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逆袭,郑州正在深圳化!

米宅 2024-05-14 09:48:42

如果找一个中国过去四十年来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会是哪一个,毫无疑问是深圳。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成长到世界级大都市,GDP增速超过万倍,以非凡的雄心和魄力制造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增长神话。如果把目光放到内陆,会发现同样有一个普通城市以黑马的姿态一路杀出,虽没有创造出深圳那般震古烁今的业绩,但也缔造出GDP增长500倍的亮眼成绩单,这座城市是郑州。呵,怎么会是郑州?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是一个本地人听着苦笑外地人看到摇头的城市,一个背负偏见与骂名的城市,一个备受冷眼与热嘲的城市,又有什么资格与深圳相提并论?但可能更让你意外的是,在诸多看不见的地方,郑州依然用深圳的方式在完成一场对自己的超越,两座城市的羁绊早已埋下伏笔。1模板容我先复盘一下深圳过去这些年的成功路径。深圳的成功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如出一辙,依靠体制改革,融入全球化浪潮。说的更直白点,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所有拼上身家性命的付出实际上只是干了两件事:广泛吸纳外资,承接境外产业转移。从深圳设立特区开始到现在四十余年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80年代,依靠大规模“三来一补”形成了以轻工业出口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90年代,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电子代工企业成为引领深圳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00年代,深圳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产业为主导,如腾讯、华为及比亚迪快速崛起;

10年代,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新时代主导产业。

以上就是深圳这些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其核心在于产业升级,迭代不息。但深圳产业升级的原点并不是守着小渔村凭空产生,而是始于八十年代依赖政策优势顺利承接了境外的产业转移,由此走上外向型经济的星辰大海之路。放眼全球范围之内,自二战之后,世界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腾飞无不受益于全球产业梯次转移的大势,中国也并不例外,这也就是广为人知的雁阵模式。一个先进国家充当产业转移的头雁,将低端产业渐次转移至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引领落后国家跟进并复制其产业发展经验。就像美国将产业转移到日本,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又转移到中国大陆。事实上,这种产业雁阵转移的模式不仅存在国与国之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国内部也存在独一无二的雁阵模式。由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充当头雁,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次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果说深圳的崛起是依托于亚洲先进经济体的产业转移,那么其实以郑州为代表的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则是承接了来自沿海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这里开始正式进入本文的主线,我称之为中国雁阵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深圳—郑州模式。2缘起郑州深圳化的锚点始于当年的富士康入郑。研究富士康的产业布局,一定要放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中来看,完全可以看作是产业转型一个风向标。富士康作为世界级电子代工巨头,对劳动力这种成本要素最为敏感,因而往往在历次产业转移大潮中身先士卒,具有标杆性意义。1988年,郭台铭不堪忍受台湾日渐浮夸的土地和用工成本,将富士康带到深圳。此后三十年间,富士康由一个百人小厂,成长为一个巅峰期拥有近30万员工的巨无霸制造企业,最多时贡献了深圳八分之一的出口额。更长远的影响在于,有了富士康的存在,使得电子信息产业成了深圳产业结构的支柱,在最繁荣的时刻曾占据深圳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所以当2010年,深圳富士康被卷入十连跳的舆论风波时,无数地方官员从企业的不幸中捕捉到地方发展的万幸窗口,争相携带各种政策优惠跑到富士康排队。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富士康最终被来自中原的选手郑州打动。有一个非常夸张的故事可以表现出郑州的合作诚意,为满足富士康苛刻的投产时间表,郑州安排了2000名工人三班倒,24小时昼夜赶工。如同深圳故事的翻版,富士康之于郑州又是一笔双赢的买卖,接下来的成绩广为人知。巅峰时刻,富士康可以向郑州30万员工提供直接工作岗位,郑州也随之成了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源源不断的苹果订单直接刺激了郑州的出口,自从富士康落户郑州后,郑州市进出口总额常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并且和模板深圳一样,借着富士康的势能,郑州后期逐步引来3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形成了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使洋里洋气的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郑州的主导产业。如果说,深圳是富士康中国大陆开疆拓土的起点,那么,郑州便是富士康作加冕“代工之王”的福地。随着我国大陆劳动力及土地成本的上涨,富士康在大陆的时代红利进入尾声,开始将产能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这对于河南的影响肉眼可见,今年一季度“中部外贸第一省”的名号已经旁落在隔壁安徽的头上。这种时候郑州该如何学会与产业转型的动荡相处?答案是继续摸着深圳过河。3变革当劳动力密集型电子代工企业增长乏力,深圳开始迅速布局先进制造业,其中一个典型就是新能源汽车。二十年前,全球汽车产业还是燃油车的天下,但正是在合资车的围追堵截中,深圳诞生出了新能源汽车的王者比亚迪。二十年后,深圳已经坐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宝座,去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8.6万辆,领先第二名上海足足50万辆。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弯道超车。深圳的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薄弱,从没出现过什么本地知名的汽车制造品牌,但硬是依托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了以比亚迪为链主的新能源产业链条。深圳新能源的成功,无疑给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赶了个晚集的郑州极大触动。2021年,接连对接造车新势力无果的郑州总算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来自深圳的比亚迪和河南省签署合作协议,正式联姻入郑。去年,比亚迪郑州基地正式投产,全年生产整车超20万辆,而这只是比亚迪规划产能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郑州新能源汽车的上升潜力。对于亟待追求转型的郑州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及时雨。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郑州有着和深圳类似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基本上新能源汽车需要的三电配套都可以在郑州找到合作伙伴。这就让没什么新能源汽车大厂加持的郑州,有了几分追求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底气。富士康和比亚迪的产业迁移路径只是郑州深圳化的皮毛,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产业变革。我们大可以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有经济奇迹的诞生归因于雁阵模式,但雁阵终有尽头。随着外部环境的动荡,中国最终还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头雁。这里就需要解决产业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先说技术创新,环顾国内所有城市,没有一个城市具备深圳这种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深圳的成功草率归结于政策优势,事实上所有的政策效应都有增长边际,深圳之所以能够澎湃不止的终极动力在于将创新从科研活动转变为经济活动。这就极大考验一个城市的创新资源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我们都知道深圳发家之时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长期处于高等教育的洼地,和一众科教中心城市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和郑州何其相似。我们看手中无牌的深圳是怎么绝地反击的。在深圳在蒙眼狂奔搞经济建设的年代,同时在建大学的路上狂飙猛进。

1984年,深圳第一所真正的大学深圳大学正式破土动工;2010年,南方科技大学创办……

甚至在过去的14年间,深圳依然还有7所大学创办,几乎保持平均每两年设立一所大学的速度。除了自己建大学,深圳更拿手的是懂得借势与名校搞合作办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重点名校纷纷被深圳拿下建立分校区。但这些并不是深圳创新的全部底牌。4激荡前些年,当国家关于异地办学的政策收紧之后,深圳这种高教盐碱地想到了另一种王牌模式,花大力气发展研究生院。于是,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先后在深圳设立。深圳疯狂建大学无疑给了同是高教洼地的郑州很大启发。但受限于自身财力,郑州没能赶上名校异地办学的最后窗口,这时候郑州开始借鉴深圳发展名校研究院的模式,甚至进一步发扬光大。最近这几年,哈工大、上海交大、北理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在中原科技城落。除此之外,郑州还先后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国内外一流高校传出合作绯闻。有了关于创新的最基础资源,剩下的则是成果转化。深圳科创模式的要义是利用名校院所和一流大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吸引高层次师资人才,孕育弥足珍贵的科研能力,然后搭配地方产业方向孵化科研成果。这些全都可以在郑州身上找到影子。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去年创办的交大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清一色全都是河南当下产业升级的对口方向。上文我们提到,解决产业发展有两个绕不过的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一是资金问题。搭建好科创资源只是解决了技术问题,关系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就成了悬在地方头上的头等大事。这就需要提到国内创投圈的一个神话级的存在,深圳国资委。深圳国资委的创投要义在于,国资在大型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时介入,实现产业项目精准导入,从而起到推动产业发展和助企纾困的双重效果。最典型的案例是,当年闹得满城风雨的“宝万之争”,最终深圳地铁拿出600多个小目标,直接从华润手中接下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类似的戏码还在荣耀、鲲鹏身上上演。除此之外,深圳国资还非常擅长利用政府基金培育极具创新动能的“独角兽”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深圳政府俨然成了披着政府外衣的天使投资人。在这些层面,郑州同样学到了深圳模式的精髓。如今,郑州市设立的各类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高达千亿,投资260余个项目,比如港区比亚迪项目的落地背后就有郑州政府基金的支持。这些提前布局为郑州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希望。从十几年前引入富士康再到引入比亚迪,从构建科创资源宇宙到构建政府产业扶持的能力,郑州这一路风尘仆仆的走来带有鲜明的深圳模式痕迹。而这些只是郑州深圳化的一些简单表象,诸如郑州的城市更新、人才政策、政务服务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几分来自深圳的色彩。天助自助者,这种关于榜样的学习也带来了难得的馈赠。就拿去年来说,郑州经济迎来强势复苏,无论是GDP增速还是第二产业增速,双双位居重点城市第一位。平心而论,郑州无论是过往成就、地理区位、政策优势都无法与深圳比拟,但两个基本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城市依然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理所当然的光芒万丈,有时候承认差距敢于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希望未来的郑州,依然能够沿着中国城市发展模范生的轨迹继续努力前行。

0 阅读:227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5:01

    郑州航空港区正在深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