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他们即使肉体逃过了炮弹,心灵也被战争摧毁了

幻翠聊文化 2024-12-26 03:50:3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的暴力程度,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战争,很多年轻人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洗脑下,奔赴战场,最终大多数人都倒在战场上,成了某些人欲望的牺牲品。

在这场历时4年的战争中:

共计16,543,185人死亡,其中士兵9,721,937名,平民6,821,248名。

共计21,228,813名士兵受伤(或致残)。

共计5000万至1亿人受到战争伤害。

很多人即使没有毁于炮火,也还是被战争摧毁了。

《西线无战事》这本小说,最直观地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凶残的战争机器所摧毁的一代人的命运。

无论在何种年代,战争都是生命的收割机,残酷,非人性,可是到了如今,依然有人试图挑起战争,这些疯子,竟然妄图用人命去堆砌他们的功业,用人命去填满他们的欲望。

因此,读这本书总会感到一种悲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01

1898年6月,雷马克出生在德国。

他出生的时候,世界还相对平静,可是在他青春年少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1916年11月,雷马克通过紧急考试应征加入预备役,1917年6月随部队开赴战场。

在1917年7月的一次战斗中,他颈部中弹,四肢多处被弹片擦伤,住进了医院。

伤势好转后,他在医院文书室工作,在这期间,他记录了在医院的见闻,这些,都成了他日后写作的素材。

1918年10月,雷马克伤势痊愈,回到了原部队。

战后,他做过很多工作,记者,编辑,教师,会计,墓碑商人,疯人院管风琴师,他也在尝试写作。

1927年秋天,雷马克坐在书桌旁,开始创作他的小说,他用了6周,小说创作完成。

并于1928年11月开始连载,1929年,《西线无战事》正式出版,这一年,《西线无战事》就被翻译成26种语言,短短一年时间,在德国的销量就超过100万册,风靡全球。

在此之前,从没有哪位作家,像雷马克一样如此不留情面地描写战争的残酷,描写战争的非人性。

可悲的是,人类并没有以此为鉴,在纳粹统治期间,雷马克的行为,被看作是对德国军人的背叛,雷马克被迫流亡,《西线无战事》在德国成为禁书,被公开销毁。

几年后,雷马克又被剥夺德国国籍。

人类做下的恶事,有时候连人类自己都难以接受,因此,当有人去揭开这些恶事的序幕,总会让人恐惧。

雷马克说:

我只是试着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

02

保罗出身平凡,父母都是普通的手艺人和打工人,为了将保罗送进高中,父母省吃俭用。

高中的时候,保罗就开始勤工俭学,只为赚一些买书的钱。

他喜欢看书,房间里有一个小书架,他尽可能地买些书,他觉得,读书不仅仅是消遣,因此他谨慎地选择自己所读的书,努力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那时候,保罗觉得:

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没钱买自己喜欢的书。

然而,在1915年11月,一切都变了,体育老师康托列克给他们读了一份报纸,鼓励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去参军,为国效力,因为他们是男人。

听见他的话,学生鸦雀无声。

这位老师就各种激将法,各种洗脑,似乎这些年轻人不去参加战争,就是罪大恶极,活该遗臭万年。

这些年轻人,什么也没想,觉得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理当如此。

十九岁的保罗,走上了战场。

雷马克说:

教育者们的感情往往装在他们的背心口袋里,随时取用,按时兜售。但那时,我们并不懂这些。

一群高中生,对未来一无所知,就被投进一种全然未知的生活里。

到了战场,这些年轻人才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

大家对未来一无所知。而最明智的,反倒是些贫穷朴素的人,正当那些日子过得更好、本该更早清楚战争后果的人为战争欢呼时,他们视战争为不幸。

这群被蛊惑进战场的人,纷纷感慨,教育让人变蠢。

可是他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世界有无数个康托列克这样的人,他们都坚信,自己正以适合的方式做着最好的事,他们无条件听从领导,将无数年轻人送上战场。

而这,正是保罗感到失望的地方。

老师本该是学生的领路人,应该带领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走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人生的领路人。

老师代表的是一种权威,在学生心中,是一种象征。

可是,上战场后,见到了第一个战死的人,粉碎了他们曾经的信念。

第一阵猛烈的炮火,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错误,而他们教给我们的世界观也随之崩塌。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些狂热的疯子,全世界寻找信徒,他们试图让全世界跟着他一起疯。

可每一个年轻人,都要万分小心,才能真正不被他们的狂热感染,从而走自己的路。

03

到了战场,看见了死亡,看见了战争的残酷,再想起老师那慷慨激昂的演说,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可是,战争的破坏力一旦产生,就永远在心里炸了一个坑。

14天前,保罗所在的队伍去前线换防。

那一带比较太平,全连一百五十人有足够的食物,只等时间到了,他们再被另一连换回去。

可是,最后一天,无数炮火猛轰过来,全连伤亡惨重,活着回来的,只有八十人。

夜里,从前线撤了回来,所有人立即四仰八叉,只想睡个好觉。

一觉睡到中午,他们端着饭盆,从营房爬出来,有人还随身带着课本,梦想着还能参加考试。

换回来之后,还是按照150人的食物供给,人人都有了双份的食物,炊事员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其他人都去哪里了。

有人说:

要么躺在医院,要么死在战场。

在战场时间长了,人与人之间的隐私变得越来越少,光天化日拉屎撒尿,都成了一种享受。

可是最初,他们还为此感到害臊。

前线的低沉的轰隆声,被近处的黄蜂嗡嗡飞过的声音盖过,青草的嫩枝摇曳着,白蝶翩翩起舞,在晚夏和煦的风中东游西荡。

他们一边读着报纸和信,一边抽烟,风戏弄着人的头发,也戏弄着人的思想。

他们彼此看着,都能感受到彼此胸中同样强烈的压抑之情。

死太容易。

死亡,离得真近。

一个熟悉的战友腿部受伤,正在医院养伤。

他们去看望这位昨天还一起说笑的人,到了之后,他们才发现,战友已经没了双脚,就连他的命,也快要没了。

回想起曾经一起在学校的年轻日子,明明才过去没多久,可他们却感觉,他们已经老了,那已经是许久之前的事情了。

自从进了战场,他们很轻易就和过去的生活做了了断。

过去的许多夜晚,保罗都在写作中度过,可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他想,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战争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次暂停,战后的日子,仍然会和之前的日子一样,充满希望。

可是对这群不到二十岁的人来说,他们被战争紧紧抓住,结局不得而知。

他们看不到明天,却看到自己以一种令人痛心的方式变得粗鲁野蛮,可他们已经不为这事感到难过。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04

战争让心灵麻木,他们不会考虑很多,考虑太多太不实际。

对他们而言,唯有实际的,才是正确的、重要的。

因此,他们还对即将死去的战友的那双质量上佳的靴子念念不忘,而不为此感到羞愧。

进军营前,他们对战争充满浪漫的想象。

可是,在为期10周的军事训练中,他们被彻底改造,胜过学校10年教育。

他们先是惊讶,随后是痛苦,最终却漠然地认识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鞋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训练。

他们带着热情和良愿成为士兵,军营却想尽一切办法,去遏制他们的精神、思想和自由。

在军营,没有个性。

制度扼杀个性。

训练之后,他们变得冷酷,变得爱猜忌,变得无情,满怀仇恨,残忍粗鲁。

可这是进战场之前的过渡,假如没有这些训练,直接送进战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会疯掉。

经过训练,他们心中生出一股牢固而实用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场上升华为浓烈的战友情。

战地医院的医生,一天做不完的手术,他们怜悯生命,可是他们已经变得麻木,变得没有同情心。

对此,保罗已经不想骂人了,骂人没有意义,他只想一头栽倒,永远也不起来。

可战争还在继续,死亡还在一切,一切都在继续。

他们如同机器一样,自从被抛到战场,生死都不由自己控制,有人已经规划好了未来,却死于一场战斗。

05

想到明天,保罗一阵绝望,前途一片黑暗。

经历过枪林弹雨,这段记忆怎么抹去?

炮火没有杀死他们,可战争把一切都毁了。

未来?

从死亡里长出的未来?即便长出来,也充满腐烂的臭味。

保罗说:

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

才十八九岁的他们,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等待进攻的时候,他们如同在等待被埋葬。

当敌人的炮弹袭来,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在战斗,而是在保卫自己免遭毁灭。

生命不能和炮弹战斗,炮弹太坚硬,生命太脆弱。

在战场,他们踩着碎尸前进,跨过一具具尸体,保罗曾一脚踩进一个炸裂的肚子里,柔软,如踩在水上。

战后,还活着的人,像还有气的死人,直到一个小时后,才稍微有一点人样。

战场上的人,他们皮肤下的血液,将恐惧和不安带进他们的思绪。

进攻和反攻交替进行,战壕和弹坑中堆满尸体,风中,带着血腥味。

战场的飞舞的黄蝴蝶,因为没有植物和花,落在一个头骨的牙齿上歇息。

现代化的战争,残酷得让人难以想象,毒气弹一炸开,收割的就是一大片生命,抛开一旦爆炸,炸碎的就是一群人的身体。

一个士兵,在奔跑中,双腿被炸没了,靠着残破的身躯挣扎着爬到下一个弹坑。

一个一等兵,跑到急救站,手里捧着他涌出来的肠子。

一段时间后,150人剩下32人。

可这些活着的人已经明白:

人只要屈服,就能躲避打击,忍受恐惧——但去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们不去思考,他们要活着,到了前线,只有变成野兽才能活命。

06

保罗回家探亲,却发现,自己与那些不曾参与过战争的人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从万恶的战争中回到这里,可这里的人们却谈论战争,喋喋不休,还摆出一种无所不知的架势。

他讨厌这样。

他觉得,从前的他,或许也这样生活,但现在,他已经没法和这些人交流。

他羡慕那些正常生活的人,他们的办公室,他们的岗位,他想像他们那样生活,忘掉战争。

可是,这一切又让人反感,它太狭促,怎能填满生活?

保罗发现,这里住着的是另一群人,一群他无法理解的人。

看着眼前这一切,一个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他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战争彻底改变了他。

战争已经摧毁了他正常人的感情。

他们一些人开始思考战争,想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最后,他们发现,发动战争不过是掌权者的意愿,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只想平平静静地活着。

可为什么会有战争?

因为有人会从战争中获利,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罪恶者。

后来,保罗在战斗中,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络,他深入敌后,才发现,他们一直以为的敌人,也是跟他一样的可怜虫。

保罗亲眼看到一个重伤的敌人在他面前慢慢死去,保罗虽然努力为他包扎,但什么也挽救不了一个生命。

这时候,保罗感到自己浑身罪孽,他缓缓地对死去的敌人说:

战友,我要跟毁掉我们的一切斗争到底。

他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像以前一样,觉得这是一场正义而残酷的战争。

战争没有正义,只有残酷。

07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保罗受了伤,他被送进医院。

在路上,无数的伤残士兵一起回家,他们痛苦,呻吟,很多人死在路上,像垃圾一样被丢进临终病房。

那些在战争中的幸存者,依然活着。

雷马克说:

人们无法理解,这些残破肢体上的一张张脸,仍旧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如果这一切都能发生,那么书写、行为、思考,全是彻底的徒劳!

如果几千年的文明根本无法阻止血流成河,阻止痛苦的徒刑,那么一切都是谎言,都无足轻重。

保罗才二十岁,可是他对生命的认识,只剩下绝望、死亡、恐惧和连结着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民族之间被迫为敌,人民沉默、无知、愚蠢、顺从,无辜地相互杀戮。

伤好后,保罗被派到前线,他已经习惯了死亡,战争不过是一种死因,就像癌症和肺结核、流感和痢疾,只是死得更频繁,更多样,更残忍。

在战场上久了的人,思想如同黏土,修养和教育塑造的差异,几乎消失,无从辨识。

战争仍然在继续,保罗说:

让月月年年来吧,它们带不走我什么了,它们不会带走我什么了。我如此孤独,如此毫无指望,面对它毫无惧色。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

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

西线无战事。

他向前倒下,像是趴着睡着了,表情镇定,似乎对这样的结束感到满意。

战争制造死亡,但死亡却不会终结战争,只要人类还有愚蠢,还有偏见,还有永不满足的欲望。

08

人类的每一次战争,都在摧毁无数人的生活。

我们拒绝战争。

我们热爱和平。

我们希望再无战争。

我们希望世界和平。

然而,战争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人类的战争,都是人和人的战争,也是人和自己的战争。

只要人还没战胜自己,人性里面的某些恶,人类的贪婪和无知就总会跳出来,去制造冲突,去制造恐惧。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0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