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尘人间客
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爱好,古代的君主皇帝也不例外,千古枭雄曹操一生酷爱写诗,除了是位军事政治家外,他还是一代文学大诗人;唐玄宗李隆基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代帝酷爱音乐,传说著名的《霓裳羽衣》就是他创作的;还有那宋徽宗一手瘦金体书法,在书法界占得一席之地。
而作为封建时期最后一位太后,慈禧也有自己的爱好,古时将女子无才便是德,慈禧文化水平不高,琴棋书画不太擅长,但对戏曲却格外痴迷,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但慈禧听戏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看戏禁忌。
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喜爱戏剧的,她对戏剧的热爱是被丈夫咸丰帝培养的,咸丰帝对戏剧的热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比上慈禧那是有过之无不及。
咸丰帝听戏起初只是爱好,也达不到痴迷的地步,但清朝国力渐衰,内忧外患咸丰帝也找不到解决之法,无奈之下干脆“摆烂”,逃避成了咸丰帝的一大“避世之法”。
1858年5月的一天,英法联军的舰队对天津发起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消息直接将年轻的咸丰帝吓得一震,无奈之下,清王朝跟洋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作为一朝天子,咸丰帝觉得屈辱却又无可奈何,巨大的打击下,咸丰开始了“摆烂”。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入圆明园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咸丰则在承德避暑山庄看戏,本是逃难但咸丰却带了240人到承德,专门给他演戏,就在承德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咸丰就看了320多场戏,看到兴致头上,咸丰还要跟着唱上一唱。
咸丰如此,慈禧自然而然就对戏剧痴迷上了,为了听戏她还专门命人在颐和园里修了个德和园,花费70万两白银建造的是气势恢宏,
不仅设计讲究建造精美,德和园里还有很多专门为戏剧表演建造的巧妙开关,诸如贮水池、高压水机、地下水井等,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神仙从天而降,鬼怪从地上冒出来的情节表演。
园子都建造了,在服装道具上更是不能含糊,光是那些宫廷戏服都是价值不菲花重金打造的,绫罗绸缎都是入门级,戏服上的花鸟鱼虫、年兽龙纹那都是能工巧匠一针针缝的,就连刺绣用的丝线那都是金箔捻织的,每一件戏服都精致无比。
也正因如此,这些戏服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年,依旧散发着昔日的光彩,珍藏在故宫博物馆内。
舞台道具搭好,再请上名角,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是慈禧看戏的日子,不管在不在颐和园,慈禧都要看戏一点都不能耽误,逢年过节重大节庆日更是不用说。
但最要数的还是慈禧过寿,慈禧50大寿的时候,光是买戏服道具就花了11万两白银。
到了慈禧60大寿的时候,那就更加奢靡了,本是甲午战争国力空虚战事吃紧的时候,但慈禧的寿辰却是大操大办,因为最爱听戏,她们还专门在慈禧经过的道路边撘了60多个景点和22座戏台子。
慈禧生辰当日让各位王公大臣陪着一块听戏,在畅音阁和长春宫设连出戏台,连唱9天,每天演上六七个小时,大寿光是在戏剧方面的花销就去了50多万两,足见慈禧对戏剧的痴迷与热爱。
那慈禧对戏剧的热爱已经感受到了,她对戏剧又有什么样的禁忌呢?
慈禧看戏第一避讳的就是不准在戏文中提起“羊”字。
对了,“羊”就是慈禧的生肖属性,像《变羊记》《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这里面的“羊”字不光不能提及,还不准唱。
那非要遇到了有“羊”字的戏文怎么办?
那就要看伶人名角的临场反应了,反应的好不仅不会被问罪还能得赏,这要是反应不过来就是一顿板子,指不定还要搭上小命,就算幸运捡回一条命,一顿结结实实的板子也难保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下半生戏剧生涯就要止步于此。
比如那位人称“老夫子”的青衣演员“陈德林”,陈德林给慈禧唱《玉春堂》也及时《苏三起解》,有段戏文是这样写的:
“两厢的刀斧手,吓得我胆战心又寒,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正唱到“两厢的刀斧手,吓得我胆战心又寒”时,陈德林的心也跟着“咯噔”,接下来“羊入虎口,有去无回”这可怎么唱好,好在陈德林舞台经验足,当即就跟着现场的戏文鼓点灵机一动,将那“羊入虎口”改成了“鱼儿落网”。
改完唱词的陈德林内心还是很惶恐的,唱完那出戏以后,陈德林一身大汗淋漓来到后台卸妆,紧接着这太监就来传旨了,是赏是罚就见分晓,只见那太监传话道:“老佛爷有赏,听赏吧!”
除了戏文里不能唱到“羊”,跟羊有关的东西,慈禧也是一概不待见,就比如说有个叫“王福寿”的伶人深的慈禧喜爱,偏偏这王福寿在宫外开了个羊肉铺子涮羊肉,从那以后慈禧就不再搭理他了,慈禧说:“他天天刮我,我还能赏他不成?”
所幸,慈禧没有因为王福寿涮羊肉就迁怒于他。
除了不能说“羊”字外,另一句话也不能说,有一回唱戏,伶人唱到“最毒不过妇人心”,慈禧的脸当即就沉了下去,当即发飙:“今这戏时怎么唱的?不许演了!”
很明显,慈禧这是对号入座了,伶人唱的是戏剧里的人,慈禧却自动带入了自己,当然是生气了。
想想慈禧做的那些事情,将同治光绪帝关在瀛台十年、将珍妃扔到井里、杀戊戌六君子等等,桩桩件件都非常对应那句“最毒不过妇人心”,而让慈禧反应如此之大的,还是因为一个人,当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
慈禧跟肃顺结怨已深,当初咸丰帝在位的时候体弱多病,经常让慈禧帮忙批阅奏折,国家大事也经常询问慈禧的意见,皇帝愿意倒也无妨,毕竟那大清朝是他的江山。
但肃顺就非常看不惯慈禧的作为,肃顺深得咸丰帝器重,为人臣子自然就要为君分忧,肃顺立马在咸丰帝面前参了慈禧一本。
清朝祖制后宫不得干政,慈禧“子幼母壮扰乱朝纲”,希望皇帝能够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直接赐死慈禧。
肃顺想要慈禧死,慈禧自然不能留他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肃顺”。
八大顾命大臣里肃顺是死得最惨的一个,被斩首于菜市口,在被砍头前,肃顺将慈禧骂得个狗血淋头,说慈禧“废弃遗命、紊乱家法……有慈禧的大清不会长久……”而最多的一句就是“最狠最毒不过妇人心”。
那位唱“最毒不过妇人心”的伶人被“赏赐”了八十大板,这八十下板子可不是像电视剧里一样的木板子,这里的板子都重十几斤重,每打一下都是要命的。
慈禧听戏第三个忌讳就正常多了,在生日前后不能听跟打打杀杀死亡有关的东西,寻常人家生日也会有这样的忌讳,但慈禧听不得不吉利的话,却喜欢看那些打打杀杀的东西。
某年慈禧大寿点了个《战太平》,《战太平》讲的是明朝大将花云镇守太平城,在战斗当中被俘虏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
这个战争戏文多的是打打杀杀,这戏可怎么唱呢?
尤其里面就有一句很犯忌讳的话:“瓦罐难离井沿破,大将难免阵头亡。”
唱戏的伶人是慈禧的“老熟人”谭鑫培,为了避讳谭鑫培将这一句词改成了“瓦罐难离井沿破,大将临阵也风光。”
这样一改虽然不符合剧情,但这一番改动却没有惹慈禧生气,还让慈禧觉得“妙”,因为伶人“懂规矩”也懂得讨彩头,那以后唱戏是不是将打打杀杀都改成“吉祥话”就可以了?
那也不行,慈禧爱看戏,还喜欢拿着戏本看戏,一边看戏一边对戏,要是谁唱错了,眼神不对,台词腔调有问题那都是会被重重责罚的。
给慈禧唱戏可不是一般的难,除了要求高不能出错还要处处避讳外,慈禧还会在戏文剧本上标明演员唱戏表演所需的时间,要是演员没有唱够时间,同样要受罚。
慈禧文化不高,很多人将慈禧跟咸丰听戏作比较,慈禧自知文化不够,怕别人欺负她外行不懂,于是对看戏就格外严格。
不过严格的慈禧也有例外,她不会故意罚人,话说有一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宫里要耍龙灯,于是请了武生泰斗杨小楼来表演,谁曾想杨小楼在表演途中不小心将戏台上的檀木架子给撞倒了,还将慈禧给吓了一跳。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吓傻子,冲撞了老佛爷这下铁定挨罚了,但慈禧并没有着急发怒,他将杨小楼叫到面前问他怎么回事,杨小楼赶紧解释:“奴才今儿唱了四处《挑滑车》太累了,这才无心惊了驾。”
听到这话慈禧没有怪罪杨小楼,反而嘱咐他:“我真是难为你了,今后可别再干这么多活儿,赏你二十两银子回去休息吧。”
下一个代替表演的李寿山看见杨小楼得了赏,也效仿杨小楼的的做法,故意将架子给撞倒,但他低估了慈禧,慈禧一下就看明白了他的小心思,当即就要赏“杆子”,
这“杆子”可不一般,那可是灌了铅的,打下去可是要命,吓得李寿山赶紧承认错误才捡回一条命。
听戏听得多了,慈禧的心就痒痒了,她开始搞起了“创作”,这第一个就是“改剧本”,但慈禧对剧本唱词不懂,改的唱词无辙无韵长短不齐,跟调子对不上,伶人们拿到新改的唱词还要即兴表演,实在为难。
所幸遇到的是外号“通天教主”的王瑶卿,王瑶卿学识渊博,临场发挥才将慈禧改的唱词给唱完。
很快,改唱词也不能满足慈禧了,她想要亲自登台演戏,但慈禧老佛爷演的角色又岂会是一般的角色,光演皇帝皇后并不能体现慈禧的地位,慈禧演的都是神仙,还将身边侍奉的宫人都装扮成护法。
慈禧演戏没人听戏怎么行,于是慈禧开心的时候就会赏戏,让大臣来陪着慈禧一起看戏赏戏,老佛爷在台上演戏,大臣坐在台下看那成什么样子,那将老佛爷的威严至于何处?
于是大臣就跪在台下听戏,一场戏少说也要个把时辰,大臣在台下跪的膝盖都要废了,为了舒服一点,大臣想了个办法。
收买太监,让太监以有急报官文的理由,将大臣带出去走动走动,当然太监也不是白白走一趟的,走一趟就要十几二十两银子。
传说有位大臣为了陪老佛爷看戏,三天就花了1800两白银,又苦又花钱,还会有大臣想去吗?
还真有,这个差事虽然吃力又费钱,但将慈禧逗开心了,平常很多不好办,难办的事情都好办了不少,所以还有很多大臣争着去干这个苦差事。
光绪二十一年起的十一年里,慈禧一共在戏园子里看了262天的戏,平均一年看40次,慈禧看戏的场次虽不及咸丰,但慈禧可不是每天闲着没事干,每天跟大臣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事情繁多还能每年看40场戏,说明慈禧除了工作就是在看戏了。
对于戏剧,慈禧痴迷成痴,舞台上的慈禧为神为仙,在官场上的慈禧也同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现实生活里的慈禧早已是那个“无冕之王”,为大清王朝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众多的禁忌,只是达到权利顶峰后的一种“迷信”。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