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流行着一句话:
“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可也是实情。
马裕藻的女儿,名叫马珏,不仅身材高挑,而且容貌清秀、气质超群。
1903年,马珏的父亲马裕藻与母亲陈德馨双双考取了官费留学。七年后,他们在双双完成学业之时,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这对于马裕藻和陈德馨这对夫妇来说,犹如锦上添花,喜上加喜。
兴奋之余,夫妇俩给女儿取名叫马珏,寓意才学双璧,完美无瑕。
作为留学日本的高材生,她们学成归来三年后,双双被聘请到北大教学,马裕藻更是成为北大国文系主任。
马裕藻在北大的朋友圈里集结着章太炎、蔡元培、周作人、鲁迅等革新派名人。
马裕藻
在父母光环的影响下,马珏无论从长相和学业都受到周围人的关注。
马珏在高级知识分子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也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到了18岁的时候,继承了父母辈的优良基因的马珏一举考入了父亲所就职的北京大学预科,经过了两年的学习时间后转入政治系本科。
比起她的学业,她的相貌实在是过于出众,很快就被大家公认为校花。
当时的北京大学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把马珏送进北京大学,是马裕藻对北大最大的贡献。”
其实马珏不只是长相出众,文学上也很有天赋,因为父亲马裕藻和鲁迅从留学时建立的良好关系,鲁迅经常会到马裕藻的家中做客,因此也就自然会见到马珏。
这时候的马珏刚刚十五岁,可能是来自于对文人的崇拜,见到鲁迅先生后,马珏还写了一篇文章《初次见鲁迅先生》,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学校旬刊》上,鲁迅先生看到后,十分欣赏,从此和马珏成了忘年之交。此时的鲁迅还没有认识他后来的同居对象、学生许广平。
后来鲁迅到马珏学校做演讲,正好看到了这篇小作文十分高兴,当众夸马珏写得好,写出了实话。每次鲁迅到马裕藻家中,都会问起马珏是否在家,如果在家,还会叫出来聊聊几句,并且提点她在文章上的事情。每当鲁迅出了一本新书,必会给马珏留一本。马珏每当遇到问题都会写信给鲁迅,他每次也会耐心认真地回答。鲁迅对于马珏甚是疼爱,还给她起号为“仲服”。
鲁迅先生比马珏大29岁,按理说是有代沟的,可是鲁迅先生和马珏十分投缘,《鲁迅日记》中提起过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 ,马珏给鲁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鲁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书。
马珏和鲁迅先生通信自1926年元月3日至1932年12月15日,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直到马珏结婚才停止。
随着马珏的长大,她越来越漂亮,越来越优秀,他们之间应该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感情。在和许广平同居之后,鲁迅也依然保持着对马珏的关心。
1929年5月17日,鲁迅给在上海的许广平写信,信中说:
“今天下午我访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渔,他未回,马珏因病进了医院许多日子了。”
到了5月29日,
他给许广平的信又提到:“晚上是在幼渔家里吃饭,马珏还在生病,未见,病也不轻,但据说可以没有危险。”
1960年,鲁迅已去世24年了,许广平在编写鲁迅回忆录时,也用了大量篇幅讲述鲁迅与马珏的来往。
由此可见,鲁迅心里是时时记挂着马珏的。
1933年,马珏嫁给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结婚的消息,没有直接告知鲁迅,鲁迅还是通过马珏她爸知道的。当时鲁迅想送书给马珏,却听闻她结婚的消息,于是说:“…此刻才想起她已结婚,别人常去送书,似乎不太好。”
鲁迅说这句话,未免有点过于小心。这也是因为,当时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污蔑鲁迅,说他对自己无礼。羽太信子这一招,让鲁迅兄弟失和,鲁迅心里倍感伤痛,于是,他便格外小心。
关于马钰与鲁迅之间的真实关系,有很多的故事,有人证实,曾经鲁迅先生每写好一部作品时,都会寄书给她,后来马钰结婚后,他很多避嫌的行为被人推测是因为他心中喜欢她,但碍于年龄与身份,所以只能默默暗恋。许广平更是在作品中收录了二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很多人推测,这是一种间接证据证明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总结起来,就3点:
一,鲁迅在日记中提及马珏的次数有53次,而与此相对的是,鲁迅所有日记提及原配朱安的次数总计为两次。
二,鲁迅与马珏保持了长达六七年的通信,这种联系直到马珏结婚后才戛然而止。
三,鲁迅为马珏取了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懂的别号“仲服”。
马珏是幸运的,她拥有世人艳羡的容颜,有着书香清贵的家世,有一个视其如珍宝的男人鲁迅,还有伴其一生的丈夫杨观保。
马珏也是不幸的,她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却因自己而导致同学自杀;自己选择的夫婿,却被世人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作评价。
晚年的马珏,会不会因为当年的选择而遗憾,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皆知她的豁达,她的才情,她的高雅,她甘愿平凡,最终得偿所愿,我想,闭上眼的那一刻,马珏一定是幸福的。
然而鲁迅笔下的人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长妈妈
这货偷看弟媳冲凉,早应从课本清除了。
人家是大师兄
我丘处机才是全真脊梁!
鲁迅也是个老色鬼
气质美女[点赞]
我听过她唱的“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