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把医药基金做到净值快新高也是绝

觅荷谈商业 2025-03-26 13:58:54

最近权益市场大跌,有人又开始叫着A股不行了。

我感觉他看见的A股和我看见的A股,是两个A股。

如果就看点位,确实不行,但如果注重的是策略和行业,你就会发现A股挺行。

比如之前的机器人、科创、微盘,其实都出现了非常多的机会。

现在轻指数、重策略,才是权益市场的投资之道。

其实不仅是整个市场,基金也是这样。

最近在看“狗不理”医药基金的时候,真的被圆信永丰医药健康吓到了……

一、一只医药主题基金,净值快新高了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在一堆医药基金中确实挺惹眼了,看净值图,马上都快新高了,而医药相关指数,几乎是L形躺平状态。超额还是非常明显的。

分年份来看,除了24年微亏,其他时间都在赚……

如果你不说这是一只医药基金,我都怀疑我打开的是哪只灵活配置型基金

我又和同类对比了一下,最近三年/一年,业绩都遥遥领先……

我以为人家风格漂移了,但打开重仓持股看,没错啊,都是医药啊

所以他到底是咋投的?

我简单看了一下他的行业分布,前三大行业分别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医疗服务,没啥异常的。

其实真正的核心点,藏在持股市值中。这只基金最近3年持仓股流通市值均值是41.27亿元,按2024中报计算:持仓股平均流通市值是67.45亿(按2024.6.30市值计算)。

所以基金经理肖世源,在医药最熊的几年中,找到了独特的“投资密码”:

寻找医药板块中的小盘股

我把这只基金叠加了中证2000,可以看见走势重合度还是蛮高的。

不过这个风格,其实是他一贯的风格。

和很多主题型医药基金经理相比,肖世源不是很喜欢在CRO、CXO等热门赛道挤,反而更喜欢次新上市公司、科创板公司等。

我觉得他做医药板块并不是秉承着买入持有的态度,更多是交易思维,这种风格,在医药大牛市是跑不过的。

我看见22年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是在骂他的,说他业绩差,排名差、换手高啥的。

真是30年前河东、30前后河西啊……

在医药丢失大贝塔后,他这种风格反倒在医药行业独占鳌头了。

我顺便看了一眼他其他的基金,比如圆信永丰兴源。

这只基金原本是肖世源和范研合管,刚开始持仓偏均衡,2018年8月,范妍退出后,肖世源是把这只基金变成了一只医药主题基金。

圆信永丰聚优也是,范妍卸任后,肖世源接手,同样变成了小盘医药基。

纯看业绩,都还不错,说明小微盘的确实是长期有大贝塔的。

不过虽然净值做的很好,但对于这只基金,本人情绪还是有点复杂的。

最近3年在医药基金这个赛道中,他无疑是最牛的,但由于其比较偏爱小市值,其实本质上来说,又应该得把他放在小盘基金而不是医药基金里面。

之前有位FOF基金经理点评他,说其他

剥离掉医药行业贝塔后,发现它的剩余收益很稳

也就是说,虽然是医药主题,但本质上,他是一只小盘基---而且还是一支只投医药的小盘基。

二、肖世源没被捧成万民远

其实我写肖世源的时候,不知道为啥脑子里面跳出了万民远。

万民远最初也是交易型选手,换手率高、业绩烂,当初融通健康产业的规模最低只有0.89亿,差点饭碗不保。

万民远的业绩是2019年才开始好转,因为保住了牛市的成果,在22年、23年的收益分别是3.76%、-4.92%,让他一下成为了“熊市顶流”。

基金规模在22年年底开始起飞,当初差点清盘的融通健康产业一跃成为百亿级基金。

从风格上来说,万民远也属于不抱团、喜欢一些低估小市值的医药股,虽然19年风格有变化,但交易烙印还是在的,基金每个季度还是会做一定的调仓。

现在复盘一下,万民远当初最火的时候,主要是牛市进攻有业绩+熊市能保住成果,这个成绩无论是在C端还是B端,都是很能吹的。

虽然肖世源在医药牛市比较平庸,但他这种风格整体跑下来,持有体验还是有,倒也不是不能营销,但凡圆信永丰渠道牛一些、营销牛一些,规模也不至于不升反降。

只能说这样的小基金公司,好像只能靠基金经理打天下了,其他的都支棱不起来。

不过对于肖世源来说也算是个好事,小基金公司投研资源有限,他这种风格也没办法去做量化增强,自身投资体系也没办法短时间内快速迭代。

但凡规模短期膨胀,他翻车的可能性应该会变大。

就和万民远一样,规模几十亿的时候是个乐呵的逍遥派,规模超百亿后,业绩肉眼可见的下来了,24年的-21.3%,直接创下任职回报最差。

三、没贝塔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投啊

医药有很多细分子行业(CXO/医疗器械/中药/血制品/疫苗等),而且每个行业的投资逻辑都不太一样。

所以医药的投资门槛还是蛮高的。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有如此多的细分子行业,医药总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但结果就是整个板块除了之前的中药、血制品,几乎是团灭。

而最近一年多,这两个强势板块也出现了补贴,所以无论你是什么投资方法论,只要沾上医药,就是亏。

这种大前提下,我琢磨肖世源这种投资方式,算不算给其他医药基金经理一些启发?在行业整体没有贝塔的时候,是否可以在小盘里面躲熊市或是不断挖掘医药细分行业中能产生贝塔的地方?

比如鹏华医药科技的金笑非、汇添富富达欣的张韡、嘉实互融精选的郝淼等,几乎都是最近两年转向,切了去科创板的医疗,从而蹭上了AI+医疗这股风。

逻辑的转变,做的也是要好于其他医药基金的,鹏华医药科技从19年到25年,战绩可查。

汇添富富达欣,这年度收益情况,你不说都不知道她主要投的医药……还以为是偏债混合……

嘉实互融精选,虽然喜欢创新药,但基本是放弃A股,早早就跑去港股+科创板的医药要收益了,进攻和回撤还都可。

当一个团灭板块依旧还有人可以挖出超额的时候,你们就明白,主动基金业绩差异化,几乎就体现在基金经理的个人认知中了。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分享,不代表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1

觅荷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