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全称军事工业,包括军事装备及武器研发、生产、供应。军工产业反映现代武备水平,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的重要支撑。自古至今,洛阳军工薪火永继,生生不息。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史记•周本纪》称洛阳为“天下之中”。兵器制造也不遑多让。
青铜大抵是第一代金属兵器。考古发掘证明,洛阳偃师二里头、瀍河上窑等地,时有官办铸青铜作坊和大型铜器制造作坊,出土有青铜戈、铲等兵器。考古发掘表明,洛阳造青铜兵器品种多、质量好。

瀍河上窑西周铸铜作坊遗址
解放后,新安孤灯、北冶等古冶铁遗址的发现,说明春秋时洛阳已造有铁制兵器。汉代淬火技术的出现,铁兵器的硬度和韧性都有较大提高,得以迅速推广。
唐宋时期,洛阳还研发生产各种火器。后随着政治地位下降,洛阳兵器制造逐步衰落。清代后期,洛阳专业打造刀矛,制造土枪土炮的,多在民间。土枪土炮,洛阳民间俗称土装,1970年代喜欢打猎的人,还常自制此物。
民国初期,洛阳人有到外地兵工厂学艺回乡,开始仿制、修造手枪、步枪、轻机枪和各式弹药。当时,孟津老城范呼奕即开有枪械铺;栾川常乐英办有炮局,有员工30多人,两年造枪400余支。

1930年代,我党地方组织在洛阳创办了几家兵工厂,用铁锤、钳、锉等原始简易工具修造手枪、步枪、手榴弹和地雷等武器。抗战期间,洛阳不仅有三分区造枪厂,孟津的乔窑、油坊、上河图、梁凹等村还有小型秘密枪械厂,先后修理、仿造轻机枪八挺,手枪40多支,步枪300余支和各种弹药。
1948年4月5日,人民解放军再克洛阳后,在西工花园建立洛阳军分区修械所,专门负责修理枪支。同年5月,太岳军区修械所从济源迁洛,并入洛阳军分区修械所。
1950年1月,洛阳军分区修械所移交地方经营,先后更名公营洛阳农具铁工厂、机床厂。1950年代中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7项落户洛阳,其中河南柴油机厂代号“407”,即是军工企业。另外,一拖、矿山厂、轴承厂和铜加工厂也有一定军产能力。孙旗屯有大名鼎鼎坦克路,就因为拖厂704分厂所产坦克车性能测验而得名。
19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洛阳也是重点目标城市之一,九六四五厂、九六五四厂、七四四厂、六三二厂和九六八九厂等一批军工企业纷纷来此安营扎寨。彼时,根据国家国防工业布局调整,七二五研究所、〇一四中心、六一三研究所、五一一一厂、二〇二厂、一五八厂、五四〇八厂、五七一五厂等一批军工单位又先后迁建洛阳。
截止1990年代,洛阳有军工单位14家,以兵器、航空、舰船、电子等为主的国防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整体实力居全省之首。后来,洛阳军工深入贯彻国家“保军转民”方针,开发民品科研项目百余种,如汽车、摩托车、数控线切割机、光纤连接器、低压配电柜、钛合金铸造、IC卡、印刷设备等,既回报服务社会,又发展壮大自己。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热爱家乡,喜欢怀旧。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抄袭搬运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