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佛教悄然从古印度来到中国,目的自然是想把佛教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这门宗教。如果把这个时期的佛教比作一个年轻人初来乍到,那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一个聪明伶俐,处世精明,并且有相当高智商的人了。
当这个年轻人来到汉地的时候,首先做的并不是宣扬自己的那一套,而是审时度势,一来是要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宗教信仰,二来谁才是当地的“大哥”。经过调查,这个年轻人发现有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道教,另一个是儒教。
继续往下分析发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宗教,推崇神仙之说。老百姓对神仙之说深信不疑;而儒教是当时的一门官学,是统治阶级的治世的学说,掌握着上层的话语权和天下的统治权,一看就是老大,得罪不起。
最后,这个年轻人给自己进行了定位,如果弘扬佛法,自然是要和老大哥走在一起比较好,所以,要调和儒家和佛教的冲突,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教就讲不杀、慈悲、布施。儒家讲如何治世,佛教就讲如何治心,看起来两者互不冲突,互相辅助,儒家当老大哥,佛教就像“小兄弟”,二人关系融洽,都能共同进步。
而对于道教这个竞争对手,佛家就没那么“客气”了,经过调研之后,立刻就把他视为竞争对手。
道教宣扬神仙论,佛教本来是无神论的,但一看到道教搞的那一套神秘兮兮的,很是吸引大家的欢迎,佛教说着个我也能,于是,这个初来汉地的年轻人就开始了各种神奇的表演,不但要有学识,还要会幻术,我们在早期的史料中就看到佛教在传教方面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的神奇,比如佛图澄能在讨饭的钵中生出莲花,鸠摩罗什直接就把针给吞了下去,法藏念念经书,布下阵势就把敌人给击退了,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刚刚踏入东土大地,就成为各国的法师,不但当军师,还要做法事迷惑敌人。这其实都是和道教在搞竞争。
除了在神通方面竞争,在学术上则是搞对立,基本上道家说什么,佛教一定不同意,要拿出自己的观点来。
举个例子:道家说“吾我为真实,故服食以养生。”佛家就讲:“以有形为幻,故忘身以济众。”
道家说:“自然之化”,佛家就说:“因缘而生”。
佛教一上来就和儒教老大哥搞好关系,而和道教开始针锋相对的竞争。
你这个年轻人一来就和我争论高下,看来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了。道教一看这个形式,争来争去的对自己的地位不利,况且自己也是这个地方的主人,虽然有时候也不得不感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把自己的信徒和施主都给拉跑了,看来不给你点颜色,你就不知道这里是我的“地盘”。
所以,必须给予重重的反击,让他知道我道教的厉害。
第一次道教反击佛教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太武帝是一个信仰道教的人,自号“太平真君”。这个时期道士寇谦颇得太武帝的信任,寇谦自然是对佛教这个竞争下手了。正好就有这么一个机会,武帝去西征的路上,在长安的一个寺院发现了大批的武器还有妇女也在其中,武帝本来就对佛门没什么好感,一看到藏着武器,这是想聚众闹事?还有妇女,你佛门不是不结婚脱离红尘了吗?这些妇女是什么来历很是可疑。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刻下达指令——废佛。这个旨意非常厉害,一时间北魏的佛像全部被毁,和尚全部被杀。
南北朝时期,佛教如星星之火,在这里废了,哪里就又生长了出来。第二次灭佛是在北周武帝时期,原因也很简单,依然是道家想除掉竞争对手,但皇帝这时候也觉得佛教说的似乎有那么点道理,就让道家、佛家、以及文武百官来了一场辩论,看看谁能说的过谁,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辩论,输的一方就有可能被全部杀掉。而现场的气氛来看,北周武帝是站在道家这一方的,这个时候佛教这个年轻人也是据理力争,并且发挥了一贯和儒家老大哥走的很近的优势,在才保住了没有被灭门,而这次的结果也很不幸,就是佛教和道教一起被废掉了。北周武帝和朝廷官员们认为,这两个教都没啥可留的,留下来说不定都是麻烦,还是我们的儒教有用。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唐三藏的影响,以及后期法藏的大力宣传,佛教又很快兴盛起来,并且和朝廷的关系搞的不错,也就是一直是有儒家老大哥的支持。佛教也趁机灭了道教的威风,有那么几百年时间,道教默默无闻,被压制的很低调。
但如果老大哥有一天不支持了呢?时间很快就到了唐武宗时期,武宗就对佛教没什么好印象,他偏爱道教。在道士赵归真的带领下,开始鼓动武宗排除道教以外的宗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法难”,佛教从混的越来越好开始被制裁,走向衰落。
经过和道教的几百年的竞争,佛教几次被灭,也几次压制过道教,双方是斗来斗去,但都是在儒家老大哥的眼皮底下,毕竟谁都没有资格和大哥斗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在斗争中开始了互相的学习,佛教这个年轻人经历过几次斗争之后,已经不在年轻,到了不惑之年,也学会了很多经验,了解了东土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道家的东西也不能都排斥,要相互学习,你赢我赢才能共同生存下去。
《西游记》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局面,如来成了玉帝的座上宾,孙悟空把天宫闹的天翻地覆,玉帝请来如来帮忙,双方的关系都很融洽。
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宋代,这个时期,佛教就和道家,儒教融合的很好了。双方的价值观都取得了一致,事情就好办了,而且还找到了三方的共同点,那就是“修心”。并且在儒家老大哥的带领下,开始走向了“三教合一”。宋朝以后的佛教发展我们日后再慢慢道来,欢迎您的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