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3月28日,香港——距离长和集团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港口交易协议签署仅剩5天,这场涉及全球43个港口的商业交易,正演变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
中方密集发声、港府介入审查、美方加速推进,而处于漩涡中心的李嘉诚家族,最终能否逆转交易方向?

3月4日,长和集团公布与贝莱德达成“原则性协议”,计划以228亿美元出售旗下巴拿马、欧洲、中东等地的43个港口资产。
消息一出,香港特区政府迅速约谈长和集团,要求解释交易细节。
随后,《大公报》连续5日发文质疑交易“损害国家利益”,港澳办、外交部、商务部接连表态。
3月23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低调现身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外界猜测,此行或是为缓解家族面临的舆论压力。同日,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在公开场合强硬回应:“任何商业行为都要考虑国家利益。”
3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凌手段损害他国正当权益”。
同日,彭博社披露,中方已要求国有企业暂停与李嘉诚家族的新合作项目,这一信号被解读为对长和的“经济断流”警告。
此次交易的核心资产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6%,中国商船通行量占比高达21%。

若港口落入美方手中,不仅可能抬高中国船只的过路费,甚至存在被美方截取航运数据的风险,直接影响“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
贝莱德集团与美国政府关系紧密,其CEO拉里·芬克被曝在交易谈判期间多次出入白宫。
特朗普更将此视为“重夺巴拿马运河”的政治筹码,公开宣称要借此“遏制中国扩张”。
美媒披露,贝莱德计划利用港口智能系统监控中国船只的货物信息,甚至可能配合未来对华制裁。

尽管长和集团注册于开曼群岛,中方仍可通过多种途径施压:
援引香港国安法域外条款,调查交易是否威胁国家安全;暂停国企与长和的合作,切断其中国市场资源。
3月28日,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与中国高层会谈,或为绕过李嘉诚直接与美资谈判。
长和集团强调交易是“纯商业决策”,但历史数据暴露矛盾,2015年,四家中国国企曾以1500亿港元求购港口40%股权遭拒,而此次贝莱德以1771亿港元购得80%股权,被指“贱卖战略资产”。

李嘉诚近年频繁抛售内地及香港资产,转向英国、东南亚投资,已引发“商业利己主义”争议。此次交易若成行,其家族在华商业信誉或将彻底崩塌。
3月28日晚,彭博社称交易“仍在推进”,但香港《南华早报》披露,长和集团已暂缓签约,并将4月2日定为“最早可能日期”。
与此同时,中远海运港口董事会主席朱涛表态:“公司对符合战略需要的海外码头资源感兴趣。”
中远海运若介入,可抵消贝莱德的优势;若港府认定交易违法,可援引《反垄断法》叫停。

无论交易是否在4月2日签署,其影响已远超商业范畴。
对中方而言,这是一场维护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硬仗;对李嘉诚家族,则是商业信誉与国家忠诚的终极考验。
“商人或许无国界,但商业必须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