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2023年12月26日发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坚持抗战、建设十三陵水库、胸怀天下、重上井冈山。邮票图案运用数字绘画实现传统绘画的视觉表现,生动还原了毛泽东伟岸的形象和伟大的气魄,展现出毛泽东运筹帷幄的雄才伟略和高瞻远瞩的伟人风范。其中,第四枚邮票为“重上井冈山”,图案取材于毛泽东1965年5月在井冈山的照片。
1965年5月16日,毛泽东在长沙会见在中国休假的越共胡志明主席后,对胡志明说:“我要驱车千里,带上我的竹拐杖,重访井冈山,看望老区人民。5月21日,72岁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实现了“千里来寻故地”的心愿。
这一次,相隔几十年,毛泽东再次寻找逝去的革命岁月,“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在井冈山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之中。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并各留存手迹一件,系硬笔横写。
这两首词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这枚邮票的图案名称“重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词题相同,十分有纪念意义。邮票背景衬以毛泽东手书“重上井冈山”和签名。但可以看出,这5个字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手迹中的字不同,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8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留守红军凭借天险,以两个连的兵力在黄洋界哨口击退了四个团的来犯敌军。9月26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面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激情满怀地写下《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以示庆贺。
这首词是纪实黄洋界保卫战的精美华章。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黄洋界保卫战并非独占鳌头,也不是他的亲身经历,更不是他指挥的,那诗人毛泽东为何会对此役念念不忘,反复提及?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说:“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捍卫了毛泽东“上山”理论的实践成果,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这是毛泽东诗赞此役的根本原因。1933年12月底,冯雪峰到瑞金后,对毛泽东说:鲁迅读过他的《西江月·井冈山》等词,认为有“山大王”气概。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鲁迅的点评一语中的,与毛泽东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亦只留存手迹一件,系毛笔竖写。对照邮票背景来看,“重”“上”“井冈山”分别是从该词手迹中“抠”出来的,“毛泽东”的签名也是词末尾移植过来的。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于是,井冈山,这座南方的普通山脉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地位,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一次行程,两篇佳作,足见毛泽东对这片土地炽热的情怀和深深的眷恋。
“无山不入诗,入诗成绝唱。”从当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写的《西江月·井冈山》,到故地重游时再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毛泽东心目中“井冈情结”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感之浓。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邮票之“重上井冈山”,将三首井冈山诗词蕴藏其中,寓意着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一直保持着对井冈山精神的敬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