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国拥抱自由外汇,我国外汇政策为何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桐桐看趣事 2025-01-14 00:59:13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外汇管制制度极为严格,这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追溯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彼时蒋介石政府将大量外汇带往台湾,让新生的中国一穷二白,极度缺乏国外硬通货。

紧接着,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携西方国家对我国展开制裁,使得我国获取外汇的外部渠道严重受阻。

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状况捉襟见肘,与一般放松外汇管制的发展中国家形成本质区别,绝不能简单套用常见理论去评判对错,更需深挖其演变历程。

早年间,即便是持有外汇,在国内使用也面临重重约束。不知大家是否听闻过外汇券?它虽非货币,却是国家印发的票证,注明可使用的美元、日元、英镑等外币数额,拿着它才能在专门的外汇商店购置进口商品。

外汇券

彼时,普通单位与民众无权留存、使用外汇,国家需集中外汇资源,用于关键设备、技术以及原材料进口。

这种严格管制,不仅体现在外汇使用上,国内经济管理也秉持去货币化思路。各类原材料、产品调拨依靠国家计划,货币更多充当计量单位,而非自由流通的媒介。像制作一件家具,从框架木材、三合板,到油漆等物料,均需审批计划。

那时地方计划部门与部队后勤供应部门在物资调配流程上紧密对接,审批环节环环相扣。

直到1979年,因外债过重致使财政赤字恶化,为激发出口创汇部门的积极性,政策才稍作松动,允许出口创汇单位有一定的外汇留存。

但整体而言,外汇管制依旧森严。

转机出现在 2001 年,美国爆发新经济危机,还遭遇宗教极端势力袭击金融中心与五角大楼的重创,政治、经济双重危机叠加,大量资本开始从美国流向中国。

2002 年外资蜂拥而入,到 2003 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外资多以外国直接投资(FDI)形式进入。

在这外资大量涌入阶段,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每收到一美元外汇,就得卖给国家银行,银行再按汇率给付人民币。

这一制度导致外汇流入时,大量人民币被增发对冲,2003 年前后,大概每流入 1 美元就要增发 7 元人民币,外汇对冲引发的货币增发量占到货币增发总量的 80%,国内通胀压力骤增。

鉴于当时国内货币总量因外汇对冲增发而迅速扩张,通胀压力与日俱增,2008 年,我国外汇政策迎来关键调整,正式放弃实行已久的强制结售汇制度。

自此,企业与单位被赋予了自主抉择的权利,在外汇处置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要是选择结汇,只需依照既定汇率,将手头的外汇售卖给银行,就能顺利换取等额的人民币,充实企业的国内资金流;而倘若不结汇,企业便能够拿着外汇,直接投身海外市场,不管是采购关键原材料,还是开展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都无需再受以往制度的掣肘。

回首过往,我国的外汇政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抵御金融危机的狂风骤雨中,凸显出独特优势。1997年那场来势汹汹的东亚金融危机,如一场金融界的超强台风,多数发展中国家毫无招架之力,被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深受其害。

然而,我国却凭借着严格的外汇管制体系,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金融防线。国外投机资本犹如汹涌潮水,四处寻找可乘之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在东南亚各国横冲直撞,屡屡得手,却在中国内地碰了一鼻子灰,怎么也撬不动我国稳固的金融市场,最后只能把目标转向香港。

即便如此,我国依靠强硬的外汇管制底气,全力驰援香港,成功稳住了香港的金融局势。

可命运总爱开玩笑,2008年我国放开外汇管制之时,恰逢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2007 年,我国股市刚经历一场动荡不安的股灾,还没缓过神来,美国那边又爆发了次贷危机,紧接着 2008 年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经济,美国出台量化宽松政策,海量增发近 4 万亿美元货币。这些新增货币超 60% 如脱缰野马般涌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物资价格一路飙升。

我国企业刚欣喜于获得外汇自主使用权,转瞬就陷入困境,手中的美元因美国大肆注水而急速贬值,进口成本如火箭般蹿升,毫无防备地遭遇输入型通货膨胀。

所以,外汇政策的评判绝非易事,不能简单粗暴地判定对错。深入梳理其内在演变脉络,才是洞察本质的明智之举。

唯有厘清这一过程,我们手中才拥有分析经济难题的得力工具,而非机械刻板地套用理论,盲目给出定性结论。

文本内容源自@温铁军的视频内容

0 阅读:45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