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滩从以前就流行混格拉斯,不上班不读书,整天混社会的。有些人居然混的风生水起,辉煌时候锦衣玉食,还有温柔乡...
80年代枪毙句
上海滩早期的混格拉斯,不上班不读书,整天混在弄堂里向,都是一群小阿飞、小拉三。
当时流行穿喇叭裤、戴墨镜,只要这种打扮的,基本都是阿飞。
特别是男人,外头混伐混伐,小姑娘搓搓,钞票拗拗,非常的无所事事。
我有个老邻居,卖相蛮好的,白面小生。以前住在临平路那边,家里是私房,每天带着不同女人回来困觉。
可能现在人觉得,这种事情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耍流氓。
有一趟,困了一个女人,家里有点花头的,就把他搭进去了。
邻居隔壁都在说:要死了,要变成枪毙句了!
当然,没有被枪毙,但是吃官司逃不掉的。
几场官司一吃,加上岁月的痕迹,白面小生变成老甲鱼了。

90年代混混
进入90年代,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混格拉斯们也开始新的征程。
戴副太阳眼镜,再夹住一只公文包,在外面混伐混伐,这是标准的混格拉斯。
黄牛、中介、掮客、打桩模子,这类人极大丰富了中介市场、信息市场,为那些有需要的客户服务。
电影《股疯》里,王汝刚扮演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打桩模子。

当然,这种混混都是没大钱的,真的有钞票的,是买大哥大的。
我有个亲戚,在卢工开店的,那时候资产就不得了。他们那边有个规矩,凡是大户,都买了大哥大,组成了一个小圈子。
当时大哥大,大约是1万块,这对于90年代来说显然是巨款了。
除非真的大户,不然没人买得起。

吃低保的大户
90年代-21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都流行一句话:吃低保的大户。
为什么叫大户?因为日子真的很潇洒。
家里不开伙仓,都是上饭店,吃好东西。
我表弟住的舟山路,经常看到有一批人,过着这样纸醉金迷生活。
哪怕是学校,也是这样的,一到低保领取的日子,一大半同学都不来了,都跟着父母去潇洒了。
27天瘪三,3天大老板,反差极大的生活。
一家人先吃一顿大餐,比如到旺旺,或者南华火锅。
吃好饭,分了钞票,各自回家。
妈妈带小孩回去,妈妈打麻将,小孩白相游戏机。
爸爸继续出去潇洒,去浴室,去舞厅,去寻花头精...

新时代混混
21世纪后,也产生了一批混格拉斯,但和之前的相比,有很大不同。
小舟有个朋友叫常君,以前也住在唐山路附近的,还是五中心的同学。
后来小舟去大专“深造”,常君就不读书了,就一直在家,游手好闲的。
前些年,唐山路动迁,小舟和常君都搬入了彩虹湾。
现在常君依然混格拉斯,一直不上班的,在家打游戏。
偶尔出门,和我们几个聚聚。
就算和我们聚会了,也只是吃一顿饭,然后到网吧,和小舟一起打游戏。

我问常君,这样生活有意思伐。
常君说:我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也没什么技术,更没什么本事,居委会介绍的工作,都嫌弃我,让我回家等消息。我也不想找了,就这样在家待着吧。
我询问常君的经济来源,他说:都是父母给的生活费,有时候给的很多,我就潇洒一下,出去旅游,去苏州玩玩呀。有时候给的少一些,我就在家吃泡面,玩玩电脑游戏。
我说:现在还有父母,以后怎么办?
常君摸着脑袋,说:要么卖了彩虹湾,去外地生活?剩下的钱存银行,吃利息吧。我也没什么要求,生活费不高的,天天吃泡面也可以,偶尔吃一次饭店,或者和你们聚会,你们请我吃吧。
我问:你去苏州,是去舞厅吗?
常君摸着脑袋说:你怎么知道的?是不是小舟告诉你的?他去苏州玩了,觉得很不错,就带我一起去。我一开始有些拘谨,但当小姑娘牵着我的手的时候,我心跳的厉害,觉得这辈子真是值了...
聊了一会,常君埋头苦干,继续和小舟打游戏。
两人说说笑笑的,相约5.1期间再次前往苏州,造访上次光临那家舞厅,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