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军毯后面的感人故事,70年倾情守护,只为一句承诺

晓评天下 2022-04-30 14:59:54

文/妙人儿

王秀臣王女士家一直存放着一条军毯,每次提起军毯背后的故事,王女士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泪水就从两颊滑落。这条军毯是抗美援朝的战士遗留在她家的,由王秀臣和她母亲保管,至今近70年了。

王秀臣的母亲已经离世,王秀臣的头发也已经花白,可她至今不见志愿军来,也没有见到志愿军的后人,如果王秀臣找不到志愿军的后人,那这条军毯恐怕再也见不到它的主人了。

王秀臣究竟能不能找到那条军毯的主人,这条军毯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一、

王秀臣是一名退休人民教师,70年前的王秀臣还是个孩子,她家住在辽宁省辽阳市,王秀臣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王秀臣正上小学一年级。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志愿军要回国休整,国家借用了部分百姓的房子,让志愿军在百姓家里休整。

王秀臣家住的是两间半,当地干部看过王秀臣家的房子后,向王秀臣母亲说明了情况,需要借用王秀臣家一间的房子给志愿军休整,志愿军保家卫国,能够照顾志愿军百姓们都觉得非常荣幸,王秀臣母亲高兴的同意了此事。

从那以后,一家人都期盼着志愿军的到来,辽宁地属东北,冬天大家都睡火炕,母亲将里屋给志愿军收拾出来,一家人就睡在外屋。

王秀臣年纪小,但一年级的老师已经给他们讲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老师跟他们讲:志愿军是保家卫国,是帮助朝鲜去打美国鬼子的。

王秀臣的母亲上过四年私塾,在那个女子不上学的年代,王秀臣的母亲也算个文化分子,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她就经常给孩子们讲英雄为民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他们对英雄发自内心的有一种崇拜之情。

听到家里要来志愿军,王秀臣一回家就问母亲,志愿军到底什么时候来,每天放学王秀臣都要问一问。终于有一天中午放学,王秀臣看到街上站满了志愿者,整整齐齐的一排接一排的。

三月份的东北还很冷,志愿军们穿着棉衣,背上背着斜挎包和背包,身上还有干粮袋、子弹袋,背包上还挂着军用的黄胶鞋,脚上的鞋袜打着绑带,每个人都扛着枪,枪上的刺刀被拆下倒挂着。

回家以后,王秀臣如愿看到了盼望已久的志愿军叔叔们,一个班七个志愿军,都是二十岁的小伙子,王秀臣一家人都非常高兴。

志愿军先是在里屋整理内务,整理完自己的内务后,他们主动帮王秀臣母亲做起了家务,搬柴火的搬柴火,拉风箱的拉风箱,志愿军还将他们家漏雨的屋顶给修好了。

不一会,王秀臣的两个哥哥也放学回家,志愿军跟两个哥哥一般大,一群小伙子玩到了一块,原本期待已久的王秀臣却腼腆起来,看着志愿军迟迟不敢上前打招呼,母亲主动将王秀臣招呼过去:

“怎么不跟志愿军叔叔打招呼啊。你不是一直都盼望志愿军叔叔来吗?”

看着王秀臣不说话,母亲又叫王秀臣给志愿军叔叔倒水喝,王秀臣赶紧跑去搬来一摞的碗,给志愿军倒好刚烧的开水,看到乖巧懂事的王秀臣,志愿军们主动跟王秀臣聊起了天,都夸王秀臣懂事。

志愿军们平均年龄20岁,虽然打过了不少仗,但心里还是个孩子,王秀臣的母亲健谈,这群志愿军最喜欢的就是跟王秀臣母亲聊天,

每天晚上忙完,他们就坐着跟王秀臣母亲唠家常,听着他们的口音猜他们来自哪里,一个班七个人,有来自湖南的、江西的、还有安徽的,大多都来自南方。

聊完家乡特色,王秀臣母亲又问他们多大,七个小伙子最大的就20岁,其他的只有18、19岁,看着这些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到了残酷的战场,王秀臣的眼泪忍不住的流,

她的两个儿子也是这么大,本该快快乐乐地读书,他们却上了战场,没有这些孩子在前面冲锋陷阵,哪有他们那么安稳的生活!

听着孩子们的年龄,王秀臣母亲随口一句:“那你属鸡呀!”

没想到,志愿军小伙子压根不知道属相,呆呆地问了句:“什么属什么,我是今年属鸡?那我今年属鸡明年属什么?”

这群志愿军小伙子竟然都不知道属相,王秀臣母亲耐心地跟她们解释:“你在哪一年出生,那一年是什么年,你就属什么,属相是不会变的,属相一共有12个……”

说完,志愿军又缠着王秀臣母亲给他们推算自己的属相,等每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属相,夜深了,志愿军该吹号睡觉了。

二、

在这段安逸时光里,志愿军不再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也是20岁左右的孩子,王秀臣母亲给了他们家乡母亲般的关爱。

当志愿军战士吹响号角睡觉时,孩子们也跟着志愿军战士们一起进入梦乡。

志愿军共有七个战士,东北天冷睡觉要烧炕,但里屋的床只能睡五个人,班里的班长副班长就带头吃苦,他们将里屋温暖的床留给了五个战友,自己就睡在装东西的大洋箱上,

平常干活做事也是两个人最积极,王秀臣记住了他们两个的名字,班长叫周景阳,副班长叫周延鹤。

虽然不在部队,但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准点起床练操,志愿军在的那段时间,孩子们也异常乖巧,跟着志愿军一起早睡早起,做事读书也自觉了很多。

三月初春,地里的韭菜冒了头,看着头茬的韭菜冒尖,王秀臣母亲有了想法,这样的韭菜特别鲜吃起来特别嫩。

她整了点韭菜,泡上粉条、虾皮,再和上玉米面,准备给志愿军做顿好吃的,老早王秀臣的母亲就烧好了韭菜锅贴,等着志愿军们回来吃。

虽然住在老百姓的家里,可志愿军并不在老乡家吃饭,他们在统一的地方吃饭,等志愿军回来,王秀臣母亲赶紧拦住了他们:“今年的韭菜特别鲜亮,我特意给你们烙了一锅贴饼子,你们赶紧尝尝。”

没想到,志愿军却谢绝了王秀臣母亲的好意:“大娘我们不吃,我们那个都有纪律的。”不管王秀臣母亲怎么劝,志愿军就是不吃一口东西,坚持贯彻落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有时候志愿军的衣服破了洞烂了口子,或者说掉了扣子,王秀臣母亲都热情地帮他们缝补,但他们都拒绝了:“大娘不用,我们都有针线包,我们自己都会缝。”

那时王秀臣最喜欢的就是看志愿军战士们擦枪,看着志愿军们将枪拆下来拆干净,再安装回去,看王秀臣可爱,志愿军还会拿枪给王秀臣,让她掂量掂量。

王秀臣握到枪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看似平平无奇的枪竟然这么沉,一把枪的杆子有那么长,十几斤的枪在王秀臣的手里竟是那么的沉重。

王秀臣的妹妹只有四岁,忙完家务事以后,志愿军们还会轮流逗王秀臣的妹妹玩,抓着妹妹打转,放在腿上“坐飞机”,志愿军还给孩子们做玩具,用纸糊个小船,撘个风车,做个飞机,有志愿军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志愿军休整了差不多两个月,到了再次出发朝鲜的时候了,相处两个月老百姓跟志愿军都相处出了感情,大家都将志愿军当自己家的孩子对待。

临走时,志愿军们集体穿上了程亮的黑皮鞋,穿上了最板正的军装,扎上皮带,一起到照相馆里找了照片,每张照片洗三张,那个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照,照片上的颜色,都是后续照相馆的师傅添上去的。

三张照片一张寄回了家里,一张留给了寄宿的老百姓,还有一张被他们放在了衣服兜里,如有不幸,这张照片就是他们最后的遗照。

照片的后面写的是“第二次入朝纪念”,王秀臣一家将七位志愿者的照片都贴好保存,还在照片后面写上了他们的名字和个人信息。

三、

志愿者来的时候是冬天,走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份,为了减轻行囊,志愿军们将比较重的毛毯留下了,一共七条军毯,他们跟王秀臣母亲说:

“大娘,我们这些东西就先不都带走了,等那个打了胜仗回来了,我们再来取这些东西。”

志愿军走后,这七条军毯成了他们家最宝贝的东西,母亲立马去街上买了一大块布,将这七条军毯包起来,单独放在了一个大箱子里,为了防蛀虫,母亲孩子里面放了防蚊虫的药丸。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要将军毯拿出来晒晒太阳,但是又不敢晒太久,晒干了水分又立马用布包起来,悉心呵护。

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结束,母亲终于等来了那些战士,王秀臣也上中学了。

战士们不是一起来的,他们陆陆续续地来,来的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最后只剩下两床军毯,迟迟没有人来领取,王秀臣一家都非常担心。

某天王秀臣放学的下午,周班长来了,与此同时,周班长还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另一床没人领取的军毯恐怕再也等不到主人了,周班长说:“他可能来不了了,为国捐躯,也是烈士也是英雄。”

听到这话,王秀臣母亲的心情非常沉重,她向王秀臣讲起了那个受伤战士的故事,在这七位战士里,有一个人非常特别,他的脸被燃烧汽油弹烧伤,脸上的皮肤都没有了,看过去非常吓人,在部队这属于重伤了。

上级的领导劝他复原回家,但这名战士却异常倔强,他说:“我是脸受伤了,又不影响我打枪,我的手脚又没事,跑起来依然很快!”拗不过这位战友倔强,他二次上了战场。

母亲叫周班长将军毯一起带回去给他的家人,但回国后他们都断了联系,而且那位战友的信息不全,他也不知道战友是哪里的人。只能将军毯留在王秀臣家,期待有一天,那位牺牲战士的家人能拿回这最后一件遗物。

后来,王秀臣一家搬了家,志愿军战友的照片也在途中遗失,再后来王秀臣考上了大学,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母亲将归还军毯的任务交到了王秀臣身上。

上大学时,母亲也叫王秀臣带上军毯,王秀臣在北京读大学,她期盼王秀臣在北京能够找到那位战士的信息,能够归还这条军毯。

几年后,母亲患病去世,王秀臣大学毕业成了一位人民教师,王秀臣一直在寻找,可等王秀臣有了孩子,再到王秀臣退休,变成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依旧没有找到这条军毯的主人。

终于在一档寻人节目里,王秀臣看到了希望,她希望通过节目找到那位志愿军的后人,可惜的是,在寻人团几个月的寻找中,依旧没有找到这位战士及他的后人。

王秀臣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管这位志愿军战士是否牺牲,他都肯定不在人世,跟他同一班的老战友也已经百年了,王秀臣掌握的信息太少,如果传给王秀臣的孩子,估计也是海底捞针,何况在20岁的年纪,那位志愿军未必能有后人。

在王秀臣的思量下,她将这条包含着母亲惦念的军毯捐给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收藏了两万多件抗美援朝的文物,每一件都跟这条军毯一样在普通的群众手里,因为军民之间的诚挚感情,普通的东西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变得非常有价值。

70年来,王秀臣和母亲一直坚守承诺,悉心保存着这一条军毯,这里面不仅仅是对志愿军战士的一个承诺,里面还包含了他们对志愿军的怀念与崇敬。

70年的等待与守候,让我们看到了军民之间亲如一家的感情,老百姓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保家卫国的爱国军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