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1日,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仅两个月,其引以为傲的“百日访华计划”宣告落空,而此前两轮对华关税战也未掀起预期波澜。

从特朗普上台初期的“高调示好”到中方的“冷处理”,从美方挥舞关税大棒到中方精准反制,两国博弈的节奏与走向愈发引人深思。
为何特朗普的关税攻势未能撼动中方立场?为何访华计划屡屡受挫?中方的外交表态又为何从“客气”转向“沉默”?
2025年1月22日,特朗普在就职次日宣布对华加征关税,计划自2月1日起将中国输美商品税率从10%提升至20%。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天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方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美方数据显示,若关税落地,美国普通家庭年开支将增加2000美元,占家庭收入的3%,而中国则瞄准美国农业州发起反制,对小麦、高粱等农产品加征10%-15%关税。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并未如预期般奏效,美国农业州首当其冲,大豆收购价较关税战前下跌18%,密歇根州汽车工人与堪萨斯州农机经销商因供应链成本激增陷入焦虑。
更讽刺的是,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90%的关税成本由美企和消费者承担。对此,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直言:“将关税武器化如同回旋镖,最终伤及自身。”
特朗普上台初期,曾高调宣称“珍视中美关系”,并于1月与中方通话,释放访华意愿。

2月初,美国参议员戴安斯(特朗普密友)率美企代表团访华,试图缓和紧张。
中方在会谈中既抛出“甜枣”——强调合作空间,也亮明底线:“反对经济问题政治化”。然而,美方后续行动与表态背道而驰。
3月初,特朗普在国会演讲中宣称“对华关税只是小试牛刀”,并暗示将扩大“无差别关税”,却未提及任何实质性谈判进展。
中方态度随之转变,3月中旬,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被问及“4月会晤计划”时,仅回应“无可发布信息”,与1月的积极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更直言:“美方若继续挥舞关税大棒,中方将奉陪到底。”
特朗普原计划在执政百日内访华,借此巩固“对华强硬但务实”的形象。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搁浅。
3月下旬,美方透露特朗普首访目的地定为沙特,而非中国或俄罗斯。
笔者认为,访华计划流产的根源在于美方缺乏诚意:一方面,特朗普连续发动两轮关税战,甚至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威胁”;另一方面,其团队多次炒作台湾问题,触碰中方红线。

中方态度转变亦体现在细节中,1月外交部回应访华提议时,强调“推动中美关系进步”,而3月的回应仅剩一句“无可奉告”。这种“从客套到沉默”的转变,被外界解读为对美方单边政策的无声抗议。
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针对中国,还波及加拿大、墨西哥及欧盟。
2月,美国对加墨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加拿大随即对1550亿加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征税;欧盟则宣布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全球供应链已因关税战陷入“飓风式震荡”。

面对围堵,中方选择“精准反制”与“多元突围”。
除了关税回应,中国加速与吉尔吉斯斯坦、印尼等国深化合作,中吉乌铁路、印尼新首都建设项目相继落地,削弱了美方“孤立中国”的企图。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中国不买美国牛肉,还可转向阿根廷或巴西;但美国若失去‘中国制造’,本土产业却难补缺口。”
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消费者为关税多付570亿美元,贸易逆差反增12%10。如今相似剧情重演,但中方应对更为从容。

特朗普的“关税迷信”暴露其策略短视——既低估了中方反制能力,也忽视了全球化时代“产业链共生”的现实。
中方的冷静与克制,实则基于长远布局。
从推动RCEP构建亚太自贸区,到强化“一带一路”合作,中国正以多边主义对冲单边霸权。而美方若继续固守“20世纪手段”,恐将加速自身国际信誉流失。

两轮关税战未能动摇中方立场,特朗普的“百日访华”沦为泡影,中美关系步入微妙节点。
无论是关税战的“双输”结局,还是外交博弈的“冷热交替”,均印证了周文重的判断:“对抗的尽头是双输,合作的终点是共赢。”
当“美国优先”遭遇“众行致远”,未来的答案或许早已写在中美建交45年来的合作历程中——唯有平等尊重,方能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