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到现在,一直有传说招商基金和博时基金会有一些基金经理跳槽到天弘。
真假几分不知道,但记忆中,去年开始一些银行系稍微叫得上名的基金经理,流出速度确实是加快的,其中不少还是绩优基金经理:
比如中加基金的冯汉杰、闫沛贤;建信基金的周智硕 、姜锋;
招商基金的贾成东;工银瑞信,孔令兵、张宇帆、陈小鹭;永赢基金,李永兴、常远;民生加银,柳世庆;兴业基金,钱睿南等。
其中一些还在公募,冯汉杰去了广发基金,闫沛贤、邓欣雨、邵凯、陈凯杨等去了中欧基金,贾成东最后去了申万菱信基金。
但更多的,好像就这样默默没有消息了。
虽然外界传JX很久,但貌似只有银行系执行的是最坚决、最敢下手的。
现在人才储备较少的中加基金、建信基金都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
工银瑞信我感觉都已经习惯了这人来人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ab38201fb4a6951ad469703bfdde72.png)
目前来看,处理的最为平滑老道,比如大家都在问张宇帆离职,她之前管的工银新兴制造、工银物流产业和工银优质发展分别被马丽娜、尤宏业、宋炳珅管。
风格分别变成了“科技”、“红利”、“均衡”,业绩也尚可。特别是买了工银新兴制造的,因为马丽娜主攻科技、半导体等行业,出手也狠,反倒获得了一些额外的“惊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ae186c4d9c69384a458ec321522624.png)
永赢基金走的基金经理似乎是最早招过来的一些,李永兴、常远都属于“第一代”,但业绩并没有支棱起来。感觉趁着这个机会,顺便把人员做了一下梳理。现在二代属于高楠、李文宾,就是不知道后续能不能支棱起来。
招商基金虽然也离开了一些人,但人才储备也真的多,但最近看了一下,几位百亿基金经理,不知道能不能留的住。
从持有人立场上来看,我当然希望他们能留,但从这些基金经理角度来看,性价比并不算高了。
之前看见一个新闻,说point72挖了个Marshall Wace 的PM给的总包最少是5000万美金,掐指一算,差不多是3.5亿人民币。
当然这个钱也不是白给的,换算到公司角度,几乎是需要给赚到10倍以上才能体现出价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d339e4052e883fbf53f92ea753d946.png)
我想表达啥呢?
一个顶级的PM肯定是非常值钱的。招商基金有几位基金经理,虽然和华尔街不能直接划上等号,但和同类型基金经理相比,是真的不错的。
如果120万成为常态,300万成为到顶的固定薪酬,对于坑爹的基金经理来说肯定是够多了,但对于能持续创造出超额的基金经理来说,性价比就变低了。
这还是在整个社会持续“污名”基金经理的前提下。
又挨骂又没钱,你说有点心气的基金经理靠啥坚持呢?这样的机制下,留不住人也挺正常了。
博时基金是因为有国资背景,所以多少也受了一些影响,去年人员变动挺大,高阳、沙炜、邓欣雨、邵凯、陈凯杨等都走了。
目前能打的不算多了。
顺下来,传言招商和博时基金会有一批人跳槽去天弘似乎也有一定合理性。
天弘基金算是很市场化了,很多人觉得天弘权益搞不上来,但人家是实打实的“有钱人”,净利润常年在TOP10之列,当下挖一些性价比高的基金经理来,很划算。
就像之前的富国基金,白冰洋、范妍等人先后加入,很多人以为花了巨资,但并没有花太多代价,薪酬部分远低于市场的猜测。
此外招商基金和天弘基金在渠道方面是两条线,天弘基金更偏向互联网,背靠蚂蚁爸爸,至少不怕得罪招商系。
我虽然明白JX是大方向,也明白不止是金融,其实所有的国央企都有类似的情况,而且金融行业不少是有国资/央企背景的,这里面又涉及到子公司和总部倒挂的问题。
但也不希望矫枉过正,建立一个合理的奖惩机制无论对于金融还是其他行业,可能更利于行业发展。
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募都是这样,如果银行系公募中如果有基金经理处于行情前30%的位置,但薪酬处于市场50分位以下,市场应该还是会做出纠正。
现在比较好奇的点在于,这些银行系基金公司,最后会有什么样的分化?谁又会在这一波中,闯出另外一条不一样的路?
乱世出英雄,这一波过后,还会有公募可能上演一波逆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