长官司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土司制度。沿河祐溪长官司元朝时期设正长官司,首任土司张坤义,明朝洪武年间增设副长官司,首任副长官土司是冉文艺。以前发表过祐溪长官司张氏土司和冉姓土司的文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之前发表过有关祐溪长官司的内容。

清朝乾隆年间设沙子场,起名沙子的原因是场镇西边有个大沙坝,方言说地方时都喜欢在后面带个子,也就是所谓的大沙坝子,建场时就简称沙子。民国初期沿河祐溪长官司改土归流设沿河县,沙子场则改为乡,后来还改为联保,属沿河县东一区,民国32年(1943)沙子乡是县直辖乡。

解放后沙子乡是沿河县第二区区公所所在地,1956年第二区改为沙子区,1958年沙子区改为公社,1961年又复置沙子区。1992年,大域、大漆、沙子三个乡合并设沙子镇,2017年沙子镇升格为街道。很多人说街道不是升格而是降低,镇有人民政府,是阶层职能单位,一把手掌管地方实权,街道则是派驻机构,也就是办事处,最高领导是主任。沙子街道办主任,沙子镇镇长,大伙评论一下主任和镇长哪个权力大。

大漆乡,没去过,以前在县城看到有县城至大漆的公交车,不知大漆场是不是也跟沙子场一样,说大不大但有赶场。不过听老人说大漆场过去不远就是重庆市酉阳县的小河镇,两省两县交界的地方不仅历史故事丰富,而且还是商贸最活跃的地方,就好比如黑獭跟酉阳县的万木镇交界,赶场就非常的热闹,大漆场看来应该不比黑獭弱。

重庆、贵州、湖南交界一带游玩半个月,说到吃就是地方最盛名的油粑粑,尽管非常的热气,吃到嘴巴冒泡但还想吃。上图或许不是所说的油粑粑,但烤鸡腿也不赖,闻到油香味不仅嗅觉系统瘫痪,口水都不争气的往外流。不情之请,上图穿红色衣服是当地民族服饰还是乱搭,敬请沙子场的朋友解释一下。

沙子街道的地方特产是空心李,据县志记载,沙子空心李最早于咸丰8年(1858)在沙子街道沙坝村开始栽种,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沙子空心李从何引进没有书面记载,不过种植有近200年的历史,想来栽培技术达到十级往上了。可惜来的时候是冬天,要是8月份来口可以吃到嘎脆嘎脆又有点酸甜的沙子空心李了。

沙子街道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更是人文历史丰富的地方,贵州最早的书院就在沙子街道的明星村鸾塘组的鸾塘胜院。鸾塘胜院建于南宋,康熙年间还出过朱可熹、朱可颐两位举人,雍正年间鸾塘胜院被废,被废的原因是这两位举人姓朱,怀疑是前朝皇室后裔,担心前朝皇帝后裔以此为基地对抗朝廷。鸾塘胜院尽管已不复存在,但石碑尚存,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前去参观。
上图石碑是为纪念龚渭清烈士而建,现为铜仁市文保单位。龚渭清是彭水县人,土地革命时期贺老总在川黔湘交界地带建立革命根据地,龚渭清为根据地运送医药和食盐,途经沙子场甘溪桥时被反动派杀害,1979年沿河县追认龚渭清为烈士,并在龚渭清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纪念碑,路过的时候大伙可以停下脚步观上两眼。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