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长征?不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后真实原因令人后怕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2025-04-26 16:04:44

1933年秋天到第二年夏天,中央苏区经历了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的战斗。由于博古和李德采取的过于激进的军事策略,红军多次出击却连连受挫,牺牲很大。接着,在防守时他们又变得过于保守,这使得中央苏区的地盘一点点被蚕食。我们党的形势因此变得非常严峻。

1934年4月份,广昌那边没能守住,中央红军吃了大亏,苏区的情况变得非常紧急。从7月开始,为了帮中央苏区减轻军事上的压力,红军第7军团接到命令要往北边去,打算开创新的苏区。而红军第6军团呢,他们则是往西边突围,打算进行游击战斗。

不过,中央苏区那边的情况还是一点没好转。国民党军队已经冲破了外面的防线,直朝着苏区里面冲。那时候,苏区里面枪声连天,国民党大军把整个苏区都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跟国民党军队比起来,红军那时候可真是势单力薄,兵力连十万都不到,吃的、打的全都紧缺。这半年里头,红军一直在打仗,人数减得厉害,每个师里头兵都不满4000人了。

然而,在那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博古和李德却固执地主张“硬碰硬,堡垒对堡垒”,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把红军往绝路上推。

9月底那会儿,蒋介石急着想把红军一网打尽,就在庐山偷摸开了个军事大会。这次会议保密工作做得特别严,来的200多号人都是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这几个大省管军事和政治的头头脑脑。

蒋介石亲自召开了会议,会议核心议题明确:要把苏区给彻底围住消灭掉。在这次会上,德国请来的军事专家汉斯·冯·塞克特,他想出了个有名的计划,叫“铁桶战术”。

根据这个军事部署,蒋介石打算在中央苏区调集150万兵力,再加上飞机大炮的火力支持,一步步往瑞金那边推进,最终打算在瑞金这块地方搞个大包围。

每当靠近一些,到达指定地点,队伍就得赶紧在那儿建防御设施,拉上铁丝网,搭起碉楼,设置好交叉火力。同时,他们还得建好粮仓、弹药存放地、医疗所,还有电话通讯设备这些。

从这样周密的安排上,很明显能看出蒋介石想要彻底消灭红军的坚定意志。

包围圈建好后,各路军队就开始协同作战了。他们一边朝着瑞金那边靠近,一边忙着拉铁丝网、建碉楼,还设下了好多火力点,交叉覆盖。照这个速度,大概六个月后就能摸到瑞金的边了。到时候,红军被这么结实的包围圈围着,想逃出去那是难上加难。

要是碰到紧急情况,蒋介石还准备了能立马调动来帮忙的军队。

要搞定这个计划,国民党那边派了12个师的军队跟红军干架,目的就是要拖住他们,搞乱他们的头脑。等包围圈一布好,红军就彻底完蛋了。

这次庐山上的会议开了一周时间,蒋介石对那个“铁桶计划”特别有把握,直接说想一次性搞定。他这么一激动,参加会议的人也都跟着信心大增。

这次的战斗资料沉甸甸的,差不多有两三斤重,每一页纸上都印着“机密”两个大字。

可没想到,蒋介石他们刚散完会没多久,那个作战计划就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中央苏区。

1934年3月份,项与年和卢志英他们接到任务,悄悄躲到了莫雄的手底下。莫雄呢,他是江西的保安司令,因为不满意蒋介石的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就悄悄跟中共地下党搭上了线。

在庐山会议的现场,莫雄也在其中。会议结束后,莫雄立马带着那些高度机密的文件下山,亲手交给了项与年他们。

大家讨论了一番,都觉得这事儿对苏区来说太重要了,关乎它的存亡,所以都同意得赶紧把这些文件送到中央苏区去。最后,项与年接下了这个重任。

项与年为了安全把文件送到苏区周恩来那儿,他扮成了个要饭的。他一路闯过了好多关卡和检查,费了好大劲,最后总算是把那份重要的文件亲手交给了周恩来。

中共中央仔细研究了那份文件后,领导们很快就明白了形势的紧迫性。他们觉得,得赶紧想办法突围,要不然后果可不堪设想,谁都兜不住。

因为这份重要文件,中共中央早早就定下了红军要大范围转移的决定。

这个事在当年知道的人没几个,就连毛主席他们也不知道。一方面,那时候情况太紧急了,根本没时间详说。另一方面,转移的时候太慌乱了,谁也没想到这个重大的历史决定,居然是因为一份情报。

虽然知道的人不多,历史资料里提及的也比较少,但莫雄和项与年为中央苏区暗中传递重要消息的大功劳,是永远值得记住的。

毛主席后来知道了当年的事情,他大大赞扬了一番,说那“真是立了大功”。等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还特别交代正在南下的叶剑英,让他务必找到莫雄,并帮他找个工作安顿下来。

人们会一直记得他们,那些为革命事业出过力、立过功的英雄们,永远活在大家心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