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与四川省内江市接壤有个小场镇,因清流河经过而得名

巧云聊旅游 2023-11-20 22:55:00

吴家镇游玩时在汽车站看到有吴家至清流的客运车,看到清流这两个字感觉这地方既陌生又很熟悉,陌生的是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熟悉的是附近的清流河。为更加了解清流这个地方,亲自前来逛一逛,当看到有专门的生牛交易市场,吃了餐馆里的牛肉面,还有看到民族小学下的少数民族文字才得知这个地方不简单,而且此次来清流游玩时找对地方了。

清流镇位于荣昌区西北部,距离荣昌区31公里,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只有清流河的距离。清流镇或许是荣昌区最小的乡镇,旗下仅有龙井庙、永兴寺、马草三个行政村,加上清流场镇,户籍人口大约1.6万余人。1.6万的人口基数顶多也就是一个乡的建制,这么少的人口基数为何能保留镇建制,这可能跟当地的民族成分有关。

清流镇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字的痕迹,不仅是学校和生牛交易市场,还有每年举办的开斋节、吉尔邦节、圣纪节等活动。开斋节,不得不想起的就是回族,回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清流镇也被称为伊斯兰小镇。重庆与四川交界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为何有回族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它又是真实的存在又让人不得不对清流镇感到好奇。

清流镇为何会有回族人,其实深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回族人在古代称为“大食”人,也就是波斯人。唐朝军队攻打以波斯人成立的“大食”国,并俘虏大量的“大食”人回到大唐境内,并将其安置在平凉一带,经过几百年的时光,“大食”人最后被演化成现在的回族。清流镇之所以有回族人是因为明末清初时战乱,大量回族人来到清流镇皆是因为躲避战乱。

回族人来到清流镇定居,最后形成以回族为主的聚集区,清流镇人口基数少但能保留镇级建制,这可能是出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不过奇怪的是很多民族自治都有民族自治乡、镇、县等,而清流不是民族自治镇而是清流镇,这可能是回族人口多但还是汉族人口占有大多数的原因。清流镇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原因,要不然以1.6万人口基数的小镇早就被吴家镇给兼并了。

回族人搬迁来清流镇定居,尽管有几百年历史,为何不能成为单独的回民生活区,而是由汉族主导,这得从清朝乾隆年间回民之乱。回民为反抗满族的压迫而进行一场大乱,乾隆帝为平息这场大乱耗费不少朝廷财力,同时也给清朝军队带来不少的损失,为防回民再次起乱,清朝廷不得不将回民分散到各地。平凉地区的回民强制疏遣至河套平原一带,中原内的回民聚集区则被分散到各地,并且安插大量汉人到回民聚集区生活,为的就是让回民减少聚众作乱的机会。

清朝为防止回民聚众作乱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就是居住在清流镇回民比例少的原因,相信在重庆和四川还有很多地方有回民的存在,但经过几百年的杂居生活,想来大部分已经被同化。现在能够分辨汉族与回族的方法就是饮食上了,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如果在清流镇碰到不吃猪肉的,那他一定是回族人。

清流镇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因周边有座铜鼓桥而取名铜鼓场,民国33年(1924)设铜鼓乡,因荣昌县当时有铜鼓乡,为避免同名就以境遇内的永兴寺而取名永兴乡。1958年永兴、玉方、吴家三乡合并设吴家公社,1962年永兴脱离吴家公社单独设永兴公社。1981年永兴复乡,但川渝两地以永兴起名的乡镇太多,为避免重名就以清流河为名起名清流镇。

清流镇作为一个拥有两百多年的老牌场镇,没有一两条老街还真对不起它的历史。游玩清流老街的时候还能看到青石板路面,明清时期的木质结构房子,更有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洋房,不过这些老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已经破烂不堪。当然那是前两年的事,上次发过清流镇的视频,想来这两年应该已经修缮完毕。再说近些年打造伊斯兰文化旅游小镇,想来老街不修缮都说不过去。希望下次来清流镇的时候是另一种面貌,更希望最好是遇上赶场。清流镇哪一天当场敬请朋友告知,有机会去凑一下清流镇的热闹。

清流镇不仅有老街还有老桥,河是黄家河,桥是黄家河桥,莫非这条河岸边住的是黄家人,桥头住的也是黄家人。这座桥不管名字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座桥见证清流镇的历史进程,从桥墩和桥面岩石的风化程度来看不下于200年,两百年的老桥不给它立块保护牌是不是有点可惜。一碗清汤牛肉面结束清流镇之旅,未来有机会还来。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