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这个地主压根儿没想过,当年在他手下放牛的那个穷小子朱元璋,有一天能当上皇帝。他做梦都想不到,朱元璋不仅没来找他秋后算账,反而大方地赏了他上千亩的好田地,还直接免了他十年的税。
明太祖朱元璋,大概是历史上几百个皇帝里头,出身最差的那一个。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过得那叫一个苦。爸妈早早没了,亲戚也都散了,基本上,人一辈子能碰到的倒霉事儿,朱元璋都差不多尝了个遍。
可就这么个曾出家为僧,又落魄行乞的穷光蛋,从“一碗起家”的困顿局面开始,历经多年打拼,竟一手创立了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明帝国。他白手起家,最终掌控了整个天下,变成了让后人钦佩的开国之君。
朱元璋在当皇帝前,生活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他加入红巾军后的军旅日子,另一块就是他小时候那些受苦受难的日子。特别是他小时候,那绝对是朱元璋这辈子过得最苦、最没人帮的时候。
他没了爸妈,亲人也都走散了,为了活下去,只能先去当和尚,后来又去做乞丐。那段时间,确实有些人对他挺好的,帮了他不少,但也有一些坏人欺负他。就像那个以前让朱元璋给他放牛的地主刘德,就是欺负他的那些人里的一个典型。
都说“别小看年轻人”,但地主刘德显然没把这话放心上。他以前老欺负年轻的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爹娘去世后,连块地都不肯借给他安葬爹娘。估摸着他做梦也没想到,那个曾给他放牛的穷小子,日后竟然能当上皇帝。
朱元璋的老家在安徽濠州的一个名叫孤庄村的小角落,那地方北边紧挨着淮河,南边靠着长江,算是淮河流域的地盘。那儿的河流挺多,不过水灾也是常有的事,就跟吃饭一样频繁。
所以,这片地老是因为水灾闹饥荒,朱元璋的老家那地方,更是遭殃得不行。
小时候的朱元璋,过的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他爸朱五四是个租地种田的,整天在地里忙活,也就勉强能让家里人饿不死。收的粮食,大半都得交给地主。
要不是有啥突发情况,朱元璋一家子估计就得这么平平淡淡、穷困潦倒地过下去了。等朱元璋长大了,说不定就找个媳妇儿,接着当佃农,日子就这么一天天重复着。
到了1343年,也就是至正三年那会儿,一场说来就来的大旱灾,把这儿原本平静的日子给搅乱了。
干旱其实没那么吓人,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无非就是那一年吃得少了点。对那时候还是半大小子的朱元璋而言,这根本不算啥。山上的野果子,林子里的小动物,都是他和小伙伴们填饱肚子的宝贝。
可是到了第二年,蝗灾紧接着就来了,把大伙儿的心都凉透了。那些蝗虫跟扫荡似的,把地里、山上的东西吃得干干净净,就连原本就不太多的庄稼,也被它们整得一根不剩了。
人们还没从惊讶中缓过神,瘟疫就再次袭来。得了这病的人,一开始吃不下东西,接着身体就开始腐烂,最后只能在痛苦的呻吟声中离世。
短短不到一个月,孤庄村就从往日的热闹变得冷清至极。那些有点办法的人,都想办法跑到外地去了,而那些没办法的,只能无奈留在家里,等着命运的安排。
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瘟疫刚闹起来没多久,就在家里没了。家里头人还没从失去老爹的难过中走出来呢,他娘陈氏也跟着走了。再说他大哥朱重五,早在好几个月前就因为饿给死了。这么一来,原本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眨眼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两个人了。
兄弟俩在家里哭得撕心裂肺,伤心透了,可伤心又能解决啥问题呢?人都已经没了,再也回不来,现在最关键的,是得赶紧把亲人安葬了,让他入土好好安息。
可朱家兄弟却被下葬这事儿给难住了,为啥呢?因为没有坟地啊。
朱元璋的老爸叫朱五四,他们家原本不住在孤庄村,而是在沛地。到了朱元璋爷爷那会儿,全家搬到了江苏的盱眙。后来,朱五四年轻时,又一鼓作气搬到了现在的安徽濠州,最后在孤庄村安了家。
所以嘛,作为一个外来户,在这儿是没有自个儿的田地的。朱五四他种的地,都是从当地的大地主刘德那儿租来的。现在他人已经没了,那地肯定得被收回去啊。
说到挖坟下葬这事儿,压根儿就别指望了。
琢磨半天,这俩小伙子也没辙了,决定去找刘德,求他能不能给块地,好把家里人给安葬了。
刘德回答得十分干脆,就俩字:不给。
地主老爷不理我,大声呵斥态度傲,田地就是不给咱,邻里看了都心焦。---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刘德的表现挺合乎情理的,他就是个乡下的地主,眼里也就只能瞅见那点子眼前的便宜。说到长远打算啊,或者干点积德行善的事儿,这些在他的脑袋里,压根儿就没影儿。
他觉得,这俩小子穷得叮当响,说不定哪天就饿趴下了,就算把地借给他们,他们能拿什么来报答呢?这种稳赔不赚的买卖,他肯定是不干的。
朱元璋小时候给刘德家当过放牛娃,这在当时挺常见的,穷人家的娃娃大多都得这么干。大人们忙着给地主耕田种地,小孩呢,就给地主放牛,以此来混口饭吃。
另外,朱元璋他老爹以前还给刘德打理过田地呢,朱元璋心想,刘德念在往日的交情上,怎么着也得发发慈悲。给他们划拉块地吧,可没想到,事实竟是那般无情。
就算朱元璋跑到刘德跟前,跪着求他,刘德还是铁了心不搭理。借地?门儿都没有,更别说朱元璋小时候放牛时还偷吃过牛肉,那账还没算呢。反正,刘德是绝不会伸手帮朱元璋一把的。
最终,还是老乡刘继祖看朱元璋兄弟俩过得太惨,伸出了援手。他把自己家那块没用的瘦地,送给了朱元璋,这才帮他们解了难。
我地多得很,咋没人跟我说呢?随便挑随便用,难道我还小气不舍得吗?---刘继祖
墓地是有了,但棺材这类东西还没找到,这下谁也帮不上忙了。没办法,朱元璋和他兄弟俩,只能翻出家里的旧衣服,把亲人裹起来,再用破草席把身子一卷,就这样把父母给安葬了。
历史资料上说,朱元璋给他爹妈下葬的那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还打雷闪电。本来坟坑就没挖完,结果被冲下来的泥土给填上了,连他爹妈的遗体也一块儿埋了进去。等雨停了,天晴了,那里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土包,算是坟了。这事儿,在朱元璋自己写的《御制皇陵碑》里头也有讲到。
说到底,爸妈已经离世安息了,接下来咱得琢磨怎么活下去。跟二哥合计了一番,咱俩决定各走各的路。二哥打算去投靠远方的亲戚,而我朱元璋呢,就去了皇觉寺,当了个小和尚。
说到那个抠门的地主刘德,还有那个挺仗义的刘继祖,估计那时候,他俩很快就把朱家兄弟抛到脑后了。毕竟那时候世道太乱,兵荒马乱的,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可他俩哪里想得到,等再碰面的时候,朱元璋竟然当上了皇帝。
1352年,也就是至正十二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被小时候的玩伴汤和叫去,加入了红巾军的头儿郭子兴的队伍。从那时候起,朱元璋就踏上了打仗的路子。
十多年的光景,朱元璋把常遇春、徐达、汤和这些能人异士都收到了自己麾下,拉起了一支队伍。他一路打拼,干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些对手。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在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自己当上了皇帝。
当上皇上后,那肯定得按功劳给人封赏啊,朱元璋就给那些跟了自己多年的功臣们一个个升官加爵位,等把这些事儿都办妥了,他就琢磨着回老家炫耀一圈了。
老话说得好:要是发达了不回老家瞅瞅,就像穿着华服在黑夜里走,没人知道。更别说当上皇帝这种大事了,那更得回趟老家看看。再说,咱爹娘的坟还在那儿呢,得回去祭拜一下。
安排好一切后,朱元璋又一次回到了老家。这回,他一回来,乡亲们就用满满的热情迎接他。毕竟,村里出了个皇帝,谁不高兴呢?
跟乡亲们聊了好一阵子,朱元璋心里头感触特别多。他想起了以前的恩人刘继祖,便问起他的情况,结果得知刘继祖已经走了好多年。朱元璋心里头挺不是滋味,叹了口气,当下就决定,要给刘继祖追封个义惠侯的名号,让他儿孙后代都能靠着朝廷过日子。
大家都乐呵呵的时候,偏偏有个人急得团团转,那就是地主刘德。
刘德一听说朱元璋当上了皇上,心里头立马就慌了神。他以前对朱元璋那是各种瞧不上,动不动就欺负他,甚至还动手打过。后来朱元璋找上门来想借块地,刘德愣是一口回绝。想到这些事儿,刘德心里直打鼓,朱元璋肯定饶不了他。
心里想溜之大吉,可又没那胆子,再说了,逃也白逃,没辙,只能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地去见朱元璋。
碰见朱元璋后,刘德腿一软,直接跪倒在地,砰砰砰地就开始磕头,嘴里不停地求着朱元璋,让他忘掉过去自己那没长眼的事儿。
不过刘德真没料到老朱会有这样的举动,朱元璋竟然自个儿站了起来,一把将刘德搀起,接着跟刘德聊了几句,说得刘德心里头暖洋洋的,眼泪都下来了。
这就是常理嘛,不用说也明白。我当年穷困的时候,你哪能想到我今天能当上皇帝呢?
朱元璋这话就是在讲,你以前干的那些事儿,其实大家都能理解,我不会跟你计较。想想我当年那么穷困潦倒,你哪能预料到今天我能当上皇上呢?
几句话说完,刘德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形容。但这还没完呢,紧接着,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赏给地主刘德三十顷好地,还免了他十年的税。刘德一听,眼泪鼻涕全下来了,立马趴在地上,使劲磕头,嘴里喊着:“皇上真是太好了!”
这就是地主刘德最终的结果,历史资料里关于他的记录,到这里就没了。从那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个人的任何消息。
比起对那些开国大将的严惩,朱元璋对待这位乡村地主,那真是宽容多了。当年受的侮辱,朱元璋并没放在心上,没去报复刘德,反而大方地原谅了他,还赏了他不少好地。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朱元璋心大量宽,但实际上,这里面藏着他的高超治国手段呢。
首先,要是朱元璋因为想报复刘德,那他杀刘德简直是小菜一碟,只需下个命令,刘德一家老小甚至亲戚都得遭殃。但话说回来,杀了他又能咋样呢?难道就为了出一口当年被欺负的气?
韩信都能忍下那恶霸让他从胯下钻过的耻辱,后来还赏了那恶霸。朱元璋身为打天下的皇帝,想必也清楚韩信这事儿。要是他把刘德给杀了,不就等于说自己肚量还没韩信大,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嘛。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干那种会毁坏自己名声的事情的。
再者,咱们想想,要是给刘德赏赐,而不是杀了他,那这样做有没有啥益处呢?当然有,益处还不小呢。刘德他呀,算是咱们社会里头那些底层人的代表,虽说他是个地主,但比起普通老百姓,也就稍微强那么一丁点儿。再说了,刘德这地主的身份,那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人家既不偷也不抢。
一个社会还有政府怎么对待底层老百姓,其实就能看出政府是啥立场。你看朱元璋,他没杀刘德,反而给了他赏赐,这不就是想树立一个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形象嘛。而且,这种能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儿,很快就能在当地,甚至更远的地方传开。到时候,肯定是赞美声一片。这种既能提升形象又不用花钱的广告方式,老朱肯定会去做。
说到底,老朱在投身军旅前,啥苦日子都熬过,要过饭,也出过家,这一路走来,得罪的人海了去了,总不能全揪出来给砍了吧?真要这么做,那以后谁还愿意给大明卖命?斤斤计较,只会把自己的江山给晃悠散了。反过来想,要是能把这些人的心给拢住了,让他们对老朱感恩,对大明忠心,那这天下,不就稳稳当当是老朱和大明的了嘛。
说到底,刘德是老朱绝对不能动的人。要是杀了他,那可就亏大了。老朱身为一个老练又明白事理的政治家,心里清楚什么事情更重要。所以,他可能会对那些有功的大臣们下手,但绝对不会去碰刘德这样的人。
朱元璋小时候,不论是碰到老乡刘继祖,还是地主刘德,这些都是他人生中躲不开的遭遇。就算没他俩,也会有其他人来扮演这些角色。刘继祖的事儿咱就不多说了,关键是地主刘德,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居然还能保住一条命。这正好说明朱元璋已经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了。留着刘德不杀,好处那是一大堆,朱元璋那么精明的人,当然会留着他的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