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我们知道,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有许多“悲情因素”。
石达开刚到大渡河边时,北岸没有清军,但石达开却没有抓住时机,立刻渡江。而在石达开稍事停顿后,当夜,大渡河就江水暴涨,石达开又不得渡河;到江水稍微稳定,清军又抵达了北岸,从而使石达开无法再渡江。
因此,许多朋友都对石达开这位“悲情英雄”抱以同情的态度,并发出疑问:如果石达开运气不那么背,过了大渡河,他能够在四川建立根据地,并且有所作为吗?
原本有利的机会石达开是在1859年春节期间确立入川企图的。
当时,石达开的这一决策是比较靠谱的,一旦入川,石达开必大有可为。
当时,大清在四川的力量薄弱到了极点!
从咸丰元年到咸丰十一年,四川光总督就换了十一任,平均下来几乎每年都换一任。
而且,其中,只有两任总督是朝廷明令兼署的,其余有五次是因为新任总督没有上任而由成都将军暂时兼任的!
所以,实际上,在1850年-1861年的十一年间,四川几乎是处于没有最高军政长官的状态!
而且,这些匆忙上任又离去的总督,多是庸碌之辈!
因此,四川的军政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四川,也就成了大清统治的薄弱点!
另一方面,混乱的统治,又使四川的起义频繁爆发!嘉庆年间就有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又发生了李蓝起义!
1859年,云南的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后,迅速攻入四川,横扫大片地区,直逼成都!
一来,李永和、蓝大顺不过是因活不下去而仓促武装起来反抗的力量,他们都能打出这么大动静!
石达开及其手下,多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自然很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来,李永和、蓝大顺起义的武装,虽然声势浩大,发展到30余万人,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因此,事实上,当他们与太平军靠近时,常常配合太平军的行动,甚至愿意接受太平军的领导。比如,攻往陕西的起义军就愿配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一起攻汉中;而转入湖北进入陕西的起义军,则与启王梁成富合军行动!
以石达开的威望和名声,如果能与李蓝起义军会合,很可能可以获得巨大的支持!
因此,石达开要入川,本有很好的条件建立强有力的根据地!
而当时,“扬一益二”,四川天府之国,是最稳定的粮食产地之一,石达开据此,有所作为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因此,当1859年石达开确立入川意图时,机会是非常大的!
迁延时日但是,石达开走得“慢”了一些!
1859年春,石达开确立入川企图后,迅速攻入湖南,风驰电掣,行动迅速。
当时,如果石达开继续保持高速行军,坚定以迅速入川为图,那么,长驱直入的机会是比较大的。
但是,石达开却在宝庆展开了攻坚战,一打就是三个月!
结果,不但宝庆打不下来,而且,在清军援军抵达后,石达开部还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因此,石达开无力再由两湖直入四川,被迫转入广西!
即便如此,当时的石达开,仍然有机会入川!
一来,广西远离太平天国主战场;二来,随着李秀成、陈玉成打出了一个小高潮,因此,清军被迫集中力量对付陈玉成、李秀成,暂时放松了对石达开的追击。
而广西、云南、贵州地区,又是大清统治的薄弱地区,石达开当时如要抓紧行动,入川同样机会很大!
咱们前面提到的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军由云南攻入,并横扫四川,就发生在1860年!
但是,石达开到广西后,却在广西周旋了两年!
两年间,石达开没有什么作为,甚至连他本人也有“归隐之意”!
因此,这段时间,许多将领看不到前途,脱离石达开,或回归天京主战场,或自己单干!石达开的老部队损失大半!
等到两年过去,石达开再企图入川时,形势已经大变了!
形势已变首先,大清在四川的实力大为增强了!
李永和、蓝大顺攻入四川,威逼成都,使大清紧急调骆秉章到四川主持工作,并从各地调兵遣将入川!
就兵力而言,光是湘军就有万余人调入四川!而清军还从四川和邻省大量抽调兵力而来,原本兵力薄弱的四川,已经成了一座大兵营!
就领导而言,骆秉章算是太平军的老对手了,对太平军及石达开都比较熟悉,虽然此时他身边没有了左宗棠出谋划策,但他本人也算得一个干练精悍之官!
尤其是,骆秉章将在湖南搞团练的经验带了过来,使四川各地的地方武装力量也强化了起来!
四川的清军,已经不薄弱了!
同时,四川的起义形势也变了!
骆秉章入川后,迅速组织了对李蓝起义的镇压。
经过绵州会战、眉州会战,李蓝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剩余的起义军转到陕南、鄂北一带发展了,四川省内的起义军大为减少!
因此,形势已经变了!
三次入川,皆无法获得突破实际上,在兵败大渡河之前,石达开已经三次入川,但皆因清军强大而无法立足!
三次失败的经历,咱们不一一细说,但是很能说明问题。
1、四川地区的清军兵力已强,而且调度灵敏、指挥统一。
石达开三次入川,皆站不住脚,是因为他会立刻遭到各路清军的围攻。
实际上,石达开十分注意避实击虚,行军快速而飘忽,三次入川,皆是从不同方向做出尝试,但无论石达开从哪个方向尝试,都有清军迅速赶来围追堵截!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起义武装要在战略层面实施避实击虚,有一客观前提:对手指挥不一,官员各怀心思,起义军因此才能“钻空子”。
但是,如今,朝廷已经给骆秉章充分授权,四川,甚至附近地区的军队皆行动迅速而统一,石达开要在四川方向“钻空子”,难度极大!
2、清军成熟的防御套路,使石达开在四川的运动十分困难。
敌人强大而统一,石达开要打开局面,唯有凭借其他指挥才能,以灵活的用兵来解决问题。
四川的地形,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江河穿梭,原本是适合“出奇设伏”的。
但是,实际上,由于四川清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防御套路和严密的防御体系,这些反而成为了石达开的短板!
当初在湖南时,骆秉章就领教过石达开的用兵了,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套路:分兵把守+机动袭击。
具体做法是:以地方团练和部分清军组成守城力量,就地吸引石达开,而以机动力量袭击石达开的侧翼、后路。
因此,穿梭的江河往往成为石达开难以突破的屏障,石达开渡长江、金沙江等处皆受过阻,而崇山峻岭恰成为“主场作战”的清军袭击石达开的通道···
石达开入川,先后在长江、金沙江,乃至最后的大渡河受阻并付出较大代价,皆是如此!
3、石达开要创建根据地,必须打下某个战略重镇。
石达开初次入川,即展开了对涪州的进攻,结果遭遇失利。
石达开,乃至整个太平军,皆不擅长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敌人统治薄弱地区动员群众,发展根据地,一直以来,他们都将战略重镇视为根据地的基点。
因此,石达开要在四川真正立足,就必须要打下一、两个战略重镇,并依之巩固、发展。
这也注定了,石达开部无论前期的避实击虚、调虎离山搞得多漂亮,到底还是要以一场城市攻坚来作为开创根据地的基础!
在四川之敌兵力较强且反应敏捷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是极为困难的!
4、石达开部的素质下滑严重,兵力虽多但战斗力严重不足。
如此条件下作战,不但考验着双方指挥员的军事素养,更考验着广大官兵的素质!
当初,太平军攻桂林、长沙不克,转战千里,反而越打越强,就在于他当时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
如今,石达开的兵力,比起义之初的太平军多得多,但素质却严重不足!
石达开的老部队,绝大多数在转战期间分化、离去了,此时石达开部,大多数是在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转战期间新吸收的。
而石达开没有对这些新部队在政治、军事上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因此,新部队素质严重不足!
石达开集中攻击,则部队难以死战;分兵行动,则各部又难以严格执行各自任务···
石达开纵有良谋,又何以落地呢?
此时的石达开,应该是何等的怀念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们所搭建的平台呀!
可以说,三次入川失利表明:无论是军队战斗力,还是地形、
可以说,无论是军队素质、军队数量,还是地形等客观条件,对石达开皆不利!
碰壁三次,表明四川已经不是石达开合适的目标了!
相反,往贵州、云南、广西等敌人薄弱地区发展,或许才是石达开更好的选择。
然而,石达开仍然一心要入川,可以说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了!
石达开的套路已被摸清楚石达开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自己的用兵之能了。
或许,没有了左宗棠辅佐,骆秉章用兵并非石达开对手!
具体来说,石达开的策略就是:通过巧妙分兵,把对手搞得眼花缭乱,从而为主力部队创造出机会来!
这样的方法,自太平军军兴之初起就屡试不爽!
但此时,石达开这招已经不太灵了。
一来,咱们前面说到的,石达开部整体素质的不足。
因此,分出去的兵力,难以坚持执行预定计划,无法配合石达开主力的行动。
二来,骆秉章虽然不擅长打仗,但对石达开已经很熟悉了,因此能够洞察石达开的企图。
比如,石达开以赖裕新和中旗分兵吸引敌人时,骆秉章已经看穿其策:(赖裕新)昼夜狂奔,预料石逆在后,必谓我军已跟追中旗一股,不暇回顾,乘势急进,使我骤不及防。臣揣度既审,自当以严防险隘···
显然,石达开屡试不爽的套路已经被对手摸清楚了!
如此,敌人不但不会被石达开牵着鼻子走,反而能够从此预判出石达开主力的方向,并能够通过“假装上当”来误导石达开了!
如此,石达开灵活的用兵之能,不但不能“误敌”,反而“误己”了!
对手确实没有你石达开厉害,但是,你石达开的套路被摸清楚了,那么···
总的来看,石达开最初决定入川的企图是恰当的。
但是,由于石达开迁延时日,尤其是在广西无所作为两年,导致形势骤然变化,四川已经不再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了!
此时,石达开如果改变战略方向,不再以入川为执念,或许还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石达开始终不做调整,一心要入川,这是自取灭亡!
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石达开还是洪秀全,其最终的失败,其根都是在政治上的失败!
作为一支起义军,后期的石达开部军纪混乱,多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因此,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持续支持,无论他入不入川,其走向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