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颖超病逝,整理仪容的工作人员怒斥:为何穿破衣服当寿衣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2025-02-15 09:30:0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林画

1992年7月11日,88岁的邓颖超同志与世长辞,生前秘书赵炜拿出了打满补丁的华达呢黑色西装为其穿上。

整理遗容的西花厅工作人员十分生气,对赵炜大吼道:为什么要给邓大姐穿这样一件破衣服?

其实,不光是寿衣朴素简陋,就连骨灰盒都用16年前周总理用过的。

很多人不解,一件好寿衣、一个新骨灰盒值不了几个钱,为什么赵炜要这般做呢?

赵炜

1992年邓颖超逝世

1976年12月,邓颖超被增补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就此开始了老当益壮的工作生涯。

其实,在周总理逝世前,一直不准许邓大姐在政府部门担任职务。

如今,她被中央委以重任,抱着极大地热情投入工作中来。因考虑邓大姐在统战工作中的声望,组织上不久后任命其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然而,因邓大姐拼命工作生了病,1980年6月她右膀摔断、左膝髌骨骨裂,一年后又摔伤了腰,不久后又被查出胆囊炎急症发作。

可每当身体恢复之时,她总会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来。据统计,1977年至1981年,邓大姐出国访问、参加会议、接待外宾等活动多达上千次,每天都在紧张忙碌的奔波着。

直到1988年4月,邓颖超为响应中央干部年轻化,主动从政协主席一职上退下。

邓颖超

此时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从五官到四肢大大小小的病多达17种,严重影响到吃饭,吃上一餐至少1个多小时,可邓大姐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多次和别人提到希望能够安乐死,在其生命走到尽头时,不要为其治疗,不要为其抢救,不然只能白白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

可尽管饱受疾病折磨,但邓颖超退休后仍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每次出席公开场合,都以饱满的精神面向世人。

1991年7月,邓大姐因肺炎复发再次住进医院,但经过治疗后仍高烧不退,进食困难,就连服药都那么艰难。

邓大姐知道自己生命垂危,强调不要为其抢救,可医疗组同志们不同意,经过紧张讨论后,决定为其做“胃漏”手术,可延长一两年的寿命。

这次手术很是成功,邓大姐身体慢慢康复过来,可这之后她的身体时好时坏,时刻摧残着她,可邓大姐仍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她还接待了西哈努克亲王,原本医生只允许会谈15分钟,可最后足足谈了半小时,秘书赵炜多次前来提醒,她这才结束了会见。

邓大姐也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多次接见海内外同胞,并指示将经济搞上去,增加两岸交流往来。每次接见台湾同胞,她都会苦口婆心的劝导、宣传。

1992年春,邓大姐病情恶化,时常陷入昏迷之中,但她一醒来,就要听“邓公南巡讲话”的事,也多次提到别为自己抢救。

直到她去世前一个月,还对秘书赵炜说,将自己“安乐死”的态度向中央汇报,没必要浪费人力、财力,减轻人民负担。

生命最后时刻,邓大姐虽然饱受病痛折磨,持续高烧,可她仍积极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见医护人员一天24小时守在她身边,十分过意不去。

1992年7月9日中午,邓大姐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将秘书赵炜叫了过来,她说:“赵炜,我同你见最后一面!”

赵炜听了后心疼不已,她忍着悲痛,平缓地说道:“大姐,你养养神吧,该睡午觉了!”就这样,邓大姐又昏睡过去。

果不其然,这之后邓大姐再也没和赵炜清醒的交谈。

10日早上,邓大姐呼吸缓慢,经治疗后仍无法改变,每个人内心都十分沉重,大家都做好了最坏的心理打算。

11日凌晨5时,赵炜发现邓大姐脸色苍白、嘴唇发白,血压、脉搏都掉了下来,连忙让专家组抢救。

然而,抢救已于事无补,6时55分,邓颖超停止了呼吸,永远安眠,享年88岁。

邓颖超躺在病床上

工作人员怒斥:为何穿破衣服?

邓大姐逝世后,中央领导们陆续来到医院中,向革命一生、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革命家做遗体告别。

早在1982年时,邓颖超就为自己写下了遗嘱,主要包括七点:

一是遗体解剖火化;二是不留骨灰;三是不开追悼会;四是不搞遗体告别;五是不搞纪念馆;六是不对亲属特殊照顾;七是公布以上要求。

根据邓大姐要求,7月15日时这封信刊登在各大报刊上。

然而,因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第三、四、五项要求被否决,至于怎么搞追悼会,中央领导人征求了赵炜的想法。

赵炜提议,可在西花厅设置灵堂,接待群众吊唁;工作人员和周总理亲属应轮流守灵;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

不过,赵炜又提了个要求,不主动通知或邀请同志前来吊唁,全凭大家个人意愿。

事实上,得知邓颖超逝世消息后,香港、日本的友人纷纷自发前来西花厅,而远在美国的张学良得知邓大姐逝世后,彻夜难眠,让侄女为其献上一只花篮,以表达对周总理、邓大姐的敬仰和缅怀。

同年7月17日是邓颖超遗体火化的日子,一大早,长安街到北京医院18公里的大街两旁,早已围满了首都和各地群众,他们无一不神情凝重、眼含泪水,等待着灵车的到来。

时任政协副主席的马文瑞,尽管已八十高龄,可他仍顶着酷暑,不听工作人员劝阻,坚持在路边等待。

上午8时20分,江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来到北京医院,送别邓大姐,为其遗体三鞠躬。

随后,八名礼兵抬着邓大姐灵柩走上灵车,李鹏、洪学智等领导同志纷纷护送其遗体前往八宝山公墓。

看着灵车缓慢驶来,群众们纷纷大喊道:“邓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午9时许,邓大姐的灵柩被抬下八宝山告别室,只见老人家安卧在鲜花拥簇的水晶棺内,遗体上覆盖着党旗。

数十万人纷纷涌入告别是,大家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一站就是数小时,滴水不进,就是为了能见邓大姐一面。

因告别室人满为患,还有无数哀悼群众赶来,如果让所有群众都进来,那遗体火化时间就要推迟。

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挨个劝说,群众们这才含着泪三鞠躬离开。

不过事后,参观邓大姐灵柩的群众们有个疑问,为什么邓颖超遗体所穿的寿衣全是补丁,如此破旧?

其实,不光是群众们不理解,就连西花厅仪容组的工作人员也十分不解。

就在当天凌晨4时30分,西花厅全体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医院,为邓大姐整理仪容,为她穿上最后一次衣服。

就在仪容组按照程序依次为邓大姐穿衣时,赵炜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件打满补丁的西服。

这件西服是邓颖超60年代用黑色华达呢做的,因非常合身,她很是喜欢,每次出席活动都会穿这件衣服。

可因时间久远,这件西装已破损严重,衣袖破烂不堪,西服里子打了三块补丁,纽扣眼脱了线,裤子的补丁更多,就连裤腰也已散了。

工作人员十分不满,一位同志哭着怒斥:“赵秘书,你为什么非要给邓大姐穿这身破衣服?难道我们还买不起一件西服吗?再不然,也可以换上别的旧衣服呀?”

赵炜听了后很是委屈,她已陪在邓大姐身边27年,周总理逝世前亲自嘱咐她照顾好大姐,她早已将邓大姐当做母亲看待,何尝不想让她穿着鲜艳的衣服离开?

可她只能流泪道:“我也不想,可这是大姐交代的呀!”

那么,邓大姐到底是如何交代的?这一切还要从周总理逝世时说起!

邓颖超:“我走时你给我穿它”

1976年1月,一代伟人周总理逝世,全国上下悲痛万分。在整理其仪容时,邓大姐从丈夫旧衣服中找出一件破旧的衣裳为其穿上。

时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韩宗琦十分生气,他责怪警卫员不会办事,总理一心为民,其寿衣应该体面些,怎么能穿满是补丁的衣服?

警卫员只好无奈表示,这是邓大姐安排的,总理生前遗愿也表示不能浪费。

周总理遗体火化后,邓大姐穿着那件她平生最爱的黑色华达呢西装。事后,她将这件西服脱下来,递给赵炜,让其将衣服收好,等到她去世时也要穿这套衣服。

赵炜听了后十分不解,这套衣服满是补丁,比周总理所穿的寿衣还要破,为何还要穿?她连忙摆摆手,说:“人家会说我的,我给你选一件你喜欢的衣服。”

可邓大姐坚决不同意,表示这件衣服她就十分喜欢,一定要将她把这件事办好了。

诚然中国人死后爱穿新衣服,可这是一种浪费,一种旧俗,死后不管穿什么衣服,都会一把火烧掉,至于纠结吗?

赵炜见邓大姐执意要穿,只好点点头,答应了下来。之后,赵炜就将这套黑西装放橱柜内一直保存着。

1978年时,邓颖超就执笔写下了第一份遗嘱,希望自己身后事能够从简安排。

赵炜看了后心酸不已,哭着鼻子说:“大姐,你身体健康的很,为何写这个呀?”

邓大姐摇摇头,表示人总有一死,倒不如趁着自己思维清晰、手脚灵活,为自己身后事准备,到时候走了不用中央为自己操心。

4年后,邓大姐又在遗嘱上添了一些内容,交给中央,并让杨德中、赵炜、李琦、张佐良、高振普、周秉德六人负责身后事。

除了第一份遗嘱外,她又当着几个人的面,交代了第二个遗嘱,包括病重时不抢救、不搞故居、积蓄上交党费等。

一次,邓大姐又叫来了赵炜、高振普,让他们在自己百年后将骨灰撒到天津海河。

赵、高两人点点头,表示一定不负嘱托,定会完成此事。邓大姐很是欣慰,又交代:“我走后,一定要穿那件华达呢西装,一定别忘了。”

1992年6月,邓大姐病重之时,交代赵炜一定要为她办妥身后事,并替她穿上那套西装。

正是邓颖超生前多次叮嘱,整理其仪容时,赵炜才找出了那件破旧西装。

尽管其他工作人员反对,可为了让邓大姐在九泉之下安息,她还是顶住骂声,含着泪一阵一阵将衣服缝好,让邓大姐穿上。

和周总理共用骨灰盒

同年7月17日下午4时30分,邓大姐遗体被送去火化,赵炜、高振普谨遵遗嘱,亲自为大姐收骨灰。

然而,当赵炜拿出陈旧的骨灰盒时,又引来了西花厅工作人员不满。

赵炜只好无奈说道:“这也是邓大姐生前交代的,高振普也在身边。”

其实,这件骨灰盒来历非凡,这是16年前周总理用过的。

1976年1月8日下午,周恩来卫士前往八宝山为总理购买骨灰盒,因邓大姐嘱咐不能买贵的,不能超过其他领导标准。

工作人员拿出了两件残次品,一件骨灰盒掉了漆,另一件盒盖很难开合,大家商议后决定选择第二件骨灰盒。

买回去后,邓颖超很是满意,她说:“恩来用完后,记得把盒子拿回家,等我死了,也用这个。”

周总理骨灰撒向了祖国大地,其骨灰盒被革命博物馆收藏。邓大姐得知后,连忙让人追回,表示自己死后也要共用这一骨灰盒。

这之后,邓大姐一直精心保管这个骨灰盒,每年清明节时都会拿出来擦拭,以表达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她还多次对赵炜说,死后一定要将自己骨灰放在里面。等自己用了后,再让其他工作人员继续用。

赵炜听了后吓了一跳,她连忙摆手说:“你们用过的骨灰盒,谁也没资格使用。”

邓大姐知道这件骨灰盒要被当做文物保存,可她不以为意,认为应该发挥骨灰盒的最大价值,物尽其用,而不是搞什么名头。

一个多小时候,火化结束,赵炜连忙将大姐骨灰装入周总理用过的骨灰盒中。下午七时,骨灰盒被放入西花厅,赵炜放声哭道:“大姐,您回家了!”

次日一早,赵炜、高振普就抱着骨灰盒离开了西花厅,离开邓颖超生活43年的地方,坐着专车前往天津海河。

邓颖超之所以将骨灰撒在天津,还因这里是她事业的开始,也是她和周恩来相遇的地方。

16年前,周总理的部分骨灰撒入海河,16年后,她以同样的方式和恩来重逢,为这段携手51年的婚姻画上圆满句号。

周恩来和邓颖超矢志不渝的爱情

周恩来和邓颖超自1919年相识,尽管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孩子,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恋。

1919年夏,周恩来回到母校南开学校,参加礼堂讲座。只见讲台上,一位15岁的女生正陈词激昂的要求“拒签合约”……

周恩来被她的话语所动容,他小声问旁边的学生,台上的女孩是谁?对方称此人名为邓颖超,第一女子师范学生。

集会结束后,周恩来快步走向前,对邓颖超说:“你讲得真动人啊!”

就这样,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双方都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一年后,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一直和邓颖超等觉悟社社员书信联系。时间久了,他们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理想、信仰、价值观,两颗炽热的心开始贴近。

1923年春,周恩来思来想去,决定向邓表白,他写了一封信寄到天津。邓颖超收到后,立即给出了肯定回答,两人就此以书信定情。

次年秋,周恩来回国工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因工作繁忙,始终没机会和邓颖超相见。但百忙之中,他让南下开会的北京代表高君宇为他带去“情书”,邓得知后十分感动。

1925年8月,因天津反动当局的抓捕,邓颖超在党组织要求下南下广州。一想到很快就能见到爱人恩来,她很是激动,提前给周恩来发了个电报。

这次南下广州,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和恩来举办婚礼。她认为,恩来一定会来到码头接自己。可等来等去,也没在码头等到人,只好独自前往周恩来寓所。

原来,周恩来因公务繁忙,只好委托副官陈赓前去迎接,可陈赓找遍码头,也没看到人,只能沮丧回来,这才发现邓颖超已在寓所里多时。

之后,陈赓带着她来到周恩来工作的地方,本以为5年不见,周恩来定会主动过来说说话。可周恩来只是笑了笑,不打招呼就离开。

邓颖超虽然很是委屈,但她理解周恩来以国家事业为重,并没有往心里去。

直到第二天傍晚,周恩来才忙好工作赶回寓所,两人5年未见,在一起诉说衷肠,很快寓所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同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举行简单的婚礼,没有婚礼仪式,没有宴席。可黄埔军校的同事听闻后,非要让他请客,见见新娘子。

周恩来推辞不掉,只好摆上两桌子酒菜,请了陈赓、李富春、蔡畅、何应钦、张治中等人。

席间,邓颖超站在讲桌上,大大方方讲述了同恩来的恋爱经历,她又说:“请你们别叫我周夫人,我有名字,我是邓颖超!”

话音刚落,大家纷纷鼓掌,对这个革命意志坚定的女同志更是高看。

婚后不久,邓颖超怀孕,可她认为有了孩子会影响工作,偷偷买了打胎药流产。周恩来得知后大怒,认为她这是形而上学,孩子和革命从来不是对立的。

邓颖超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可这次经历给他们一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过失。

不过,尽管两人没有孩子,可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影响,在此后半个世纪里,不管发生什么,不管身处怎样的斗争环境中,他们始终恩爱如初。

长征之时,周恩来长期劳累,再加上缺衣少粮,很快病倒,高烧不退,几天无法进食。邓大姐得知后,连忙守在身边照顾,在她的精心料理下,周恩来这才缓缓苏醒过来。

1942年7月,周恩来在重庆病倒,住进医院,邓大姐每天都会去医院看望。如果工作繁忙,抽不开身,她就鸿雁传书,给丈夫热烈的问候和关怀。

新中国后,周恩来一家住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因公务繁忙,经常出国访问,期间他们仍会用书信、海棠花慰藉对方。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可周总理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80多天未归。

邓颖超睹花思人,剪下硕大的花朵放书本里压实,再连同香山采的红叶,一同放在信封中,并写了“红叶一片,寄上思念”八个字。

周恩来工作繁忙,可收到花瓣仍十分感动,连忙回了一封信,并寄上芍药花抚慰妻子心灵。

1970年3月底,因周总理没日没夜工作,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休息,邓大姐很是心疼,几次劝告无果,写了一封书信苦口婆心劝告。

周总理看了后十分感动,连忙回复:“同意你的好建议,我当照办!”

周总理一生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来勤俭,廉洁奉公,从不搞特殊对待。而身为总理夫人的邓颖超,也像总理一样清廉奉公、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邓颖超1925年入党,出席过中共六大,领导过白区斗争,参加长征,还是蒋介石遴选的中共7位国民参政议员之一。

可以说,不管是能力还是资历、声望,邓颖超在新中国后都可当个部长,但周恩来始终不许妻子到政府里任职。

后来,毛主席亲自批准给邓大姐安排工作,仍被周总理压了下来,但邓颖超没有任何不满。

1970年1月,邓颖超前往延安参观,百姓们得知后,非要送上2斤小米给周总理吃。邓大姐拿到手上后,非得要给钱,不然就不拿了。

百姓们听了后十分感动,他们没想总理夫人也是这么清正廉明,不由得伸出大拇指。

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仍秉着总理遗志,要求同志们不要搞纪念馆、故居,总理知道会不开心的。

1988年4月,西花厅海棠花又开,触景生情的邓颖超写下了深情款款地《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其文章回忆了她和恩来相知、相识、相爱、相伴数十年的灿烂岁月,字字句句尽显无限爱恋,让人看了潸然泪下。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