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饮食有节饥饱适度

老糖话健康 2024-10-28 08:16:34

饮食有节主要是指饮食要有规律,有节制,即定量,定时。《吕任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害,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稿。”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1.定量 定量是指饮食宜饥饱适中,胃主受纳腐熟,牌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靠脾胃来完成。饮食饥饱适中,则脾胃得以正常工作,饮食能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保证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反之,过饥,别化源不足,营养缺乏,气血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养,不能正常运转,机体逐渐衰弱,百病丛生。若过饱,饮食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不仅食滞不化,同时还会损伤脾胃,正如《素同·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人在大饥大渴时,最易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用)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应缓缓饮食,不可过量,以免身体受到损伤。

此外,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也会损伤牌胃。《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播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2.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之论。定时进食,可以使脾胃的功能活动有张有弛,从而保证饮食更好的消化、吸收。如果饮食无定时,日久则会使脾胃失调,运化能力减弱,而有损健康。传统的饮食是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日之内,人体的气血阴阳随昼夜更替而变化。白天阳气盛,人体的活动增加,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物质多,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静息入寝,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减少。因而,饮食量可略少。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要高。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奋,但胃肠经过一夜已经空虚,此时宜进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以利于机体营养得到更快更好的补充。午饭宜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午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继续进行,白天能量消耗较大,应当及时得到补充。所以,午饭要吃饱,所谓“饱”,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晚饭要少,是指晚餐的饮食量要减少。《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晚上阳气渐弱,人体的活动量减少,脾胃的运化能力也随之下降,故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一者,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二者,过多的营养不能被消耗,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现代疾病。所以,晚饭进食要少一些。同时还要注意,亦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方能就寝。孙思邈有言:“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大病初愈,胃阳来复,病人食欲大增时,切不可多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出现食复,而危及生命。

定量、定时也是保护脾胃的常用调摄原则,也是关系到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管子》所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

(内容摘自章文春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教材)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