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志愿军”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永旋说财经 2023-05-18 23:12:08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对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中国志愿军”的评价和定位,国内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

对待“中国志愿军”的褒贬不一,从客观层面上来讲,这是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所导致,而究其主观原因。

则是在于部分研究者一直未承认十月改革的历史价值,并对其长期保持否定态度,这种意识态度使学者对十月改革斗争成果的认识不足。

鉴于此,笔者将借助前文所述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中国志愿军”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中国志愿军”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一战前后就在俄国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谋求生存的旅俄华工,还是后来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加入苏俄红军队伍。

为捍卫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战的“中国志愿军”,他们的种种活动和表现对当时的苏俄社会和中国社会,甚至对中苏两国建交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志愿军”对苏俄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卫了十月改革胜利的果实,捍卫了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十月改革爆发后,苏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形势更加复杂。除了协约国开始谋划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之外,该地区的国内势力也最为猖獗。

当苏俄国内战争打响后,欧洲国家对反势力提供经济支持,包括白匪军和其他反动势力,他们甚至还直接派遣部队,直接干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此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尚未站稳脚跟,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十分薄弱,仍处于改革后的废墟之上。

当敌军从东西南北四条阵线向新政权发起保卫进攻时,苏俄红军的主要兵力被牵制在了西线和南部战线,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红军兵力相对薄弱,该地区便成为白匪军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势力盘踞的主要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处于社会底层的旅俄华工们积极响应苏维埃政权的号召,加入红军队伍,化身为苏俄而战的“中国志愿军”,抗击敌人。

这为苏俄红军摆脱战斗人员不充足的窘境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援助。

其中,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中国志愿军”在拖住日本干涉军势力以及高尔察克白匪军势力西进的步伐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敌人后方,旅俄华工成立的赤卫队、游击队或者治安团不断进行着活动,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本地的矿产及生产工作,以保证这些地区的生产工作能够正常运行,从而为苏维埃机构提供了一定的后备保障。

其次,宣传改革思想,进一步推动无产阶级改革。

旅俄华工在二月改革时期就有了阶级意识,他们受到列宁思想的影响,开始萌发了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等思想。

在十月改革后,布尔什维克帮助旅俄华工更清晰地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在苏俄进行宣传,甚至还在中国境内开展宣传,促使俄国改革思想在当时的苏俄和中国广泛传播。

旅俄华工在苏俄不断地进行宣传活动。

在1918年初期,旅俄华工成立了许多改革组织,他们主要分布在莫斯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在这些地区积极地推进改革宣传。

通过出版中文刊物,广泛开展群众聚集,进行以改革运动、国际形势等为主题的报告和宣讲的形式来宣传改革。

旅俄华工联合会是华人组织中贡献最大的组织,他们积极地宣传改革思想。

旅俄华工联合会为了俄国改革创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和《华工报》,并以此为阵地不断地进行文化宣传,为俄国改革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旅俄华工联合会之外,华工们还自发地在一起宣传改革。

其中包括以递交抗议书的形式,抗议书中表示:“通告中华民国全体中国人民、全体旅俄侨民坚决反对中华民国参与干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内部事务”。

“只有苏维埃政权才是世界上唯一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政权”,他们呼吁北洋机构不要干涉苏俄的内政,更不能为协约国的罪行提供援助。

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中国志愿军”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使马克思思想进入中国,让改革思想在中国开始萌芽。

十月改革胜利后,经历过俄国改革的华工们回到祖国的怀抱,同时也带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改革成功的经验,为之后中国的改革提供指引。

早期的工人运动和旅俄华工们思想碰撞,此时的工人阶级开始全面地接受马克思思想,并了解到十月改革成功的经验,工人阶级和旅俄华工开始不断地开展合作,进行改革活动。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想传播者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马克思思想不断地融入中国。

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大钊和邓中夏等人,他们与旅俄华工们一起在乡村、工厂和学校等地方进行改革宣传。

他们组织的平民演讲团在宣传改革思想的同时,还进行了各种改革活动,这些举措都促进了马克思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同时也加速了国际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旅俄华工们归国后与工人阶级进行思想碰撞,促进了马克思思想的传播。

旅俄华工是工人阶级认识马克思思想的桥梁,这是他们能够在马克思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渠道。

归国华工在俄国的经历使得他们更能理解其本质,因此,他们是自发地在国内宣传马克思思想,这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逐渐形成。

归国华工将工人阶级与马克思思想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为中国改革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使苏俄认识到崭新的“现代中国形象”。

华工赴俄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

他们主要分布在俄国境内的各个工地矿产和原始森林中,从事着当地人不愿从事的体力劳动。

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这里地处偏远,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加之华工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使得他们长期以来只能生活在俄国社会的边缘。

十月改革爆发后,随着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苏俄人民开始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开端,世界各国人民也开始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

苏俄新机构将资产阶级临时机构和沙皇俄国与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废,并且宣传“帮助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得自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的旅俄华工在苏俄机构的动员和支持下被组织起来并投入到苏俄红军的阵营当中参与作战。

旅俄华工联合会是由华侨代表刘泽荣组建的,该组织招募了许多的华工参军,还将受伤的华工送回国内。

“中国志愿军”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苏俄机构称华工为“我们的黄种人兄弟”,并在发行的刊物上对“中国志愿军”加入红军参与作战的行动进行了长篇的报道。

这同时也对当时身处苏俄境内其他国家的人民积极响应苏维埃机构的号召加入红军队伍组成国际纵队参与作战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宣传的作用。

“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彻底改变了从前的中国形象,即从前形如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和愚昧麻木的形象。

如今的旅俄华人已经成为捍卫苏维埃改革成果的坚实壁垒,成为了他们的同盟军。

他们成功地在苏俄社会树立起了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改革者形象。

对中苏关系产生的影响

旅俄华工在苏俄改革和国内战争的关键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为中苏建交提供了帮助,加强了中苏两国的联系。

1918年8月26日,《中国人民和北方及南方机构的宣言》被公开宣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部主任沃兹涅先斯基介绍了苏联对中国的友好政策。

苏俄中的中国党员为了方便华工阅读和理解,还将列宁的作品和苏俄机构的决定及命令翻译成汉语。

1919年5月3日,乌克兰华侨会会长朱绍阳和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刘泽荣联名建议列宁同中国建交,并派遣苏维埃人员前往中国与北洋机构商议建立双方联系的提议。

1920年6月,张斯麟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由于他并不是以正式的代表身份出访,因此在刘泽荣将情况告知列宁后才得以顺利走访,但这不妨碍苏俄人民对中方代表团的欢迎。

除此之外,在俄华工代表还多次致电中国,希望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以支持苏俄新机构的成立。

1920年6月18日,旅俄华工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议决定电报孙中山,电报内容为:“请我国对于反对俄国之列强切勿施以援助”,“即派正式全权代表来俄,以结邦交。”

旅俄华工为促使中苏建交,不断地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改革力量进行联系。

典型的事件包括:1920年俄国华员局派遣党员联系孙中山,并且进行了秘密访问,另外还派遣了10名党员同其他组织进行联系,并达成一系列共识,推动了中苏两国改革者的早期接触。

此外,他们还不断地将亲身经历的先进思想传给身边的人,使中国人民正确地认识到苏联的改革活动。

人们逐渐意识到北洋机构的腐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

这使得北洋机构在出卖国家利益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人民的声音,同时也促进了中苏建交时“人民外交”方针的实施。

对“中国志愿军”的评价

经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十月改革后爆发的苏俄国内战争中,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有千千万万的旅俄华工加入了苏俄红军的阵营。

同帝国主义干涉军以及国内反势力进行斗争,其中有许多人甚至在斗争过程中牺牲。

但是除了政务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对个人在俄国生存的命运以及对早日回国的渴望是他们关注更多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志愿军”并不能算作一支纯粹的,有着坚定国际信念的改革队伍。

十月改革后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初期,苏俄国内秩序十分混乱,国内战争很快爆发。

其中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局势最为复杂,这里不光盘踞着各股武装势力和白匪军的分支,国外的武装干涉势力也很快从这里登陆。

这使得原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的旅俄华工面临更严峻的威胁。

对于这里广大的华工来说,亟需一个能够收容并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组织,而军营无疑是此刻最好的选择。

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红军的战斗力量也相对薄弱。

面对白匪军和境外干涉势力的渗入,在苏维埃政权的鼓舞和社会团体的组织下,该地区大批流离失所的旅俄华工报名加入了红军。

华工们在参军后不仅能接受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

他们会配发枪械弹药等武器进行实战训练,文化学习则包括俄语等其他知识。

尽管这样的生活比较特殊,但华工们却能够从中获得渴望已久的安全感。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志愿军”实质上是一批在当时的苏俄社会为生存而战的由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组成的特殊群体。

此外,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广大的旅俄华工选择加入苏俄红军的阵营,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而战也从侧面彰显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宣传战术上的胜利。

为争取国际和国内支援,列宁两次发表《对华宣言》,苏俄机构还执行了许多宽松的民族政策,这些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政务层面上的努力。

国内战争时期的白匪军同红军一样,也需要大量兵力投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

而从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发加入白军阵营的华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并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白匪军经常虐杀华人,在白匪军的占领区,华人被视作“二等人”,因而华工对于白匪军并没有很好的印象,白匪军在华人中的名声更是十分低劣。

而相较之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宽容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华工和其他少数民族对苏俄机构的信任。

《对华宣言》的颁布使华工们对苏维埃政权有了更好的认知,特别是宣言中明确表示将废除旧时期同中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且承诺将割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

为了给旅俄华工提供援助,华侨中的有志之士创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该组织创立之初一直从事着收容和帮助在俄的广大华工同胞们的相关工作,在华工中享有极好的口碑。

改革胜利后,在苏俄机构的支持下,旅俄华工联合会不断地向华工们传播改革思想,这使旅俄华工联合会具有了改革的性质,同时还在联合会中成立了华人分支。

总体来说,旅俄华工联合会等组织对华工们积极投身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华工们积极投身改革以及参加战斗的同时,苏俄红军不断地通过媒体或者报刊对红军的改革活动进行宣传。

这些相关的报道多采用正面激进的言语,从而鼓舞了更多的华工参加红军。

他们还积极通过回忆录、诗歌以及纪传体小说的形式对红军和华工之间的友好交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这些举措让更多的华工认识到加入红军的益处,从而促使更多的华工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之中。

同时,苏维埃机构还对前沙俄机构和白匪军的种种罪行进行批判,特别指出他们杀害了大量的华人,刊载与之相关内容的刊物在华工们之间广为流传。

这些报道使华工们对白匪军残暴的行径深恶痛绝,对加入红军队伍热情日益高涨。

0 阅读:13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