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兴学堂呼声成势,传统教育悄然发生着巨变。1902年起,清政府先后颁行《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就目标、性质、学制、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出台相关规定,力推新式学堂。其中九年“规划强迫教育阶段”,后演为现行“九年义务教育”。
1904年10月,河南府知府刘更寿奉清廷谕示,筹款就府治洛阳东关双龙巷治安书院旧址,创办河南府中学堂,府教授王治任总理。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府学堂一边尊孔读经,一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是洛阳第一所官办新学,标志着自汉以来儒学独尊局面不再。

双龙巷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哥儿俩的出生地,时因出了两个真龙天子,故名。解放后,双龙巷改称爽明街。目前,爽明街已完全并入夹马营路,原名不存。书院肇始自唐,古时多为私学。
开初,河南府中学堂有正式在编学生50名,旁听生10余名,规模偏小。不久,赵国显出任学堂监督,学额扩编,增加到130人。1907年,进步青年才俊杨勉斋出任副监督,又带入新气象,学堂成为辛亥豫西革命发源地。

杨勉斋,字源懋,偃师官庄人。书香门第出身,幼聪明异常,不满现状,心向革命。1904年甲辰恩科第三十七名贡士。次年科举制废除,因故未殿试中进士。任期内,与东关下园菜农南大定意趣相投,无话不谈。
南大定一介农夫,兼开染房,为人热心仗义尚武,麾下聚拢一帮子弟兄,号曰“在园”,向以“反清复汉”为志,与杨勉斋想法竟不谋而合。杨勉斋1908年加入同盟会,翌年任河南公学监督,和南大定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1909年春,同盟会员张钫、杨勉斋、刘纯仁、宫砥堂和阎郁文等在河南府中学堂密会,商讨如何依托学堂,传播“三民主义”思想,暗中联络地方上绿林好汉,积蓄力量,待机起事反清。
1911年武昌起义消息传来,已任中州公学监督的杨源懋从省城开封潜回学堂,与南大定及“中州大侠”王天纵约定11月15日晚造反响应。当时计划,南大定率“在园”徒众在城内举事,王天纵带义军下杨山,从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占领洛阳县城。
万事俱备,只待时间。节骨眼上,混入“在园”的七里河绅士韩庐云意外反水,提前告密。河南知府文悌闻讯大惊失色,遂飞报河南巡抚,迅速从开封增调来清军,一面封锁洛阳城门,严阵以待,一面按图索骥锁拿了南大定等人,严刑逼供,欲把革命党人一网打尽。
面对酷刑,南大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只承认起义是自己的主意,一副好汉做事好汉担,要杀要剐随便的态度,被文悌砍头,并悬竿示众。南大定被杀,“在园”群龙无首,做鸟兽散。带军行至关林的王天纵闻听清军已有防备,又孤掌难鸣,不得不回兵,转投张钫而去。
洛阳起义失败后,杨源懋也投奔张钫东征军,任秘书长。1912年2月12日,南北和议,清帝逊位,民国开元。当年,依教育部《中学校令》,河南府中学堂更名为河南省官立中学校,由省行政长官管辖;杨源懋复回开封,出任河南省议会议长,不久病逝,享年二十六岁。
1913年7月,又遵教育部令,学校改称河南省立洛阳中学校。1917年再改为河南省第八中学,由省教育厅专管,地址仍旧。时学校占地约五亩,其中运动场约三亩;房舍98间;图书1733册,杂志86册,物理仪器20件,化学药品30种;经费18480元;学制为四年,高初中不分。
1923年,教育部出台执行新学制,省立洛阳中学校改为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1927年秋,奉省令,省立八中和四师合并,定名河南省立洛阳中山学校,分中学、师范两部,中学部仍在八中原址,师范部由周公庙迁东关明福王建的迎恩寺内。

1928年8月,洛阳中山学校分立,复名四师、八中。省立八中迁吴家街寇宅,继迁西大街一家当铺内。这家当铺,解放后一度为老城法院。1935年秋,省立八中和省立第三女子中学合并为河南省洛阳初级中学,简称洛中。学校分男、女生二部,男生部6个班,约300人,校址在吴家街;女生部3个班,约150人,校址在西大街。
当时,一把手、女校长周筱沛思想进步开明,倡导尊师爱生、男女平等,严禁体罚打骂学生,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很受师生欢迎。周筱沛任职期间,聘请了许多共产党人任教。时任中共豫西工委主要负责人的吴芝圃、郭晓棠等,都在受聘之列。
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大规模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洛中进步学生也走上街头、积极响应。是月20日,洛中全体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声援各地学生,联名发出告全国同胞书。21日,洛中、洛师学生自发到洛阳火车站卧轨,要求到南京请愿抗日。驻洛警备司令祝绍周被迫同意,在全国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1936年10月,经中共豫西工委批准,创立中共洛中支部,吴芝圃任书记,王志杰任组织委员,学生党员傅希晨任宣传委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进入高潮,中共洛中支部在豫西工委领导下,以洛阳为中心,动员和领导洛阳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是年秋天,洛中支部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洛阳周边十几个县,宣传抗日主张。10月,吴芝圃倡议,周筱沛发起,以洛中女子部为中心,串联各学校、各阶层,成立“洛阳各界妇女救国会”,周筱沛兼任主席。

期间,中共洛阳县委在洛中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适时吸收、充实、壮大党的组织。洛中增设国防政治、抗战形势等课程,编印《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讲义,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骨干。
短短一年时间,党组织在洛中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洛中时有中共党员120人,设教师支部、男生支部、女生支部,党员数量占全校总人数的1/3左右。一时,洛中实际成为我党在国统区的干部学校,难怪人与陕北公学相提并论,谓曰“延安有个陕公,洛阳有个洛中”。
1938年,洛阳的反共活动猖獗,国民党洛阳专员刘锡五到处发表反共演说,派出特务到洛中强行没收马列、毛主席著作。是年夏天,洛中校长周筱沛被解职,由国民党CC派王果正接任。王上任伊始,辞退所有进步教师,开除许多进步学生。后常以留级、退学、开除等办法压制倾向进步的学生。
1938年11月,洛阳时常遭到日本飞机空袭,洛中迁往卢氏县城文庙,不久增设一高中班,更名为省立洛阳中学。1940年夏天,洛阳中学回迁西工博爱营、今六一三研究所,有学生10个班、432名。
1945年3月,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侵略洛阳的意图已昭然若揭。洛阳保卫战即将打响,洛阳中学被迫再迁陕西扶风县吴杭村。当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2月,洛阳中学又返回洛阳,初中部落脚西大街当铺,高中部在西北城角、后二十五中位置。
1947年春,高中部学区被国民党青年军206师师部征用,被迫迁迁吴家街寇宅。5月,省教育厅通知洛阳中学东迁开封禹王台。1948年秋,洛阳已彻底解放,开封即将二次解放,省教育厅长张傧生裹挟学校往南迁移。10月,洛阳中学迁至江苏吴江县盛泽镇。
1949年4月,吴江县解放,县教育局接收了洛阳中学,妥善安排了师生生活,并组织学习形势。由于水土不服,两个月后,吴江县人民政府发给路费,师生返回开封,学校停办。
经查,洛阳中学创立45年以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多数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人才。特别是1937年至1942年期间,有300多名青年学生被输送至延安和河南确山等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晋夫,原名吕守成,又名吕晋印,1933年就读洛阳八中,1937年加入抗日游击队,1948年11月太原解放前夕,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参谋处长的晋夫,受命替胡耀邦作我军代表,往前线联络国民党三十军军长黄樵松起义事宜时被捕就义。晋夫的牺牲,一直让胡耀邦耿耿于怀。

晋夫烈士
解放后,出任省部级、地厅级的洛阳中学知名校友有很多,比如核工业部部长张希骞、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主任毛鹏云、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福钧、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徐安石、煤炭部局长杨展、市委书记张重、傅大章等等。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热爱家乡,喜欢怀旧。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抄袭搬运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