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打死别去教培!离职教师曝3大黑幕,90%人不知!​

朗宸说趣 2025-03-24 18:32:46
开篇故事:小李的教培“噩梦”:月薪1.5万,入职无一兑现

2023年毕业的杭州应届生小李,至今仍对教培行业心有余悸。当初,他在某头部在线教育公司面试时,HR承诺:“应届生起薪1.5万,每年涨薪30%,周末双休,带薪年假!”不仅如此,对方还拿出一份“明星教师成长计划”,称3年内可晋升管理层。

小李毫不犹豫签了合同。然而入职后,他才发现:

实际工资打7折:所谓“1.5万”是税前综合薪资,扣除社保、公积金和绩效后,到手仅8000元;工作时间翻倍:名义上“双休”,实则每周工作6天,日均授课12小时;公司突然暴雷:2024年初,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停运,小李不仅丢了工作,还仲裁无门。

“我以为教培行业是铁饭碗,结果成了吸血机器。”小李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政策收紧、行业洗牌加速,教培机构早已不再是“避风港”。尤其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应届生而言,盲目入职可能面临以下三大风险,甚至影响长远职业发展。

教培行业的“三大坑”,你敢踩吗?

坑1:高薪泡沫——看起来光鲜,实则是“卖命钱”

薪资结构陷阱:表面月薪高,但拆分后发现底薪极低,收入全靠课时提成。某机构讲师透露:“每月要完成200节课才能拿到承诺的工资,否则只能拿到底薪3000元。”

隐性加班费:课后辅导、教研会议、家长维护……这些工作都不算在“工作时间”内,加班费?想都别想。

坑2:虚假承诺——合同里写一套,执行是一套

“包过班”骗局:机构宣称“考不上退费”,实际上会通过修改学员成绩单、拖延退费流程来逃避责任。“免费试听”套路:诱导家长预付全年费用后,以“师资不足”为由更换课程,或直接跑路。

坑3:高压PUA——让你从“老师”变成“销售”

业绩考核变态化:除了授课,还要每天发朋友圈、拉家长群、推销课程。某离职教师爆料:“完不成业绩,主管会当众骂你‘废物’,甚至让你跪着道歉。”精神控制话术:“你不够努力,都是因为不够爱学生”“别人都能做到,你凭什么不行?”

如何识别教培机构的“死亡信号”?

1. 看资质:合法合规才是底线

必查项: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教师资格证(所有教师必须持证上岗)。避雷点:注册地在“XX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际业务却是教育培训;校区租用民宅而非商业用房。

2. 看合同:警惕“霸王条款”

重点标注:薪资结构、工作时间、社保缴纳、违约责任。高危词汇:“根据公司经营状况调整薪酬”“竞业禁止协议期限超过1年”。

3. 看口碑:真实的评价比广告更靠谱

暗访渠道:知乎、小红书搜索“公司名+教培”,关注维权帖;员工爆料:脉脉、看准网查看在职/离职员工评价,注意筛选“水军”账号。应届生求职真相:教培行业早已不是“香饽饽”

1. 市场需求断崖式下跌

双减政策后,K12教培市场规模缩水90%,转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新赛道竞争激烈,薪资水平普遍低于传统互联网行业。数据对比:2023年教培行业平均薪资为6.8k/月,而互联网行业应届生起薪已突破1.2万。

2. 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在教培行业,晋升往往依赖“站队”和人脉,而非个人能力。一位从业5年的教师坦言:“你教得好不如你能拉来学生。”

3. 职业发展天花板低

除非成为区域负责人或校长,否则普通教师很难突破月薪2万的瓶颈。而教培行业的管理岗,往往伴随着更重的业绩压力。

给应届生的建议:这3类人千万别碰教培!经济条件差、急需还贷/付房租的:教培行业工资不稳定,一旦遭遇裁员,你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的:教培行业本质是销售+服务业,不会说话的老师活不过3个月。有稳定offer的:教培行业给的“备选方案”,很可能让你失去更好的机会。

结语

教培行业的核心岗位多为学科教师、课程顾问或销售,工作内容高度重复。以学科教师为例,每日任务集中在备课、上课、续费沟通上,看似锻炼表达力,实则缺乏技术含量和行业通用性。一旦离开教培赛道,这些经验很难被其他行业认可。若想转行至互联网、金融等高薪领域,几乎需从零开始,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3 阅读:1153

朗宸说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