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之战,姜维的巅峰之战,是何原因让其失去最后一次翻盘机会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8-15 10:24:51

如果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那么姜维在255年的第八次北伐也再一次接近了成功的边缘。

此次北伐,姜维从汉中出发,翻过青藏高原,经过一个多月行军,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形后,突然出现在魏国陇西郡的洮河畔,打了魏军一个猝不及防。这便是洮西之战。

此战姜维一举歼灭数万魏军,陇西的魏军仅剩下不足一万。邓艾也被蜀军的攻势所震慑,建议先放弃陇西,以避其锋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经一度有望拿取凉州,获取扭转魏蜀实力对比的机会,只可惜马谡失街亭,导致功亏一篑。姜维北伐时,环境已经变化,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更大,但姜维仍旧取得了蜀汉历史上最大的胜利。

若一切顺利,姜维就能歼灭陇西魏军,挡住来援的关中魏军,从而占据陇西,甚至整个凉州。蜀汉极有可能迎来最后的翻盘。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姜维功败垂成呢?  

姜维北伐

在大战开始之前,我们先说说诸葛亮去世后,魏蜀军实力对比。

1、在规模上,魏蜀差距越来越大

姜维北伐期间,‌对手曹魏的总体兵力达到了50万人,‌相比之下蜀汉的兵力只有10万。‌魏军总规模是蜀军的五倍。

虽然魏国兵力大部屯于中原,关中仅有不到二十万人。即便如此,魏国兵力依旧远超蜀国。

兵力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姜维北伐的第一大不利因素。‌

2、在战法上,魏蜀已经接近

诸葛亮将《兵法二十四篇》教给了姜维,姜维的学习领悟能力本就颇强,想必全盘掌握不在话下。

所以在北伐的中后期,姜维经常展现出一些行军打仗的神来之笔,给魏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但魏军和蜀军作战多年,对蜀军的战法早有充分了解,应对的打法已经比较成熟。比如陈泰便师承司马懿的战法,面对蜀军来袭,占住重要据点,只守不战,主打一个“耗”字诀。

这就让姜维感觉比较尴尬,很多次围点打援、诱敌出战的方法,都被陈泰、邓艾等人所看穿。

可见魏蜀双方的战术水平已经基本持平,蜀军在打法上不再具有优势。

3、武器装备上,魏军已反超蜀军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打得异常精彩,靠的就是在武器装备上的降维打击。

他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装备,挽救了夷陵之战后精锐损失殆尽的蜀军,让蜀军战斗力在黑科技加持下重回巅峰。

但在诸葛亮去世后,这一情况出现改观。

魏军痛定思痛,开始花大力气搞武器创新,并培养出了一个领军人物:马均。

这个马钧,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他搞出了很多新玩意儿,包括还原指南车,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还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做出了以水为动力的机器人,叫做“水转百戏图”。

更重要的是,他在武器领域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尝试复原并改进了诸葛连弩。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诸葛连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马钧设计的新弩箭据称可以一次性射出五十支之多。

此外,马钧还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

(马均)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

也就是说,不论弩箭还是投石车的攻击速度都被他提升到了别国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些创新被迅速投入实战,在司马懿征讨辽东时大放异彩。

雨霁,(司马懿)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与之相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军装备再鲜有创新。这样一来,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已经实现了对蜀军的反超。

兵力更少,打法没创新,装备渐处劣势。姜维的胜算已经越来越少。

他唯一能和魏军比的,就是他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及永不言弃的坚持。

终于姜维敏锐地发现了两个有利于蜀军的突破口:防守空虚的陇西郡,缺乏战争经验的新任雍州刺史。

他希望由这两点着手,一举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诸葛亮攻下的武都、阴平两郡

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止步于五丈原,而这说明了魏军针对汉中蜀军的防御体系已经越来越趋于完善。

只要蜀军一出现在关中附近,关中、陇西两地的魏军就能联动堵住通往长安和陇西的口子,让蜀军在门外不得而入。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之后,蜀军要想向关中方向进攻并取得突破的难度是越来越大。

比如249年,姜维率兵从汉中出发,突袭陇右。原本姜维认为高平陵之变对魏国朝廷造成冲击,魏国军政高层换人会导致指挥滞后。但没想到魏军在西线的防御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邓艾、郭淮、陈泰三路大军迅速从凉州、关中等地出兵合围。姜维实在找不到破敌之策,在魏军滴水不漏的防线面前,只得无奈撤退。

自姜维北伐以来,已经先后出兵五次,战果却乏善可陈,蜀军北伐真的就再找不到机会了吗?

一番苦思之后,姜维终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阴平出兵。

诸葛亮北伐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从曹魏手中得到了阴平武都两郡。

论经济人口,武都、阴平郡比较偏僻。因为贫瘠偏僻,魏军防守自然薄弱。但阴平的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蜀军完全可以由阴平出发,“断凉州之道”,将凉州分为几块,然后各个击破,逐个吞下。

于是阴平成为姜维北伐的重要出发地。

这是最后一个突破口,也将是姜维乃至蜀汉实现逆袭的最后一丝希望。

凉州地图

从阴平挥出的这一刀,该劈向何处呢?姜维在陇西郡进行小规模尝试。 

254年,姜维趁魏狄道长李简降蜀之际,率荡寇将军张嶷等出兵陇西。魏军大将徐质率军救援,与张嶷交战,临阵斩杀张嶷,但张嶷对魏军的杀伤也过倍,形成了大量消耗。 

姜维继续死咬不放,在襄武与徐质交战,这次元气大伤的徐质再也挡不住了。蜀军斩首破敌,魏军全面败退。获胜之后姜维将狄道、河关、临洮等三县的百姓迁往蜀地。

这样做是为下一次战役做准备:

本来陇西就已经防守空虚,那么现在把人迁走把当地清空,魏军来守没有了百姓的空城,连粮草都要从后方运,就导致陇西魏军的规模受补给制约,始终上不来。姜维接下来再从陇西进军,阻力就会小很多了。

但这也暴露了蜀军的一个最根本的痛点:长途奔袭,无法携带重型攻城武器。  

即便大破魏军,但姜维还是没能拿下襄武城。设想一下,如果有了襄武,蜀汉就能够占据整个陇西郡,以襄武、麹城为防御点,构建一个稳固的北伐根据地,让北伐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很可惜,姜维失败了,他并没能拿下襄武,只得退而求其次,迁走了陇西百姓。

虽然如此,这场小胜也促使姜维坚定了攻击陇西的决心。

因为除了当地兵力空虚之外,还因为有个缺乏作战经验的魏军主将:雍州刺史王经。

王经被称作是冀州名士,农民出身。一个没有战争经验的文官,竟然敢来魏蜀交战的前线,只能说明他是个投机者,想来战场刷一波经验,为今后的提拔打基础。这人还十分胆大,他不管自己会不会打仗,只要能够取得成绩,连身家性命都敢豁出去。  

用人不当,是曹魏在洮西之战遭受重挫的根本原因。

姜维在进攻前散布出消息,将从三路出击:一路出祁山攻天水;一路出石营攻麹山入陇西;一路攻金城。前两条路线蜀军已经多次走过,第三条路线则有所创新。

王经哪见过这种阵势?他一下慌了神,赶紧向征西将军陈泰汇报,并提出自己率军南下麹山,防范从石营进攻的蜀军;由新任讨蜀护军南下祁山;然后调凉州军(以金城守军为主)往南在枹罕设防。

陈泰听到这小学生一般的多路防守方案,不禁感到头大。就算是蜀军分三路进攻,也总要有个侧重点不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又在哪里?

凉州军本来防范羌人作乱就够费劲了,现在让他们到人生地不熟的陇西,岂不是当靶子给蜀军打?并且凉州军一离开金城,羌人在其后方闹事,到时候金城岂不是也保不住?

如果真按照王经这样干,那必然会掉进姜维的陷阱:通过虚假信息诱使魏军分兵迎战,这样就能够轻松地将之各个击破。

可这个计谋被陈泰给识破了。

陈泰让王经靠谱点,不要再想什么多路作战,集结陇右主力前往狄道就够了。魏军只要守住狄道,蜀军无论是进攻陇西还是进攻金城,都会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自然就不敢深入进军。

陈泰随后率魏军主力在陈仓集结,既然有利于下一步向陇西进军,也能保证长安的安全。

双方形势图

如陈泰所料,姜维果然没有分兵,而是从阴平出发,穿过青藏高原后佯攻金城,然后由枹罕转折向东。

姜维这样做,既可以敲打下在金城的凉州军,让其不敢轻举妄动,又能卡住其南下救援狄道的路径。而这种大规模突袭陇西的行动前所未有,魏军肯定猝不及防,关中方向的魏军主力一时半会也无法赶到。

姜维打算利用这个时间差把王经军吃掉,然后围点打援,顺势击败陈泰的援军。到时候夺取陇西乃至凉州都将如探囊取物。

他能成功吗?

客观来说,这个计划应该是十分周密,成功概率也极大。

所以一开始,姜维打得极为顺利。因为之前姜维已几乎将陇西清空,所以就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蜀军迅速地接近洮河河谷,杀向狄道城。

当然有一点让姜维颇感不爽,他的假信息并没有奏效,魏军并没有傻傻地分兵与他作战。

这让他感到有点棘手:就算王经再菜,如果集中兵力据守一城,蜀军长途奔袭也没带什么重型攻城武器,真这么在城外耗着了,接下来还怎么打?  

于是姜维在接近狄道城时开始故意放慢脚步,作犹豫状。

原本以为蜀军会马上兵临城下,可姜维这么一弄,让王经开始转动智慧的脑瓜。

王经认为,蜀军既然没急于攻击,肯定是长途而来,战斗力大幅衰减。也就是说,看到魏军防守严密,蜀军感到害怕了!

如果这样的话,主动出击岂不是能够攻其不备,获取大胜?

于是王经犹如马谡附体,他决定违背陈泰固守的命令,率军主动在故关迎战姜维。然后和马谡企图居高临下大战张郃一样,王经打算效仿韩信,将部队背水列阵,试图背水一战将蜀军击破, 

姜维的诱敌之策就这样奏效了。

接下来他展开了一场毫无技术含量的围猎。

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王经遭遇惨败,损兵几万人,只带着一万多残兵退回狄道城,被蜀军团团包围。

姜维大败魏军

有人或许会问:王经都已经是残兵败将了,为什么不乘势攻下狄道?

因为姜维在等。他并不满足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想赌一把大的:通过围点打援,将来自关中的陈泰援军击溃,让曹魏的西线防御陷入崩溃。

可这一招,已经多次为诸葛亮所用,魏军将领又怎会看不出来呢?

邓艾建议不上姜维的当:

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姜维不是想围点打援吗?那我们就干脆不要陇西了,不给姜维伏击的机会,看姜维还能怎么办?

但主帅陈泰决定针锋相对:

兵书云“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陈泰认为如兵书上所说,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造好,姜维远道而来,必然没有破城的工具,并且所带的粮草也肯定不足。这样的蜀军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所以陈泰依旧坚持救援狄道城。

陈泰也在赌,赌他能够顺利逼退姜维。

陈泰的反击

卤城之战中,面对诸葛亮围攻上邽,司马懿曾在主力到达前,先派遣四千先头部队赶到战场,企图搅乱诸葛亮的部署,但诸葛亮丝毫不为所动。

洮西之战中,陈泰也如法炮制。他派兵越过高城岭,暗中行军,晚上到了狄道城东南面的高山上,点燃了很多烽火,士兵吹响鼓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援兵来到,都奋发踊跃。而蜀军见魏军援军如此神速,士气也大受打击。

显然姜维已经没有诸葛亮北伐时的显著优势,底气已经开始略显不足。

陈泰率关中魏军主力向陇西进发时,发现路上山路又深又险,认为蜀军一定设置埋伏。陈泰假装要从南路进军,发现姜维果然在那里埋伏了三天。

可陈泰充分学习借鉴了司马懿对付蜀军的办法,对于蜀军早有防范。

当姜维发现埋伏已经暴露时,有些上头,直接沿着山势冲出,和陈泰交战。

关中军和凉州军不同,人数比蜀军更多不说,还有新式武器的加持,战斗力直接拉满。

纵使蜀军再经验丰富,在劣势处境下,再也无法上演逆天翻盘的奇迹。最终姜维不敌,被迫带着队伍撤退。

姜维围点打援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姜维主动撤退

围点打援失败后,姜维明白战机已失。

凉州军从金城南至沃干阪。泰与经共密期,当共向其还路,维等闻之,遂遁。

北边,凉州军已经逼近;南边,关中军越来越多。狄道城中的王经也和陈泰开始商量反攻的事,蜀军如果再跑慢点,就极有可能被包了饺子,于是姜维果断后撤。

但姜维并非简单撤退,他还想重演一下卤城之战,诸葛亮在司马懿追击下实现反杀的成功案例。姜维在洮水畔的钟提停了下来,试图诱使魏军前去攻击。

解雍州刺史王经围於狄道,姜维退驻锺提。

只是蜀军手中的诸葛连弩,还能够打出昔日的威风吗?

......

陈泰也吸取了司马懿的教训,只坚守不出战,不给善于运动战的蜀军任何可乘之机。

既然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那么就等他们粮草耗尽自己撤退就好,何必非要大动干戈呢?

最终姜维只得无奈而退。

功败垂成

洮西之战给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魏帝曹髦被迫在一个月内连续下了三道圣旨来平复战后的雍州问题。

陈泰和王经作为责任人全部调回了朝廷,失去了兵权,征西将军由司马望接任。

司马望是司马懿的侄子,曾随司马懿出征,作战经验丰富。他在八年之内多次抵御姜维的北伐,为保卫曹魏西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史载“关中赖之”。

所以表面上是姜维巧使妙计创造了洮西大捷。

但这次胜利也促使魏军在提升军队规模,装备先进武器装备之后,又重点调换指挥水平出众的将领,补足防御体系的弱点,堵上了西线最后的防守漏洞。

就算姜维再怎么才智过人,也不得不败给了形势,再难有什么大的战略发挥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